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官散去后,弘治皇帝覺得可惜。
能考進京城為官的人,是千里挑一的棟梁。
可因為官話說得不好,而不被重用的官員,在前朝比比皆是。
“朕雖然知道這個道理,可重用不是,不重用也不是。”
重用的話,就如同今日在朝堂上,他們說的官話,其他人聽不懂。
不重用,就會漏了有識之才。
劉健知道陛下的意思,附和:“陛下所言極是,六部和各衙門,有許多官話說得晦澀,卻才識出眾之人。
冷落他們,既傷讀書人的心,也不利于朝廷推行盛世。”
元朝的中原音韻推行了百余年,在讀書人心中,根深蒂固。
但是大明推行的口音,是洪武正韻,融入了南方音韻。
它與中原的腔調不符,與讀書人習慣用的傳統音韻,更是大相徑庭。
“若讀書人不認可,推廣官話就難辦了。”李東陽道。
讀書人在私塾教書,孩童皆從私塾先生那兒學的官話。
若他們不愿意學,官話就無從推廣。
“此事不可再拖,朕就是下十三道御旨,也要將官話,推廣天下。”弘治皇帝道。
蕭敬弱弱地提醒一句:“陛下,是十四科道,還有海南布政使司。”
這個新的小布政使司,總是被陛下遺忘。
李東陽搖搖頭,下圣旨有用的話,文皇帝早就推廣開來了。
天高皇帝遠,窮鄉僻壤無官差,難道還能監察到私塾不成?
工部,
馮貫回到值房后,總是隱隱聽見嘲笑聲,誒,日后說什么,也不在朝堂上諫言了。
曾鑒走過來:“無礙,你不必理會,本官剛入朝時,也有鄉音。”
“下官感激部堂寬慰,今日在朝堂上,吐音不清,令部堂蒙羞了。”馮貫慚愧道。
曾鑒愣了半天,硬是沒聽懂他說什么,擠出一絲笑意,走開了。
聽聞馮貫和李成方,在朝堂上出丑,六部鄉音重官員,紛紛低著頭,生怕有人找他們說話。
見了人便躲開,能不說話就不說話。
東宮,
嚴成錦坐在錦凳上,聽劉瑾匯報天堂監獄的督造進度。
“大人,滿加剌國遍地都是銀子,沒有人撿,只要給糧食,他們愿拿命來換。”
劉瑾跪在地上,眉飛色舞地稟報。
朱厚照對滿加剌國十分好奇,尤其是聽到遍地銀子。
他惡狠狠地揍了劉瑾一頓:“狗一樣的東西,你知本宮籌備軍隊,怎不偷一些銀兩。”
嚴成錦捂住耳朵,以免聽到朱厚照大逆不道的狼虎之詞。
私自招募軍隊,那是要砍頭的。
劉瑾抱著腦袋:“奴婢光記得給嚴大人找橡膠樹了。”
嚴成錦起身:“殿下,臣走了。”
“老高可是要去見父皇?那花生與玉米一樣,能當主食,本宮說得對不對?”
老高這狗東西,專門命張賢種在暖棚里,還命人隨時通報,必定是了不得的寶貝。
“殿下猜對了一半,那是寶貝,可不是主食。”
嚴成錦如實道。
他來到了奉天殿,向弘治皇帝道:“陛下,臣請乞,在滿加剌國、朝鮮、安南、島國、韃靼、吐蕃等國,
推廣官話,統一天下語言。
各番邦來朝貢,和商人間的貿易,將會更加順暢。”
推廣官話,對于推動大明經濟繁榮,有巨大的好處。
番人張口,就能講大明的官話會讓交易更順暢。
且,大明的官話,將會成為天下唯一的通用語言。
這放在后世,是極具有前瞻性的善政。
只是不知,弘治皇帝和李東陽等人,能否意識到。、
其實,朝鮮和島國受大明的影響最大,士大夫多會說官話。
朝鮮官話的訓民正音,正是改自于大明的洪武正韻。
劉健搖頭:“今日在朝堂上,你也瞧見了,官話在大明推廣,尚且寸步難行,更遑論番國?”
弘治皇帝點點頭:“朕何嘗不想推廣官話,可文皇帝早有推行,鮮有成效。”
李東陽頷首,高皇帝定都南京,官話便以南京一帶的江淮話為準。
而文皇帝在位時,在京城推廣江淮話,不見成效。
嚴成錦望著內閣三公,來之前,他早已想出了推廣官話的策略,猜測到種種可能。
后世有普通話考試,分為甲等和乙等,甲等最高,乙等最低。
可以用于推廣大明官話。
可是,現在說出來會不會引來內閣不喜。
“臣有一個法子,或許可行可以推廣官話。”
每當此子用或許,臣當不當講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完全的把握。
只是,此子總想給自己留一條后路,弘治皇帝早已知曉他的套路。
內閣三人看了過來,若能在大明推廣官話。
日后朝廷取士,交流起來就容易得多了。
弘治皇帝面色不變地道:“嚴卿家不妨直言。”
“每年秋闈和春闈過后,可在京城增設官話講學,讓秀才們應考,考過后可得甲等和乙等類憑證,甲等中又分一二三級。
憑此證回鄉做私塾先生,或當一方官吏,每月可得朝廷發放,半兩紋銀。”
這其實就是普通話考試。
朝廷府庫充盈,能發得起這半兩紋銀。
想要全民普及,怕是不可能,流民和百姓你教授他半天,未必能聽懂你在說什么。
只能從讀書人和娃娃抓起。
韓文卻蹙眉:“讀書人視金錢為糞土,豈會在乎區區半兩銀子?”
官話之所以難以推行,正是因為讀書人瞧不起啊。
嚴成錦早已想過這種可能,他微微抬頭看著弘治皇帝,又躬身道:“臣方才說的,只是第一步。”
又來了,又來了……
弘治皇帝極不想讓此子說下去,可推廣官話,利國利民。
倒想看看,此子還想說什么。
嚴成錦道:“還請陛下,將官話納入科舉考試中!”
將官話納入科舉,看你學不學……
可以想象,教官話會成為一門手藝。
只要官話說得好,平頭百姓也能當教官話的私塾先生。
他們散落到大明的各處,謀取生計,大明的官話,就推廣開來了。
“將官話納入科舉,對南方的讀書人豈不是不公?”
“即便你要考,又以何標準來評測打分?”
李東陽等人一針見血。
倒要看看,此子還有沒有第三步,如果有、就算本官輸。
嚴成錦不知道李東陽等人的想法,仔細斟酌片刻,道:“南方的考題,難度自然要低一些,再者,官話只占一題,不影響取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