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567章,劉晉入閣

  內閣大臣權力極大,并且還享有極高的榮譽,自然是人人都想要當內閣大臣了,只是這內閣大臣也不是隨便一個人就能夠做的。

  首先來說,在大明有一條大家都默認的規則,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也就是說想要當內閣大臣,首先就是要從翰林院出來的。

  翰林院一向都是大明王朝最重要的人才儲備池,只有進士才能夠進翰林,而且也只有頭甲和二甲的進士才可以,三甲的進士是沒有資格進翰林。

  這也就意味著你在科舉考試之中,至少也要考進二甲才能夠進翰林院,先在里面修書,給皇帝當秘書、講學什么的,得到天子賞識之后,立刻就可以成為六部的重要大臣,再干上幾年差不多就可以做六部的尚書、侍郎,有合適的機會之后就可以入內閣當內閣閣老。

  現在朝中的劉健、李東陽、謝遷,三人都是這樣的路子,科舉高中,進翰林院,任庶吉士,編修、修撰、左庶子,詹事府少詹事、侍講學士,六部侍郎、六部尚書、內閣大臣,都是一條路走出來的。

  由此可見,在明朝,你要是能夠進翰林院,這出來之后,基本上一個六部侍郎、尚書是絕對走不掉的,天子賞識的話,入內閣也不是什么難事。

  妥妥的高級人才儲備池,進了翰林,那就不用擔心以后仕途的事情了。

  當然了,其中也是有所差別的,如果科舉考試的時候,是頭幾名,特別是狀元的話,一進翰林院就是修撰干起,升起來就特別快。

  像謝遷是狀元出身,年紀輕輕,品級就已經相當高了。

  謝遷五十多就入內閣了,很多大臣,五十多歲的時候連三品、四品都沒有,更別說入內閣,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科考之中成為狀元,也是可以讓很多大臣服氣的,快速升遷起來,別人也沒什么話可說。

  就像劉晉,年紀輕輕就是狀元,翰林院隨便待了一下,立即就被弘治皇帝提拔重用,三十歲就已經是吏部尚書了。

  盡管很多大臣覺得劉晉太過年輕,提拔的速度太快了,頗有微詞,但是因為劉晉是狀元,這提拔快一些,升遷快一些,大家心里面其實也是認可和接受的。

  畢竟這古代狀元實在是太難、太難了,三年一次的科考,幾千人參加,想要奪得第一,是個人都知道有多難,朝野上下的大臣都是從科班出身的,大家都很清楚。

  狀元、狀元,那是天上的文曲星,升遷快一點,大家也認可,狀元都升遷慢的話,那其他人不是更慢了?

  入內閣的要求雖然很高,不過對于朝中大臣來說,符合要求的人還是一抓一大把,畢竟都是科班出身的,朝中隨便點個人出來可能都是狀元、探花、榜眼什么的。

  至于這六部的尚書、侍郎、詹事府的詹事、天子的侍講學士什么的,那隨便都是狀元了,都是有資格入選內閣大臣的。

  現在謝遷回家養老了,朝中的大臣們心思也都放在這上面了,有人想要爭著入內閣,有人則是想要等上面的位置騰出來了之后,自己是不是有希望可以往上面挪一下。

  一時之間,朝中的大臣們都在私底下不斷的討論起來。

  “謝公回鄉頤養天年,誰最有可能入閣?”

  “我看最有可能是吏部尚書劉晉,他深受天子信任,又是高人子弟,能力出眾,入閣也是眾望所歸。”

  “劉公確實是最有希望入閣的,不過我覺得兵部尚書劉大夏劉公也是極有希望入閣的。”

  “兵部現在已經沒有任何的實權,只是協助都督府征兵,安排退伍軍人事宜,他入閣的可能性比較小。”

  “戶部尚書佀鐘呢?”

  “他倒是不錯的人選,不過我覺得還是比不過劉公。”

  “那倒也是”

  朝野上下,關于誰入內閣的消息也是議論紛紛,同時也是在等待著弘治皇帝的意思。

  明朝內閣大臣的選拔方式有兩種,特簡和廷推。

  所謂特簡是指由皇帝直接以中旨的方式任命大臣為內閣大臣,而不通過吏部。

  這種方式大致上又可以表現為三種形式,一是皇帝本人親自選拔任命,二是皇帝采納大臣們的舉薦或由中官們的援引而任命,還有就是由現任的內閣大臣推薦若干人選,再由天子選用。

  廷推也叫會推,顧名思義,就是開會大家一起來推薦,一般是由吏部牽頭,會同九卿、科道推舉若干名單,再由天子選用。

  特簡和廷推是明朝內閣大臣選拔的兩種方式,在萬歷以前閣臣的任選大多數都是天子通過特簡的方式任命,萬歷之后,則多是由廷推來選拔。

  弘治八年以前,所有的閣臣都是特簡選拔上來的,簡單來說,那都是由天子親自任命的,但在弘治八年的時候,內閣缺員,弘治皇帝下令吏部效仿廷推推薦大臣閣臣。

  于是當時吏部會同六部、督察院、通政院、大理寺以及科道大家一起推薦了‘吏部尚書耿裕、禮部尚書倪岳、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講學士李東陽、禮部左侍郎周經、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謝遷’幾人的名單出來。

  最后弘治皇帝欽點了李東陽、謝遷入閣,也是由此開創了閣臣由廷推推薦的先河。

  當然,這也是后世弘治皇帝也由此造人批評之處,過于信賴文官,將權力下放太過嚴重,導致文官集團的嚴重膨脹,為明中后期的黨爭埋下了隱患,同時明后期接連出現的幾個宮廷大案,涉及天子之死的事情,有人推測也跟日益膨脹的文官集團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這些都是后話了,此時此刻,朝臣們都在等待弘治皇帝的命令。

  弘治皇帝到底是和以前一樣直接特簡任命大臣進內閣呢,還是說像上次一樣,通過廷推的方式,讓大家來推薦出一個名單出來,再由天子點用。

  這其中的差別非常巨大。

  特簡選拔出來的內閣大臣,一般都是深受天子信任的大臣,當然相對而言也是會更加聽天子的話。

  廷推的話就不一樣了,這廷推說實話,一方面是看那個大臣更德高望重,另外一個方面就是看誰的同門、同鄉等等更多了。

  支持你的人越多,你才最有希望進入被選用的名單上面,要是都沒人推薦你,支持你,你連名單都上不去的話,休想成為內閣閣老。

  在明中后期,內閣閣臣往往都是廷推出來的,特別是萬歷之后,都是廷推的大臣,這也是東林黨人能夠掌握朝中大權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為東林黨人是江南籍貫的官員,這江南自古多文人才子,出的官員最多,廷推的話,誰比得過他們啊,時間久了,自然而然就被他們把持了。

  并且廷推的官員能夠當內閣,最先感謝的就是推薦自己的人了,對于天子,往往都沒有特簡出來的官員聽話,特別是當天子年幼,不懂事,貪玩的情況下,很容易就形成了黨派。

  特簡就不一樣了,是天子任命的,基本上都是天子的心腹和信任的大臣,做事要更天子的,同時也不需要去感謝誰推薦自己。

  縱然是沒有龐大的同鄉、同門之類的支持,也一樣可以當上閣老,也就相對而言不容易形成黨派。

  當然,這還是涉及到了皇權的問題。

  特簡是皇權的體現,廷推則是將權力下放給了臣子。

  如果廷推形成慣例的話,特簡慢慢的就會被取代,到了明后期,這內閣大臣要是沒有經過廷推的話,是天子特簡任命的內閣大臣的話,其他大臣甚至于還會看不起你,不配合你的工作,讓你難堪,這就會削弱皇權,權力就會由天子轉移到朝臣手中。

  一旦到了這種地步的話,到時候天子縱然是對閣臣不斷,換了一批又一批也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因為推薦的名單始終就是掌握在那些人的手中。

  像歷史上的崇禎皇帝,他換了幾十個閣臣,依然沒有任何的作用,換來換去,還是那伙人,因為廷推上來的名單都是他們的人。

  這權力等于是徹底的由皇帝轉移到了朝臣的手中,官員都是他們的人,你是用也要用,不用也得用。

  大家都在等待,等待弘治皇帝這邊的會怎么操作。

  眾人并沒有等待太久,幾天之后,弘治皇帝直接就用特簡的方式,直接下中旨任命吏部尚書劉晉為新的內閣大臣,同時升為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并且還讓劉晉兼任吏部尚書。

  當然,這個兼任也只是掛吏部尚書的頭銜,真正吏部尚書換成原先戶部尚書佀鐘來擔任,一般內閣閣臣都會兼任六部的某個尚書銜,但兼任吏部尚書就不一樣了,吏部號稱天官,掌管天下官員的任命、考核、升遷,權柄非常大,排名靠后的內閣閣臣還不一定有吏部尚書權力大、影響力大。

  弘治皇帝的這一番操作,很顯然是對劉晉信任無比,當內閣大臣了,這吏部還是由劉晉來官,佀鐘匯報工作的主要對象就是劉晉了。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