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正堂,
李東陽端起茶盞抿了口,嚴成錦手邊并無茶水,給這小子也不會喝。
“說吧,來老夫府上何事?”
對于李東陽不待見他的樣子,嚴成錦已經習慣了:“下官來府上,是為了王越致仕一事。”
還以為此子是來提親的,李東陽松了口氣:“本官知與王越狗茍,想幫他致仕,但陛下不許,你也在朝堂上。”
王守仁雖勝跡顯著,但王越屢次痛擊韃靼,有他在朝廷中,就能震懾韃靼人,這是王守仁不能比的。
陛下的深意,正在于此。
嚴成錦卻道:“下官想讓王大人退而興辦院學,教人習武。”
“辦武學,何須吱會本官?”李東陽不解。
早在宋朝時,坊間就有武學,尤其是宋徽宗時,各州大肆設立武學,供士紳子弟學習弓馬。
宋徽宗與朱厚照一樣,是被做皇帝耽誤的天才。
精通琴棋書畫,作詩寫詞,還善建筑園林。
在文壇上造詣極高,可惜,也因此被少數人指責不務正業,說成昏君。
嚴成錦搖頭道:“下官說的不止是弓馬那么簡單,而是由王大人傳授行軍打仗的經驗和計策。”
李東陽捧著茶水微微錯愕:“你可知天下為何沒有這樣的學院?”
若身為武將,傳授行軍打仗的經驗和計策,無可厚非。
可開學院廣招天下門生,萬一他們占據山頭與朝廷對抗,起兵造反,你咋想的?
嚴成錦點頭:“下官當然知道,朝廷怕有人募兵造反。”
李東陽沒好氣地道:”知道你還提!此事你與老夫提就罷了,萬不可在朝堂中提起,也不可跟太子提。”
畢竟是自己的門生,此子雖然可惡,可是不當女婿的話,還算是朝中為數不多的好官。
嚴成錦道:“李大人應當知,王大人致仕是遲早的事,家父雖然文韜武略,能鎮守三邊,卻也有英雄遲暮的時候,朝中若無后人來繼,河套還會再丟失。”
老爹雖然有一點謀略,但遠稱不上是名將。
弘治朝丟失了河套,兵力相差不多,但朝中武將相比韃靼弱了許多。
弘治皇帝雖然勵精圖治,卻不是像朱棣那樣能征善戰的皇帝。
李東陽所說的弊端,在后世也無可避免,掌握技能后,卻投身為惡的人,在于少數。
權衡利弊后,利大弊。
且大軍掌控在朝廷手中,弘治皇帝甚得民心,流民安置于西北邊陲,就算有大規模的造反,也很快就會被平息。
“本官自然知道,朝中無良將為繼。”李東陽繼續:“紙上談兵,不如身經百戰。這樣能培養出將才?”
“自然可以,李大人不必理會,有人會請柬,只是李公不反對就成。”嚴成錦卻相信,因為后世有座教人打仗的學校,名叫黃浦。
李東陽眼神微瞇:“你還說服了其他人?”
“是,詹士府的王大人。”
李東陽愕然目光投向嚴成錦。
嚴府,
王華微瞇著眼睛,不悅:“都快一個時辰了,你們少爺要何時才能回來?”
春曉微微低頭,沏茶道:“奴婢已派人去李府稟報少爺。”
王華摸著下巴,這家伙莫非知道老夫要來,提前搬救兵去了?
又過了一盞茶的功夫。
嚴成錦不慌不忙走進正堂,見王華用手撐著腦門,扶臺打盹。
“可要開一間廂房睡?”
王華迷迷糊糊,見了這張熟悉的臉,驟然精神起來。
“老夫是找你理論的!何故不守諾言?!”
“遼東百姓被俘三百人,伯安兄不北上,會有更多人被俘,王大人在東宮,應當不知形勢危急。”嚴成錦對著王華道。
詹士府只管太子讀書,其余一概不管,王華臉色緩和些:“難道朝中就無將了嗎!”
“本官有個辦法,或許,今后伯安兄非但不用離京,還要留在京城。”
此子常常忽悠太子,王華不會上當:“你說說看。”
“本官與王大人向陛下諫言,令王大人致仕,在京城開辦府學,傳授領兵經驗和計策。”
嚴成錦見王華沉默,又繼續:“若朝中有王越這樣的將領,伯安兄也可走文官仕途,甚至入內閣。”
大明武不如文。
王華一直希望,兒子像自己一樣,走文官的仕途,成為聞名天下的大儒。
“你跟李公說過了?”
“嗯,李公同意了。”
王華面露狐疑之色,嚴成錦的話和太子一樣,是不能信的,只能求證李東陽。
他決定去李府一趟。
東暖閣,
弘治皇帝又看到王越請乞致仕的疏奏了。
“如今北方未定,朕不能讓王卿家致仕。”
蕭敬躬身道:“陛下,王大人就在殿外。”
怕陛下不許,王越親自送疏奏來了。
“王卿家有五十了吧?”
“陛下,是七十……”
弘治皇帝錯愕地看向蕭敬,王越的身子骨健朗,竟未看出來。
七十的老將,上戰場征戰,確實老了些,蕭敬都有些看不過去:“陛下,不如就讓王越致仕了吧?”
“你以為朕不想,可朝中還有誰可以抵御北方。”弘治皇帝恨不能像文皇帝那樣,御駕親征。
見陛下有些怒了,蕭敬不敢回答。
殿門外,不僅王越一人,連同嚴成錦也來了。
“賢侄啊,你說陛下會讓世伯致仕嗎?”
“全看王大人。”
嚴成錦摸不清王華的脾性,不知他會不會來。
王越早有致仕之心,這次鐵了心要向陛下請辭,出于王越常年保護之情,嚴成錦當然會幫他一次。
不多時,小太監出來宣告:“二位大人,陛下召見。”
弘治皇帝狐疑地望著殿門,想不到嚴成錦會與王越一起覲見。
“嚴卿家也是來勸說朕,讓王卿家致仕?”
“臣來面圣有兩件事,此為其一。”
功勞越高,在朝中越難致仕,并非只有弘治朝如此,故而,常有官員被隔著皇帝啟用,死在上任的仕途上。
弘治皇帝注視著嚴成錦:“你說。”
嚴成錦猶豫片刻,才道:“朝廷不防在京城,設立一座如國子監的學府,傳授行兵打仗的經驗和計策,以培養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