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白陽丹 “聽到沒君明,這可是千年朱果,一枚下肚,足以讓你突破兩個小境界!”四目道長開口道。
徐君明點了點頭,隨即拱手為禮。
“多謝楊師伯告知,師侄感激不盡。”
“對對,楊師兄,多謝你了。”四目道。
楊軒擺了擺手。
“先別急著說謝謝。朱果雖有三枚,但如今兩派內部,破入先天的內門年輕弟子,卻有不下雙十之數。想要順利得到朱果,還需一場比斗。”
“…若是徐師侄最后能晉級前三,那自然能心愿得償,若是不能,那朱果便與你無緣了!”
徐君明點了點頭,對此他并不意外。
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大家各憑本事。
而且這樣一來,也能保證最珍貴的修行資源,交給最出色的弟子,讓他們的修為快速提升,這也是保證門派未來傳承的最好方式之一。
“楊師弟,這朱果成熟之日是什么時候?”九叔道。
“半年之后!”
四目心里稍稍松了口氣。
茅山南北兩宗年輕輩弟子中,比徐君明更早進階先天的大有人在,而且其中不乏天才。
他雖對自己的弟子有信心,但徐君明現在不過才剛入先天,底蘊到底淺薄了一些。若是有半年的緩沖,爭奪朱果一事也能更有把握。
不僅是四目,九叔和徐君明心里也同時松了口氣。
尤其是徐君明,他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時間。
有這半年,在青銅鏡的輔助下,他對‘神打真訣’和‘純陽八卦’,甚至‘上清神雷法’的領悟,能更上一層樓。
能把捆尸索祭練出三條法禁,能讓‘四象誅邪陣’的威力變得更強。
還能領悟更多的法符!
“徐師侄天賦絕佳,半年積累,必然能更進一步。若是將來奪得朱果,我可為徐師侄祭練一爐‘白陽丹’!”
白陽丹是茅山南北兩宗的獨門秘藥,一粒的藥效便超過百粒‘黃芽丹’,非常珍貴。除非對宗門做出貢獻,否則很難得到賜予。
徐君明曾經聽四目說過,當年九叔便因為在宗門大比中奪得榜眼,得到了兩枚。
多虧這兩枚白陽丹,九叔的修為比很多同輩的師兄弟都要強上一籌!如今更是成為‘克’字輩弟子中,少有的先天后期的弟子,未來有希望晉級金丹,在宗門內頗受重視。
盡管徐君明不知道一枚朱果能祭練出多少枚白陽丹,但若是自己能得到的話,肯定可以修為大進。
不用九叔和四目道長吩咐,徐君明已經恭敬道。
“那師侄就提前謝謝楊師伯了!”
“看樣子你對自己很有信心?”楊軒點頭后意味深長道。
“師傅經常教導我,任何事若是沒有信心,那便先輸了一半。”
“四目,看來你教出了一個好徒弟!”
“嘿嘿,也是這小子自己知道努力!”
楊軒笑了笑。
四目這位弟子確實優秀的很,否則他也不會送出這個順水人情。
“林師兄,接下來我還要在你這里叨擾幾日,調查屠龍的死因,還望你能照顧!”
“這自然沒問題。”九叔點頭后,“阿星、小月去把西廂房收拾一下,讓你楊師叔住下!”
“是,師傅!”
對這位送上見面禮的師叔很喜歡的阿星和小月連忙應了一聲,轉身下去準備。
后面,楊軒又詳細問了一下屠龍的死因。
“林師兄,那黑僵的尸身可還在?”
“就在后院的停尸房!”
“那就好,按照規矩,這黑僵的尸身我要帶回去送交執法堂檢驗!”楊軒道。
“好說!”
“還有,臨來前我收到大師兄的飛鶴符,他特意交代我要把屠龍的尸身帶回羅浮山,所以到時我也要一并帶走。”
“自然沒問題。只是屠龍尸體上的‘符袋’、法符不知所蹤,只剩下鹿皮袋中一瓶‘黃芽丹’,一冊‘中陰玄蠱書’,三條‘赤首蜈蚣蠱’還在,到時可由楊師弟一并帶回。”
楊軒眼中精光一閃。
雖然茅山門中禁止同門相殘,但若是同門死在妖鬼之手,其所遺留的法器丹藥諸物,并沒有明文禁止必須歸還其道侶,或者弟子門人。
通行的做法便是留下其中幾樣,然后把剩下的歸還。
當然,若是后來人為其報仇,也有資格把所有修行資源據為己有。
徐君明拿到屠龍的符袋和鹿皮袋后,從其中拿走了符袋、三瓶‘黃芽丹’,近萬兩銀票,外加‘玄陰斬鬼劍’法符。
后面應九叔要求,把剩下的一瓶二十五粒‘黃芽丹’,外加徐君明看完后記住的‘中陰玄蠱書’,以及三條‘赤首蜈蚣蠱’還了回去。
事情沒有做絕,甚至還稱得上仁厚。
這樣一來,即便是石堅也說不出什么。
“既如此,那我便一并帶給大師兄好了!”
等楊軒詳細的問完屠龍死亡,以及九叔斬殺僵尸的經過后,時間也差不多到了中午。
吃過午飯,許久不見的四目和徐君明自然有很多話要說,便留下九叔和楊軒,回到徐君明平時住的廂房。
“乖徒弟,快讓為師看看。”
拉過徐君明,審視著身材高大挺拔的徒弟,四目道長越發的滿意。
“一月不見便能筑基圓滿,順利進階先天。而且還能祭練出‘捆尸索’法器,實在是難得。”
“都是師傅平日教導才有了弟子的今日。”
“好了。現在這里就咱們師徒兩人,這些話就不用再說了。師傅問你,祭練‘捆尸索’用的法符,跟‘鎮尸符’、‘鎮鬼符’都不同,但禁錮、鎮壓的法意卻比兩者高了好幾倍,怎么回事?”
早就料到看過捆尸索的四目會問起這件事,徐君明提前準備好了腹稿。
“說起來也是巧合,當日徒弟突破先天期的時候,只覺得靈臺空明,悟性大增,過去師傅所傳授的種種符篆真意,如同掌上觀紋,清晰明了。所以,一連領悟了師傅所授的‘神打符’、‘鎮鬼符’、‘禁錮符’三枚符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