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州拿下了榆關,而且還把完顏宗望趕下了海,如果不是我們沒有水軍。他完顏宗望絕對跑不了。”
“哎,這金人怎么就這么能跑呢,都已經關門打狗了,還沒把人殺了。”趙桓看著捷報嘲笑著說道。
李綱搖頭,官家這是在刻意的回避問題,對于軍事上的調度,似乎從來沒有參考過他這個宰相的意見。
之前還有種師道在,現在已經全部都聽官家一個人的安排。
趙桓的確在放權,民權、軍權、相權,不斷地將權力下放,好讓他們干活,但是沒有收縮的權力,就是對軍事的調度。
獨斷專行。
趙桓看著李綱說道:“責令滄州將糧草分成兩部分,一部分送到平州榆關,一部分送到燕京,既然不建山海關了,那就把燕京府好好修一修。”
“還有這張圖紙,連夜送到燕京府,著令按制修出燕京行宮。”趙桓手里拿著紫禁城的圖紙。
李綱打開看了看,比前唐的大明宮要小很多,但是比汴京城的皇宮要大很多很多。
而且看營建規則,乃是帝都的修建規制,乃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李綱才有些顫抖的問道:“官家準備遷都?”
趙桓點了點頭,說道:“朕的想法是汴京一處,燕京一處,一共兩處都城。兩京制度,汴京的一切規制都按照都城規制來做,只不過不領實權罷了。”
“不過現在說為時尚早,燕京城修起來,可要不少年呢。”
只不過趙桓笑著說道:“你可別說朕在大興土木啊,都是就替取材,不用蘇州窯的金磚,也不用什么珍貴的金絲楠木之類的東西,普通木料拼合就是,反正木匠們能夠裝飾他如同一根木頭一樣。”
明朝皇宮修了十一年的時間,其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準備材料,大殿上的柱子,都是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樵夫砍下了的金絲楠木,運輸不便不說,還費勁不討好。
而來自蘇州的金磚,更是燒制困難,趙桓一點都不覺得一塊磚,還能有什么差別?
外面粉刷完,誰還能看得出來什么?
還有那些宮城的琉璃瓦件,實在是太難燒制了,還要把琉璃瓦燒制成龍、鳳、獅子、海馬這種樣子。
完全沒必要,趙桓是天生的實用主義者,只追求實用。
“敢問官家,遷都目的何在?而且漕運到不了燕京,怎么控制南方?”李綱問道。
趙桓搖頭,說道:“太宰思考的太久了,朕目前只是打算建一處行宮而已。遷都之事,你知道朕有此意即可。若是時機成熟,再議不遲。”
趙桓遷都的目的,自然是為了金國的地盤,這塊自古以來屬于中原王朝的土地,不能讓金人占著。
這個自古以來,是什么時候?
是前唐,金人占得地盤其實是唐朝的單于都護府以及河北道。
既然大家都是唐后五廢,統治就有法理基礎。
趙桓想要建立無界之國,就必須先將唐后五廢物,全部打敗再說。
“那就是說還要修繕京杭大運河?現在的運河從杭州轉到洛陽再到燕京的運河,要進行改道嗎?”李綱愁容滿面。
趙桓點頭,不過這都是以后才會做的事,既然李綱已經問起來了,趙桓說道:“截彎取直,從杭州起,經蘇州、揚州、徐州、東昌、滄州、再到通州,則漕運可到。”
“這樣做有幾個好處,第一個好處,供養京師,截彎取直后的大運河,江南的糧食和稅收就可以從杭州直接到京城。這樣北方的物資不是很充足時候,可以采用這種漕運的方式調運。”
“第二個好處是,經略國門,北夷一直是我們大宋,甚是整個中原王朝的心頭重病,索性定都燕京,直接將帝都設在燕云路上。”“直接守在國門上,武備不至于松弛。還可以就近修筑長城,以抵御外敵。”
“第三個好處,就是轉運江南,江南地區地區富有,是不折不扣的錢糧首付之區,一條截彎取直后的大運河,有助保持對我大宋對財源與糧庫的掌握,進而時刻保持對任何地區擁有實力優勢。”
“可惜了,不能步子邁得太大。這都不知道多少年后才會啟動的事了。現在談什么意義。”趙桓再次強調了不管是遷都也好,還是修截彎取直的京杭大運河,都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一個趙構,現在的自己都收拾不了。
談圖謀金國,為時尚早。
這條京杭大運河如同中原王朝的任通二脈一樣,一旦打通,意味著對整個東部地區的掌控徹底成型。
可以保證中原王朝保持,在整個東亞世界的實力優勢。
打通南北,打通交易的屏障和運輸的束縛至關重要。
趙構這種沒卵的家伙,敢在江南聯袂地主,意圖建立小朝廷的想法,如果現在有這條運河,北地兵卒乘舟南下,他趙構就是有千萬個膽子,也不敢做這種事。
北方兵卒走海路?現在的海運更像是在玩命。
不能用自己的依仗去冒險。
溝通南北很重要,即使到了后世交通網四通八達,京杭大運河也一直承擔著他的歷史使命。
以京杭大運河建立起來的南北交通主干道,更是命脈中的命脈。
李綱點頭,如果官家好高騖遠,絲毫不考慮現在的國情,肆意大興土木,開墾運河,那和隋煬帝有什么區別?
到時候弄得民不聊生,遍地都是起事,就麻煩了。
不過李綱聽到官家只是修建行宮,而且用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甚至連大殿的柱子,都不用名貴的木材,也就隨官家建吧。
有這么寒酸的皇宮嗎?連根金絲楠木都不舍得用。這才能花多少錢?
“一飽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軀,安用千門萬戶?就隨便建就是了。不用規格多高,按年修補就是。”趙桓對于行宮的要求蠻低的,能住人就行。
吃的再美味還不是填飽肚子,就這一米八的身子,能用的了千門萬戶?趙桓不這么以為。
可惜他是皇帝,他需要面子,所以才高那么大的皇宮而已。
“李太宰,太上皇到什么地方了?”趙桓忽然問道。
這趙佶跑的時候挺快的,一個月連滾帶爬就到了臨安。
回來的時候,這都快兩個月了,還沒走到地方,實在是太慢了些。
磨蹭的準備干什么?
“太上皇最近有些痢疾,就走得慢了些,倒是實時通報在哪里,沿途也有察子不斷的軍報,應該是不會錯了,太上皇,應該是到了應龍府了。”李綱將一個札子遞給了趙英。
李綱欲言又止的說道:“官家,臣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不當講就別講。”趙桓搖頭,不愿聽李綱的話,因為他知道李綱要說什么。
他不愛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