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與韃靼的兵力,相差不多,不如再等五年。”嚴成錦道。
明明能躺贏,為什么要出兵?
等大明強盛到韃靼兩倍時,不動一兵一卒,就能取韃靼的領地。
戰爭燒錢,靡費和兵力,還不如投入南方,繼續開荒。
茍到忍無可忍,自然強大無比。
弘治皇帝板著臉,有些生氣了:“請乞出兵的人,是你爹。”
嚴成錦看完疏奏,看字跡筆鋒,是老爹寫的:“家父從擄中走回人手中得到消息,或許是誤判,或許是達延汗故意而為,如何證明是真的?”
李東陽面色抽搐一下,你這豬狗不如的東西,他是你爹,連自己爹都懷疑!
清娥絕不能嫁給此子。
弘治皇帝微表情,顯得錯愕和詫異,問道:“安定伯在關外發現韃靼人的痕跡,這還會有假?”
“陛下知道王守仁?王守仁最懂虛張聲勢,只需一人,就能弄出千軍萬馬的痕跡來。
更何況,蹤跡不是親眼所言。
不,就算親眼所見,也不一定為真。”嚴成錦認真臉。
大殿沉寂了片刻,這時,難得有人贊成嚴成錦的觀點。
馬文升頷首:“朵顏的領地在東北,不遠幾千里,遷徙馬匹和士卒到延綏,令人匪夷所思,還是派人徹查清楚為好。”
韃靼人爭奪草場嚴重,兵力遷移,會丟失領地。
只怕,這是達延汗的計謀,朵顏和韃靼,壓根就沒聯合。
秦纮躬身:“臣贊成出兵!”
身為兵部尚書,秦纮有自己的顧慮,怕韃靼更強大,會威脅到大明皇權不如盡早除之。
如今大明有雄厚的兵力和國庫,能與韃靼人一戰。
國力并非會一直強盛下去。
若衰敗在太子手中大明皇權岌岌可危。
弘治皇帝陷入兩難他亦想趁機出兵韃靼:“錦衣衛能派人入草原,探查實情?”
“錦衣衛定不負命!”牟斌躬身領旨。
李東陽考慮片刻道:“韃靼大軍蹤跡難尋,等奏報傳回怕是遲了。
陛下不妨下兩道旨意,若韃靼真與朵顏進攻,則命嚴恪松出兵。
若為虛報,則探清韃靼意圖。”
弘治皇帝頷首:“傳朕的旨意若達延汗敢進犯命安定伯斬下他的頭顱。”
嚴成錦暗自思忖,憑老爹的本事,還砍不了達延汗的腦袋。
想讓劉瑾提供線報。
但草原人遷徙飄忽不定,難找到劉瑾。
明軍真要出關,得想辦法助老爹一臂之力。
從大殿出來,朱厚照正要進大殿給弘治皇帝請安。
站在門前等李東陽三人出來,便對著嚴成錦竊喜:“老高本宮在良鄉尋到一書生,每日能幫本宮賺一百兩銀子。”
嚴成錦暗自咋舌什么生意這般暴利:“殿下哄騙讀書人?”
“本宮給了銀子不算哄騙。”
朱厚照將半首詩拿回宮里讓諸公續寫,再將全詩高價賣出,賺中間差價。
嚴成錦對銀子不很感興趣:“殿下,莫要耽誤他人前途。”
朱厚照樂了:“說起來,此人還是你的本家。”
嚴成錦忽然有種不好的預感:“姓嚴?”
“叫嚴嵩,詩寫的一般,人卻極老實。”朱厚照混不在意。
嚴嵩入京了?
是了,他是弘治十八年的進士,似乎以二甲登第。
朱厚照見嚴成錦面色凝重,便問:“你認識此人?”
嚴成錦抬頭:“不認識,殿下知道他在哪兒?”
“你不對勁!本宮把他藏起來了,你想去尋他?”朱厚照眼中露出狐疑的光。
“一千兩!”
“在良鄉,本宮帶你去。”
良鄉,牙行。
嚴嵩起來鋪好被褥,廂房中五人同住,皆是進京趕考的書生。
住在廂房也好,可以互相探討學問。
“你叫嚴嵩?”
嚴嵩轉過身,看見門前有兩個書生。
一個是良鄉有名的小朱秀才,另一個面上蒙著白布。
“在下就是嚴嵩,字惟中。”
“在下姓張,名賢。”
朱厚照習以為常了,不知老高為何,專門為這書生跑一趟?
嚴成錦仔細看了眼,明朝的六大奸臣之一,與一般的讀書人無異,面相清秀。
嚴嵩出入仕途時,是好官,后來楊廷和把持朝政,仕途不得志,漸漸黑化了。
若論對大明的影響,嚴嵩比皇帝有過之無不及。
嚴嵩朝朱厚照作揖:“今日的詩還沒寫好。”
朱厚照說道:“今日不是來要詩的。”轉頭看向嚴成錦,不知嚴成錦要做什么。
“傳世學院,缺修撰工程師,每月三兩銀子,嚴兄感興趣?”
雇一個書生當工程師,傳到陛下那兒也不奇怪。
若將嚴嵩痛揍一頓,趕離京城,反倒會引起陛下注意,還破壞自己的形象。
嚴嵩眸中微動,狐疑:“怎會這樣的好事?”
聽同房書生說,考不上科舉,可以到良鄉當工程師,每個月三兩銀子。
但極難考上。
“但,你不可參加科舉,更不可為官。”
嚴嵩聞言面色發緊。
父親屢次考舉不中,最大的心愿,就是他能金榜題名,入朝為官。
千里迢迢趕來,不能讓父親失望。
“恕在下不能答應,良鄉工程師雖好,可在下,想當官。”
嚴成錦對嚴嵩的家世有些了解。
此番入京,并非是自己的意愿,而是為了完成嚴淮的愿望。
聽說,嚴嵩是很孝順的人。
事實上,他也做到了。
“在下告辭,嚴兄好之為之。”嚴成錦微微作揖。
嚴嵩有些奇怪,此人似乎不想讓他為官。
可他初入京城,壓根談不上得罪此人。
收拾包裹,準備去藏書閣借書。
華蓋殿,
弘治皇帝忽然抬頭,想起來:“今日,怎不見太子來給朕請安?”
“回稟陛下,來了,又跟著嚴成錦出宮去了,見了一個書生。”
一個多時辰了,牟斌也不敢打擾弘治皇帝閱奏。
弘治皇帝渾不在意問:“什么書生?”
“姓嚴,嚴成錦似乎為了聘他為理學院的修撰,但不得為官。”牟斌道。
理學院有教本和講義,需要人修改和撰寫。
弘治皇帝重視起來:“掄才大典是為朝廷取士,若此人是良才,豈不是朝廷的損失!
告訴嚴成錦,不許搶跟朝廷搶人,讓他在坊間,自己找個秀才。”
“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