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340章,殿試

  京城皇宮高大才城門口,劉晉和眾多的士子站在一起,正在等待入宮參加殿試。

  盡管劉晉也是進過一次皇宮的,不過那一次僅僅是朱厚照帶進去的,身份也僅僅只是一介草民,但是現在卻不一樣了。

  他是今科士子,來皇宮之中參加殿試,不管殿試考的好不好,按照以往的慣例,劉晉都算是買入了大明的官僚階層。

  如果殿試考得好,能夠考到前面幾名的話,接下來就是進翰林院,翰林院待幾年就可以青云直上,不出意外基本上都能夠到六部九卿的級別。

  當然如果考的中游,不算太好,進不了翰林院,那也是可以供職于六部,妥妥的京官,成為某部主事之類的官員,一般來說也屬于前途無量的地方了,當然,沒有進翰林的話,未來升職空間會有所限制,非翰林不能入內閣,這也基本上算是不成文的規定了。

  如果考的很不好,進的二甲末尾或者三甲榜單的話,那也不用擔心,至少也是能夠有機會成為外派到地方做官。

  盡管一開始起點比較低,可能是個八品、九品的小官,但是一般升職都很快,稍微干上幾年都能夠升職做縣令什么的,縣令再干上一些年,又能夠很快升職。

  總的來說,只要能夠通過會試參加殿試成為天子門生,那都是前途無量,特別是靠一甲和二甲靠前的這些。

  先是去翰林院呆個兩三年的事情,幾十個人或者是幾百個人一起修書、編書之類的,又或者是去東宮詹事府正字、校字什么的,都是一些清職,一旦有空位出來,立即就可以實缺,升職超級快的那種,很多人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就能夠升到六部侍郎、尚書的位置。

  三年考一次的科舉考試,從整個大明錄取的進士也就是一百多個,自然一個個都寶貴的很,也都前途無量,明朝歷史上一個個大名鼎鼎的文臣,也都是從這科舉考試里面選出來的。

  所以此時,在劉晉身邊的同科進士們,一個個都意氣風發,面帶春風,從一介書童慢慢的走到了今天,每一個人都為此吃過了無數的苦。

  現在也總算苦盡甘來,成功的實現了鯉魚躍龍門,實現了讀書人最高的理想,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父親,您看到了嗎?”

  唐寅身穿一身嶄新的士子服,看著前面一群又一群不斷往里面走的朝中大臣,在內心里面忍不住向自己已經過世的父親問道。

  唐寅的家境并不算好,他父親經營著一家小酒館,家道算是落敗了,所以他的父親從小到大對他的要求就非常高,希望他能夠通過科舉考試光耀門楣。

  唐寅的家族曾經其實非常的輝煌,他的始祖為唐輝,是前涼陵江將軍,唐輝的孫子唐瑤是晉昌太守,在其后唐瑤的兒子唐褒因功勞被封為晉昌公。

  后面唐褒的孫子唐儉跟隨唐太宗起兵,封為莒國公,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由此可見他們唐家曾經也是牛過的,都有人封國公,顯赫至極。

  不過到了宋朝的時候,唐家就沒有出國多少牛人,只是出了御史、兵部車架之類的小官,當好歹也是官宦之家。

  到了明朝的時候,唐家就算是徹底的衰敗了,沒有再出過什么能人,也沒有人再當官,出將什么的。

  因為這樣的緣故,他的父親就對唐寅要求非常嚴,唐寅從小就是出了名的神童,學什么都特別快。

  前幾年,唐寅的父親、母親、原配和兒子等等相繼離開,這對唐寅打擊很大,所以也是寄希望于科舉考試能夠振興自己家族。

  現在他終于如愿的考上了進士,實現了他父親對他寄予的厚望。

  “終于考上了”

  和唐寅差不多,年輕的王守仁同學此時也是感慨萬千,他的父親是狀元,他可以說生而不凡,他媽懷他懷了十四個月才生,她媽生他之前夢見了天神衣斐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所以王守仁一開始是叫王云的。

  簡單的說就是他出身牛叉,出生的時候又跟圣人出世一般,有天降祥瑞,牛叉的不行。

  他也確實是年少有為,十二歲開始讀私塾,十五歲就屢次上書給皇帝,獻策平定農民起義,而且十五歲還敢滿大明游歷,甚至于還敢去塞外。

  十八歲就開始學會格物,七天七夜格竹子的事情說的就是他了,年紀輕輕就已經考中了舉人。

  不過在會試這一關,他卻是屢試不中,第一次考會試不中,李東陽就說他‘這次不中,下次科舉必定中狀元’。

  但是他下次再考會試,還是不中,頓時整個人就覺得壓力山大了,自己的父親是狀元,又被李東陽這樣的大佬說是狀元之才,卻兩次都沒有考上,以至于被人笑話。

  現在,他今年剛剛好二十八歲,第三次參加會試,終于成功考中,整個人也是松了口氣,不至于再被人笑話,這虎父犬子的話可是非常刺耳的。

  可以說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唐寅、王守仁差不多,每一個人看著前面往皇宮內進去的朝臣,都感觸良多。

  額,當然,這要除開劉晉來。

  劉晉有金手指,考這科舉都是睡著考過去,也沒有感受過這個時代科舉考試的艱難,更是不知道現在這身份意味著什么,他此時此刻正在覺得古代森嚴的制度實在是太不人性化了。

  他都已經在這里足足等了一個多時辰,站在這里,既不能隨意的走動,也不能交頭接耳的談話,甚至于站也要站的筆直,要有一個樣子。

  總之規矩很多,對于他這個來自后世的人來說,實在是有太多的約束和束縛,總覺得非常累。

  “唉,要不要故意考砸了,這要是以后天天上早朝,站著上早朝的話,肯定要崩潰的。”

  想到了上早朝,劉晉就更是一臉的憂愁,天天三更半夜的起來,在這里等著,上早朝又是一站站一兩個時辰,想一想都覺得這不是人干的事情。

  終于,左等右等,等的劉晉雙腿發麻的時候,這才到了他們這些新科士子進宮參加殿試。

  殿試的地方安排在金鑾殿前面的太和殿廣場,此時廣場的四周坐滿了當朝的大佬,龍階之上,弘治皇帝也是大大咧咧的坐在自己的龍椅上面。

  一番繁華的儀式過后終于也是到了考試的時候,殿試是皇帝親自出題,當然有時候皇帝很懶就會派個重臣來代勞。

  弘治皇帝是個勤快的皇帝,對于這種三年一次的倫才大典那更是重視無比,自然是不可能偷懶的。

  弘治皇帝的目光在劉晉這些人身上掃來掃去,很快就鎖定了坐在前面一排的劉晉,頓時就忍不住笑了笑。

  “出個什么題好呢?”

  弘治皇帝腦海中思索起來,殿試是皇帝出題,皇帝主考,所以大家才叫天子門生,不過皇帝出題一般都是和時事政治有關,很少會出四書五經上面的內容,畢竟皇帝需要的是能夠治國安邦的人才,而不是只會讀死書的書呆子。

  “有了”

  很快,弘治皇帝就想到了什么,拿起筆就在紙上寫了幾個字。

何以安西南  這就是這一次科舉考試殿試的題目了,也是結合了現在的時事政治來出的,有明一朝,西南就一直不穩,西南地區的土司經常叛亂,有時候甚至于還會鬧的非常嚴重。

  現在北方的邊患因為水泥的出現得以暫時安息下來,弘治皇帝心中就剩下了西南地區土司的事情了。

  最近從貴州這邊也是又傳來了一個壞消息,女土司米魯因為和自己的丈夫鬧矛盾所以再次起兵叛亂,鬧的貴州這邊不得安寧,這讓弘治皇帝很是頭疼。

  云貴地區山路險峻,根本就不適合大兵團作戰,朝廷縱然是有百萬雄兵到了云貴地區也是枉然,拿這些深藏于深山老林、崇山峻嶺之中的土司們沒有任何的辦法。

  歷代皇帝都對云貴地區的事情非常頭痛,始終也是拿不出一個什么好辦法來。

  現在弘治皇帝也是將這個事情拿來考一考劉晉這些新科進士,想要看看他們能夠有什么高見,當然其實主要還是想看看劉晉這個高人子弟在這方面能夠有什么好的方法。

  “何以安西南?”

  很快,眾人就看到了弘治皇帝出的題目。

  朝中的大臣們頓時也是一個個思索起來,皇帝出題顯然不是胡亂出題的,皇帝憂心西南的事情,他們這些做大臣的自然也是要憂心,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至于唐伯虎、倫文敘、劉龍、豐熙他們這些人則是一個個皺起眉頭,開始仔細的揣摩起弘治皇帝出這題的意圖來,然后再思索起該如何對答。

  這種考題對于那些死讀書的書呆子來說,肯定是非常難的,讀書不能讀死書,終究還是要學以致用。

  “何以安西南?”

  劉晉看著這個考題,仔細的思索一番,拿起筆就開始寫起來,開頭赫然是‘改土歸流’四個大字。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