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696章,后黎王朝

  廣西北海,劉晉和王守仁從戰艦上下來,登上了新修建不久的軍港碼頭,此時,整個北海港口都一片火熱朝天的景象。

  英國公張懋、破虜候楊云率領的九萬新軍也是在這幾天陸陸續續的抵達了北海。

  “張公、楊侯”

  劉晉和王守仁很快就找到了張懋和楊云,這一路南下,劉晉有種游山玩水的感覺,不過劉晉可不敢忘記自己這一次南下的使命,到了廣西北海這里,接下來就沒有心思游山玩水了,該商量著如何盡快拿下安南,再掃蕩南洋各國了。

  “臭小子,你們來的正好,我和破虜候正在商量著如何進攻安南呢,你們來了就一起過來商量、商量。”

  張懋看到劉晉和王守仁走了過來,皺著的眉頭也是很快就舒展開來。

  劉晉和王守仁走近一看,赫然是一張安南的地圖,上面非常詳細的標注出了安南這邊的主要城市和防守情況,很顯然,事先大明的情報機構就已經獲取了大量的信息。

  “臭小子,你覺得這一戰該怎么打?”

  看著地圖,張懋精神抖擻,他的祖先張輔就是靠著攻打安南,立下了戰功,所以才被永樂帝封為英國公。

  現在弘治皇帝派他來主持攻打安南的事宜,他也是非常激動的,英國公這個鐵飯碗可都是靠著打安南獲取的。

  “很簡單,直接從海上進攻安南的核心之地,紅河三角洲,一路殺到他們的東京(也就是河內)去。”

  劉晉看了看地圖,想了想就直接說道。

  打安南根本就沒有什么難度,特別是有大量船只、戰艦的情況下,直接繞過他們重兵防守的十萬大山地區直插他們的心臟。

  “嗯,我和楊侯也是這個意思,目前調集到北海這里的艦船數量也是已經有500多艘,分幾批也足夠將十萬大軍投送到紅河三角洲這里。”

  “另外還有五千倭國武士和五千朝鮮武士也已經抵達了北海,加起來我們的總人數達到了十一萬,即便是海軍這邊沒有辦法登陸作戰,也應該是足夠了。”

  張懋點點頭說道,這一次進攻安南和以往進攻安南是完全不一樣的,不在以陸地進攻為主,而是以海路進攻,直插安南心臟。

  “你們說安南這邊會不會已經知道了我們大明要進攻的消息?”

  一直沒有開口的王守仁想了想說道。

  “肯定知道,這里距離安南非常近,我們乘船不需要一天的時間就可以抵達紅河三角洲這里。”

  “廣西這邊和安南往來比較密切,在廣西這里就有大量的安南人,北部灣這里也有他們的漁船,知道消息也是必然的。”

  張懋想了想非常肯定的說道。

  “那如果假想一下,如果你是安南國王,在知道了大明會進攻自己的情況下,又會怎么做呢?”

  王守仁點點頭,想了想又說道。

  “拿下安南是十拿九穩的事情,但是我們還是應該多想一想該如何盡可能的減少自身的損失,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勝利。”

  眾人一聽都紛紛點頭,張懋對王守仁也是忍不住刮目相看,這個年輕人做事非常的謹慎、小心,又聰明無比,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才。

  王守仁在攻打倭國、蕩平草原人、滅女真各部的時候都有著非常亮眼的表現,雖然是一個文官,但絲毫不會遜色于歷史上的那些名將。

  多聽一聽他的意見總不會錯的。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再怎么小心謹慎都不為過,更何況獅子搏兔亦用全力,安南雖是小國,大明兵強馬壯,也還是應該要小心謹慎。

  安南東京的禁城皇城(王宮)之中,安南后黎王朝第五代國王黎暉正滿臉憂愁的召開朝會,商討應對明軍大軍來襲的事情。

  黎暉算是一位比較有作為的君主,在位期間勸課農桑,興修水利,講究以德治國,以忠孝為綱,提倡溫良恭儉。

  當然,后黎王朝當中最有名的君主還是要算他的父親,黎圣宗黎思誠,這個黎思誠就相當的厲害了,后黎王朝的建立其實是在明朝放棄對安南控制之后。

  后黎王朝的建立者黎利在1418年的時候,在安南藍山打起了反明的旗幟,自稱‘平定王’,先占領了安南中部地區,之后東進占領安南的核心東郡(也就是紅河三角洲所在的地區)。

  到了明宣德二年(1427年)的時候正式將明朝的黎利驅逐出了安南,明朝放棄了對安南的統治權。

  黎利就扶持了傀儡君主陳嵩為國王,沒過幾年之后,等逐漸掌控了安南之后,又將這個陳嵩給毒死,自己建立了后黎王朝。

  他雖然是推翻了明朝在安南這邊的統治,但是后黎王朝的建立上,一切依然都是按照明朝這邊的制度來。

  尊儒道、推動儒學、參照唐朝的刑法制定律法等等,甚至于連京都的設計上面也是參照了大明京城的設計來建造的。

  不過黎利這個人生性多疑,等到政權穩固之后,他就和老朱同志學,大肆殺戮功臣,以至于朝局動蕩不安。

  黎利一死,他兒子黎元龍繼位的時候才十歲,這大權就落到了輔政大臣的手上,再加上這個黎元龍好色無度,很快又駕崩了。

  他一死,黎元龍的兒子黎邦基繼位的時候僅僅只有兩歲,這大權就落到了太后阮氏英的手中。

  等到黎邦基長大要親政的時候,安南國內又發生了涼山王叛亂的事情,涼山王也是黎家人,見大權落到了外戚手中,這才起兵造反。

  只是他雖然成功的殺入了京都,奪取了皇位,但是在位僅僅243天,他又被后黎王朝的大臣阮熾、丁列給推翻了統治。

  這兩人扶持了黎元龍的第四個兒子黎思誠為帝。

  可以想象一下,在這樣的環境下,這個黎思誠的處境可想而知,登基之初,這大權都在兩個扶持他的權臣手中,朝局又非常的動蕩,內憂外患。

  可就是這樣的環境下,這個黎思誠不僅僅逐漸的掌握了大權,并且開始穩定整個后黎王朝的統治,尊儒道,開科舉,禁佛、禁道,對外又不斷的討伐占城、哀牢、柬埔寨等等。

  這才給現在的后黎王朝國王黎暉打下了雄厚的基礎,有了他挑釁大明的一點資本。

  這個黎暉從弘治十一年登基開始就屢屢上書給大明王朝,希望大明這邊能夠賜予安南和朝鮮同等的藩屬國地位,賜予其代表王爵身份的‘袞冕’。

  當然了,不僅僅是這個黎暉,前面的幾任安南國國王也都是如此,他們一方是推翻了大明在安南的統治獲得了王位,另外一個方面又希望得到了大明的承認。

  這是非常矛盾的一種現象。

  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安南這邊受大明的影響非常大,不僅僅有大量的明人在安南定居,并且明人在安南這邊地位非常高,基本上掌控了安南的方方面面。

  再加上安南方方面面都受到大明的影響,尊儒道,信佛道兩教,甚至于連文字都是使用的漢字。

  所以后黎王朝如果能夠得到大明的承認,這對于他們在安南的統治極其有幫助的。

  不過大明這邊卻是從來都沒有應允,反而指責其使臣“不知彼國之王,其名為王,實亦為臣,而朝廷之制,其名器固有在也……”,每一次給予斷然拒絕。

  這讓黎暉也是覺得非常惱怒,再加上安南國統治穩定,有他父親打下來的基礎,去年的時候大明又出臺了大明藩屬國條約的內容,這讓他非常的不爽。

  因為他雖然想要當大明的藩屬國,但卻是不敢簽署這個協議,因為安南國內有太多、太多的漢人,他們又都是非常有影響力的。

  一旦簽署了這個大明藩屬國協議,他擔心自己后黎王朝的統治,到時候或許不需要大明出兵,只需要大明天子下一道旨意,他的統治就要被人推翻了。

  因此,他也是下令兵犯廣西龍州,不斷的挑釁大明,加深安南和大明之間的仇怨,如此一來的話,大明對安南必然會記恨在心。

  只是他沒有想到大明會如此迅速的派遣大軍拿下征討安南,此時他已經收到了消息,大明朝廷這邊派遣十萬大軍征討安南,而且這一次似乎好像并不僅僅只是教訓安南一頓就完事的樣子,極有可能是要重新將安南收歸到大明的統治之下,重新設置交趾布政使司。

  這意味著什么?

  黎暉太清楚了,這意味著他們后黎王朝的統治到頭了。

  之所以敢去挑釁大明,主要還是因為以往挑釁大明,大明這邊都不會有什么太大的表示,更何況他們后黎王朝的開創者黎利就是靠趕走了明人才建立的后黎王朝。

  從這一點來說,后黎王朝的歷任君主對大明其實都缺少敬畏之心。

  因為他們一直覺得,這里天高皇帝遠,大明縱然是再大,再強,它也不可能說來對安南怎么樣,即便是他們屢屢挑釁大明,大明這邊也很少有所表示。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