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安期

  安期生,一名安期,人稱千歲翁,安丘先生。瑯琊人,師從河上公,是秦漢期間燕齊方士活動的代表人物,黃老哲學與方仙道文化的傳人。道教視安期生為重視個人修煉的神仙,故上清派特盛稱其事。傳說他得太丹之道、三元之法,羽化登仙,駕鶴仙游,或在玄洲三玄宮,被奉為上清八真之一,其仙位或與彭祖、四皓相等。在陶弘景真靈位業圖中列在第三左位,奉為“北極真人”。

  安期生修仙之處在日照市天臺山。。對此,東晉葛洪在嵇中散孤館遇神中說:“紀年曰:東海外有山曰天臺,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臺,羽人所居。天臺者,神鰲背負之山也,浮游海內,不紀經年。惟女媧斬鰲足而立四極,見仙山無著,乃移于瑯琊之濱。后河上公丈人者登山悟道,授徒升仙,仙道始播焉。有嵇康者,師黃老,尚玄學,精于笛,妙于琴,善音律,好仙神。是年嘗游天臺,觀東海日出,賞仙山勝景,訪太公故地,瞻仙祖遺蹤,見安期先生石屋尚在,河上公坐痕猶存”。日照狀元張行簡在文中也對此有所記載:“念我日照,雖偏居海隅,卻享有瑯琊之名,天臺之勝,背依泰沂,懷抱東海,更兼仙山飄渺,河流縱橫,自古為日神祭祀之地,黃老成仙之鄉。河上公、安期生、于吉、葛玄等在此悟道授徒,秦皇漢武到此尋仙訪道,可謂盛極一時也”。天臺山有深厚的女巫崇拜,狐仙崇拜和神仙崇拜遺跡。女巫谷中有女巫與狐仙之墓,有世上罕見的積石墓與石室聯體,人鬼同居的建筑。山上有仙人臺,仙人居舊址,安期祠(秦始皇立)遺址,仙人講經臺,煉丹爐,仙鶴臺,仙人搗藥石臼等遺跡,是河上公悟道之處,安期生成仙之所。有曲陽澗,澗中有曲陽泉,是三國時神仙于吉得道成仙之地。有秦皇漢武望仙臺,是古人瘋狂追求長生不老的歷史見證。

  晉皇甫謐高士傳記載:“安期生者,瑯琊人也,受學河上丈人,賣藥海邊,老而不仕,時人謂之千歲公。秦始皇東游,請與語三日三夜,賜金璧直數千萬”。秦始皇離去后,安期生委棄金寶不顧,留書始皇:“后數年求我于蓬萊山”。始皇得信,“即遣使者徐市(音福)、盧生等數百人入海。未至蓬萊山,輒遇風波而還。立祠阜鄉亭并海邊十數處”。能與秦始皇長談三晝夜,足見安期先生的知識之淵博。據說秦始皇三次東巡瑯琊,三次到天臺山,第一次與安期生長談三晝夜,第二次到訪時已經見不到安期生,于是天天遠眺東海,并派徐福出海尋找,可謂是望眼欲穿,找不到安期先生便“立祠阜鄉亭并海邊十數處”,并將天臺山中的山谷改名為望仙澗。漢武帝對安期先生的留戀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臨淄人李少君對漢武帝說:“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安期生食臣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齊地方士欒大(漢武帝迷戀求仙方術,連女兒都下嫁給欒大)自稱“臣常往來海中,見安期,羨門之屬”。于是漢武帝先后七次東巡瑯琊并“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天臺山上仍然有秦皇漢武望仙臺,秦始皇所建安期祠已不在,但遺址猶存。據說安期祠有對聯一幅“師黃老頌黃庭悟黃道位居北極真人,采仙藥煉仙丹修仙體成就千歲神翁”,但作者已經無據可考。

  安期生為尋找神山仙藥,曾周游四海。安姓族普中介紹:“安期者,齊瑯琊人也。祖籍安丘,遷瑯琊埠鄉,拜師河上公,人謂千歲翁,安丘先生是也。嘗聞海上有神山仙草,遂四海求之。北上沙門島,南下海中洲,達珠崖。是年駕舟東海,遇大風浪,毀其船,傷其身,攝其魂。醒來見一仙女,方知得一神龜相救,到得蓬萊仙山。期問“神山可有仙草仙藥乎?”,仙女曰:“盤古之時,海上仙山五座,各有神藥,分食可延年益壽,合用則長生不老,故時人成仙甚多。爭奈女媧補天之時,斬鰲足立四極,移圓嶠于瑯琊,沉岱輿于海底,仙藥不全,非修煉難成仙也””。其中沙門島就是渤海長山列島,海中洲是東海舟山群島(宋四明圖經有安期生醉酒墨潑桃花島的記載),珠崖是海南島(嶺表錄異載,廣卅城東蒲澗有安期生飛升之處)。而被女媧移到瑯琊的圓嶠山則應該是日照天臺山。這在東晉葛洪在嵇中散孤館遇神和日照金代狀元張行簡的文字中均有記載。還有傳說仙藥分別是蓬萊長壽菊,瀛洲太陽花,方壺忘憂草,圓嶠桃花石與岱輿長生棗。現在天臺山出產桃花石(又稱樹模石),山上有大片長壽菊,太陽花和忘憂草,似乎為這一傳說提供了佐證。

河上公之前的黃老學家以理論研究和修身養性為主,而安期先生在全面接受了黃老哲學的基礎上,與東海地區的狐仙和神仙文化相結合,采仙藥,煉仙丹,創出一條得道成仙的新路,成為方仙道的創始人。黃老學者本重養生,而齊地學術最為活躍,燕、齊一帶又是神仙傳說盛行之地,所以不難理解安期生應運而生,成為集黃老哲  學與燕齊神仙學說之大成,開創方仙道的宗師和秦皇漢武頂禮膜拜的仙人。

  安期生授徒很多,漢代司馬遷在史記•樂毅傳中記載:“樂巨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巨公,樂巨公教蓋公,蓋公教于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曹相國即漢初平陽侯曹參。此外,安期生的弟子還有臨淄人李少君、馬明生,王老等。列仙傳記載“有王老,與魯女生、封君達為友,訪道名山,于東岳遇一神仙乘白鹿,與侍女約十人,自山中而下,自稱安期生,教以胎息存真一之訣,言訖升天而去”。南宋謝守灝編混元圣紀言安期生后以道授馬明生,馬明生又傳于陰長生。神仙傳:馬明生,臨淄人也,本姓和,字君賢。少為賊所傷,在路遇神人,與藥救之,再生。乃師安期先生。因游天下,勤苦備經,遂授與太清金液丹經。入山修煉,藥成,未樂升天,乃服半劑為地仙。展轉九州五百余年,乃白日升天。

  安期生羽化登仙之后,駕鶴而仙游,云來霧去,隨心所欲。現在天臺山上有仙鶴臺,臺上的花崗巖石上有仙鶴留下的巨大腳印。據史記•封禪書的記載,臨淄方士李少君在漢初深得文帝與武帝之歡心,在二帝面前極力推崇河上公與安期先生。當時河上公到西安一帶隱居,引出了漢文帝晉見河上公的故事。而漢武帝對東海與安期先生更為尊崇。李少君曾對漢武帝說:“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安期生食臣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齊方士欒大(漢武帝迷戀求仙方術,連女兒都下嫁給方士欒大)自稱“臣常往來海中,見安期,羨門之屬”。于是漢武帝先后七次到瑯琊臺天臺山一帶尋找安期生并“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

  安期生開創方仙道的精髓在于凡人可以通過修煉,服仙藥,食仙丹而長生不老,為凡俗夫子脫離苦海羽化登仙提供了一條途徑。史記•樂毅傳記載,有人向安期生求長生之道,安期生謂度世之訣日:仙道不遠,近到諸身,無思無為,不吐不納,其一充于內而長生飛升矣。勿使汝思慮重重,勞爾之生也。

安期生身上所體現的黃老哲學與方仙道文化被后人推崇備至。“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對安期生的神仙生活非常向往,他在任城(今濟寧)居住  期間多次游歷天臺山安期生故地并在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中寫到:

  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

  中年謁漢主,不愜還歸家。朱顏謝春暉,白發見生涯。

  所期就金液,飛步登云車。愿隨夫子天壇上,閑與仙人掃落花。

  此詩為唐天寶三年(744年)李白同杜甫在游歷東海之后遇到友人孟大融而作。詩中介紹了他游歷嶗山和天臺山(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的經歷以及他“愿隨夫子天壇上,閑與仙人掃落花”的出世思想。詩中“仙人”即河上公和安期生,“天壇”就是指的天臺山上的天臺或仙人臺。

  李白的另一首詩則是這樣寫的:

五古•古風其七  五鶴西北來。飛飛凌太清。仙人綠云上。自道安期名。

  兩兩白玉童。雙吹紫鸞笙。去影忽不見。回風送天聲。

  我欲一問之。飄然若流星。愿餐金光草。壽與天齊傾。

  詩人對仙人安期生的羨慕之情溢于言表。李白的好友,詩人任華在雜言寄李白中也記載了李白游歷天臺山的情景:“我聞當今有李白……,登天臺,望渤海,云垂大鵬飛,山壓巨鰲背(一作“波動巨鰲沒”),斯言亦好在”。

  唐末五代天臺山道士王松年的仙苑編珠共記神仙在三百人之上,同時還留有天臺山懷古六首:

其一河上真人丈人公  天臺頑石念真經,瑯琊古柏頌黃庭。

  仙人坐痕依稀辯,猶憶丈人河上公。

其二北極真人安期生  仙臺仙山見神蹤,仙爐仙居映碧空。

  又聞海上傳鶴戾,卻是蓬萊千歲翁。

其三太平真人于吉  曲陽澗內紫氣生,天臺山中云霧涌。

  蓬萊仙境此最佳,于翁不該過江東。

其四天臺望月  海上圓月懸半空,萬里山川一照明。

  遙問吳生近若何,南山伐桂正修行。

其五天臺日出  朱盆銀浪躍海東,紫霞萬片滿天紅。

  忽聞谷中仙樂起,卻是女巫祀神靈。

其六太陽神石  女媧煉石補蒼穹,天臺高處落飛英。

  滄海桑田幾變幻,搖搖欲墜總不傾。

  閱盡瑯琊無限事,盡在寂廖不言中。

  幸得神仙常相伴,亂云飛渡自從容。

明洪武年間,韓國大儒,高麗狀元鄭夢周在游歷天臺山時,訪問過山下新羅村和新羅寺(寺中仍有初唐石刻造像),在新羅寺附近出資建立新羅書院。鄭夢周對神仙安  期生也充滿了向往,并留下詩作三首:

日照縣  海上孤城草樹荒,最先迎日上扶桑。

  我來東望仍搔首,波浪遙望接故鄉。

日照天臺山  天臺飄渺渤海間,不納凡人只見仙。

  幸得神女施法力,從此瑯琊多一山。

天臺山安期祠  饑餐紫霞渴飲露,無思無為神自渡。

  朝采仙藥暮煉丹,不吐不納登仙去。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