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701、702節 定都長安,虎踞關中

  高陵之戰,唐軍大勝元軍大敗的消息,長了翅膀般飛向關中四地。各地元廷官員一片恐慌,猶如末日降臨。而關中百姓,則是歡欣鼓舞,心氣高漲。

  事實上,李洛圣主仁君的美名早就響徹關中。元廷官員和豪情固然對李洛恨之入骨,可平民百姓卻對洪武皇帝盼若甘霖。

  李洛大軍還沒有到長安,周邊的元廷官員就紛紛跑路,原本氣焰囂張的豪強和村社保長甲主,也頓時蟄伏起來,不敢再對百姓張牙舞爪。

  就在李洛大軍南下長安之際,唐軍大將武巖也在攻下藍田關后,兵分兩路,一路攻占潼關,一路由他親自率領,進圍長安。

  九月二十八日上午,李洛大軍到達奉元(長安)城外。下午,武巖率軍三萬渡過灞橋,也兵臨長安城下。

  至此,進攻關中的唐軍主力和偏師會師!

  奉元城下的唐軍兵馬,達到十萬人。

  自從北宋滅亡后,一百六十余年來,漢家軍隊第一次兵臨長安。

  李洛騎在忽必烈送的大食寶馬上,仰頭看著這座居高臨下的煌煌大城,心中很是激動。

  這就是古都長安!

  雖然早就不是帝都,城中宮闕早就不復存在,可這座城池的氣勢,卻是更甚大都!

  長安城最大的特點,就是城基的地勢高,根本就是建立在渭水之南一片寬廣的高垣之上,俯瞰四周,霸凌八荒。

  周圍八水環繞,聚氣藏風,風水絕佳,不愧是華夏第一名都。

  巍巍乎壯哉!

  即便城墻早就沒了當初長安城的高大,可仍然氣勢雄輝。

  要知道,這還是被唐末軍閥韓建改建縮小后的長安城,可以想象,沒有縮小前的長安城,該有多大。

  “嗚嗚嗚—”唐軍中的號角悠悠吹響,似乎是告知長安百姓:唐軍已至!

  唐主的龍鳳呈祥大纛,以及唐軍的浴火鳳凰戰旗,和繡著大大唐字的旗幟,在秋風中獵獵飄揚,軍勢雄壯,不動如山。

  “臣武巖,拜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武巖率軍趕到后,率領部將第一時間就來拜見。

  李洛下馬扶起武巖等人,“卿等辛苦了。藍田關不好打,傷亡幾何?”

  武巖稟奏道:“回陛下話,戰死兩千七百余,負傷四千二百余。傷亡相加,總有七千人。分兵去打潼關的張斂,估計也要折損不少兵馬。臣無能,有負陛下所托。”

  藍田關的確不好打,以七千傷亡打下藍田關,已經不錯了。

  攻城略地,總要死人的啊。

  李洛一算,加上主力軍的傷亡,即便不算義軍的傷亡,這次攻略關中,唐軍總傷亡也有兩萬多人了。

  總體來說,還在他的接受范圍之內。

  “你們打得不錯,有功無罪。”李洛安慰武巖等人,“潼關是天下險關,從關東打,的確難如登天。可張斂是從關中打潼關,應該輕而易舉。”

  潼關是屬于關中的,保護的是關中。從關中內部打潼關,當然容易太多。

  “陛下。”朱頷稟奏,“如今申花生去了蕭關,張斂去了潼關,這關中四關,很快就皆在我手。可是東邊的黃河,卻還是不得不防。”

  李洛點點頭,這點他當然不會忽略。算起來,河東元軍應該快要渡過黃河了,為今之計,只有派大將北上黃土高原,守住黃河天險。

  秦晉之間以黃河為界。秦晉之間的黃河,河面落差大,水流非常湍急,遠不是后世缺水的黃河可比,這段黃河此時比長江天險更為險要。

  黃河天下險,古代不是說說的。

  所以,古代北方軍隊渡過黃河,大多選擇從河南河北段渡河,很少從山西渡河。

  可天險是死的,人是活的。要是不防守,元廷河東大軍很快會渡過來。

  黃河秦晉段相對好渡的地方,就是孟門渡、風陵渡、西口渡等幾個渡口,但風陵渡在潼關附近,所以主要是守住東邊的其他渡口。

  “武巖,你們修整一日,明日出發,防守黃河幾大渡口,阻止河東元軍過河。”李洛下令。

  “諾!”武巖領命,“陛下,臣等不需修整,今日就出發。”

  “好。”李洛允了。防守黃河乃是大事,的確越快越好。

  僅僅一個時辰后,武巖就再度拔營北上,防守黃河。

  而李洛也派人射箭入城,告訴城中大僚,不開城投降,殺!

  此時,奉元城中的元廷陜西右丞巴魯臺,已經急的團團轉。

  陜西鐵騎在五陵原全軍覆沒,平章哈赤牙哥等人都死了,眼下陜西行省他官位最高,可他哪里還能守得住奉元城?

  奉元城中只有四萬漢軍,其中兩萬克爾欽軍,兩萬哲里木軍(河南漢軍),奉元城這么大,叛軍又如此勢大,怎么守得住?

  但是,守不住也要守!河東大軍快要渡河了,只要堅持十天八天,就能守住奉元。

  巴魯臺對一群漢將訓話道:“你們都是大元的忠臣,危機關頭,當然要和大元共存亡…”

  一句話還沒說完,忽然一個戈什克氣喘吁吁的沖進來,滿腦門都是油汗,“右丞官人,快從北門走吧!古麻思力這個狼羔子,打開了城門,放叛軍進城了!”

  什么!

  巴魯臺猛的跳起來,露出要吃人的目光,“他是蒙古國族啊!怎么會主動開城投降!你是不是搞錯了!”

  一個名叫王燮的漢將脫口而出:“右丞官人!沒錯了!古麻思力雖然是國族,但他一直對大元不忠!他父親是阿里不哥的心腹侍衛!他父兄都死在大汗手里!”

  “那就是了!”巴魯臺頓時醒悟過來,他知道千戶古麻思力的過往,朝廷也知道。所以古麻思力雖然是地地道道的蒙古百戶那顏出身,卻一直不受重用。

  以至于,他明明是個蒙古將領,卻成了統帥漢軍的將領,還只是個千戶,副萬戶都沒撈到。

  巴魯臺知道谷麻思力心中有怨氣,平日里沒少說怪話,卻一直不認為他會投降李洛。畢竟,他是蒙古國族,說到底也比漢將可靠嘛。

  當年阿里不哥的麾下部將很多,如今不也好好的為大汗效力?并沒有誰反叛吶。大家都是金貴的蒙古人,再怎么不滿,對待李洛應該一致才對。

  可誰成想,漢將還沒有投降呢,作為國族的古麻思力反倒投降了!

  “快走吧右丞官人!叛軍進城了!”王燮喊了一句,就匆匆忙忙的沖出衙門,高聲喊道:“親衛親衛,老子的馬呢!”

  克爾欽軍和哲里木軍的漢將們,本來還想好好守城,可如今城門倒讓蒙古國族自己打開了,他們還怎么守?

  守不住了。

  不跑還等什么?

  打巷戰么?笑話,來的可是李洛!

  那是敢硬生生起兵反抗大元,和大汗打擂臺,一直從江南打到關中的狠人吶!

  “該死!該死!”元廷官員們紛紛怒罵,一邊急匆匆的沖向衙門的馬廄,狼狽不堪的跨上馬,慌不擇路的往北城逃跑。

  長安城很大,叛軍雖然進了城,可一時半會也沒這么快到。他們及時逃走,還來得及。

  至于城中家眷,他們也顧不上了。

  年過五十的右丞巴魯臺,拿出當年隨忽必烈攻滅大理的氣勢,拼命的打馬狂飆。他不能落在叛軍手里!

  街上的百姓看見一群元廷官員縱馬狂奔,紛紛避讓。

  元廷文武官員爭先恐后逃出北城,而唐軍也從南門蜂擁而入。幾萬漢軍群龍無首,如何抵擋?只能器械投降。

  “奴才古麻思力,拜見大汗!”開城投降的古麻思力,主動扔下兵器,恭恭敬敬的來到李洛馬前,匍匐在塵埃中。

  李洛的侍衛們紛紛側目,搞不懂古麻思力一個蒙古將領,為何會主動開城投降。

  李洛看著古麻思力,用蒙古語說道:“就算你不開成投降,朕也能很快打下長安。但你開了城,也算一件功勞。朕問你,為何要開城呢?”

  長安城有特察局的特務活動,可還沒到能說服蒙古將領投降的地步。根據特務送出的情報,本來策反的是漢軍千戶劉達,可劉達還沒打來及開城,反而是古麻思力這個蒙古人開城了。

  所以,現在劉達很是郁悶,原本他獻出城門,肯定是有功的。可半路殺出一個古麻思力,硬生生把他的功勞搶走了。

  古麻思力回答:“奴才恨大元,奴才的父兄,都是死在大元手里。奴才雖然是蒙古人,卻巴不得大元亡了。”

  李洛明白了,“你父兄是阿里不哥的人?”

  古麻思力點頭,“正是。忽必烈是篡位,他根本沒有資格當大汗。他還滅了幾個汗國,更是壞了規矩。”

  李洛問:“你是何官職?”

  古麻思力露出尷尬的神色,“奴才只是哲里木軍的千戶。”

  一個蒙古將領,卻做著漢軍的千戶,少見。

  李洛頓時心中雪亮。這個古麻思力,父兄都死在忽必烈手里,可那屬于蒙古人內部的斗爭,谷麻思力決不會僅憑這個,就背叛大蒙古國。

  應該是他得不到重要,心懷不滿。加上父兄之時的仇恨,這才主動投降。

  “起來吧。”李洛對這這種主動開城投降,背叛自己部族的人,沒有什么好感。但這種人也要用,所謂“千金買馬骨”,以招降更多的蒙古人。

  說起來,主動投降的蒙古將領,古麻思力還是第一個。就是哲札,也是李洛通過交情,寫信勸降的。

  “古麻思力,你暫時統帶你的舊部,守衛城門。”李洛淡淡說道,“朕會記得對你的賞賜,去吧。”

  “喳!謝大汗!奴才會像忠實的獵犬那樣,幫大汗守著城門!”古麻思力撫胸行禮謝恩。他不知道哲札等人尊了李洛天可汗的稱號,但他知道應該按照蒙古人的規矩,稱呼李洛為大汗。

  唐軍大軍一入城,就得知行省官員都從北門逃走了。朱頷立刻命令騎兵追擊。

  城中秩序得到維護后,一大群人簇擁著李洛,光明正大的進入長安城。

  華夏3984年,洪武二年九月二十七,親征關中的唐主李洛,終于恢復長安。

  自北宋滅亡以來,淪入異族手中一百六十年的長安城,再次回到漢人手中。

  潛伏在長安城數年的特務,早就暗中做了很多宣傳。唐軍一入城,很多百姓就在特務的影響下清掃道路,夾道歡迎,甚至燃放爆竹。

  李洛在城中百姓的盛大歡迎中,來到城中的平章衙門。

  平章衙門立刻成為臨時行宮,被侍衛戒備起來。

  很快,一道圣旨就傳了出來,曉諭城中百姓:廢除奉元之名,恢復長安之名,立長安為大唐國都!

  圣旨一出,長安百姓頓時一片沸騰。

  大唐…定都長安了!

  長安城,又成為京師了!

  雖然長安人被異族統治一百多年,可他們卻都知道長安的過往,那是的當年做過京師的。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地方的百姓,比長安人更懷念李唐。

  婦孺皆知!

  哪怕到了后世,西安人仍舊對大唐念念不忘。

  “陛下,長安城如今有戶籍人口十八萬五千,僧侶一千三百人,元廷官員家屬家奴兩千四百……”

  早有特察局的特務獻上長安城的統計冊簿。

  “…官庫存糧八十四萬石,存銀三十七萬余兩,交鈔一百二十一萬貫。這些是準備押往大都的秋稅……”

  長安在唐時就有百萬人口,現在卻不到二十萬。不過,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這個人口體量,仍然是算是大城了。

  李洛看完冊簿,下令將錢糧物資一一封存,然后任命隨軍的新科進士,擔任長安城內各坊的坊正。

  另外,任命隨軍的文臣姜布,為京兆尹,組建京兆府衙門。

  京兆府專管長安城的民政,治安,一如漢唐制度。不過,官衙的衙役全部廢除,該用唐國的警士。

  朱頷稟奏道:“陛下,如今長安已經恢復,關中各地傳檄可定,可關中兵少,陛下是否暫時南歸江陵,等關中安穩之后,再來長安?”

  李洛搖頭,“關中初定,百姓未安,局勢未穩,正是因為如此,朕才要親自鎮守關中。”

  “韋素擬旨,抽掉警士三千人來關中,調工部營造匠官來長安,準備興建長安宮殿。”

  韋素作為新任的御前奉事,很是給力,他領命之后筆走龍蛇,很快就擬定好了圣旨,李洛用印之后,火速送往江陵。

  接著,李洛就連下幾道旨意,分遣兵馬去關中各州縣,鎮壓元廷官員,接手地方權力,準備推行均田令。

  李洛都沒有時間觀賞游覽城中的著名景點風物,就簽發一道道命令,頒布一道道旨意,忙得不可開交。

  第二天,數萬唐軍就分為數十股,以團為單位,分赴各地。

  第三天,兩個好消息連接傳來。一是張斂已經占領潼關,關東元軍再也無法進入關中了。第二個好消息是,逃跑的元廷陜西行省官員,大多數都被追上,押送了回來。

  就在唐軍占領長安,分兵四處之際,元廷周至縣衙內,知縣王四郎正在長吁短嘆,愁容滿面。

  王四郎覺得,自己真是太倒霉了。

  他本是川蜀士子,熟讀圣賢鼠的。唐軍占領川蜀后,因為不滿唐廷的科舉內容和授官品級,一怒之下去了梁國參加科舉。

  果然,中了進士,做了大梁的知縣。

  然后好景不長,他做知縣不到一年,大梁竟然為唐國所滅,自己也丟了官職。

  等到想再考唐國科舉,卻被告知,自己因為有貪墨劣跡,竟然沒了考試資格。

  他憤怒之下,干脆千辛萬苦來到關中,憑借在關中做官的親戚,以及貪墨來的錢財,好不容易謀取了這個周至縣令的官位。

  原本以為,自己在固若金湯的關中做官,終于苦盡甘來了。

  可誰成想啊,這知縣才坐了半年,唐軍竟然又打進關中,他的官位…又要飛了啊!

  龜兒子的仙人板板,這算啥子事嘛!老子咋個這么倒霉噻?鬼摸了頭么?

  王四郎雖然是寒士出身,沒有理由痛恨唐廷和李洛,可他現在對唐廷和李洛的痛恨,完全不下于蒙古貴族和豪強。

  “洪武!你這個千夫所指的暴君,昏君!”王四郎在心中狠狠罵道,恨意滔天。

  “知縣官人,快走吧!趁著風陵渡還沒有被唐軍封鎖,趕緊逃往關東才是,要不然就來不及了!”隨從急的滿頭是汗的對戀棧不走的王知縣說道,“唐軍快要到了!鎮守官人(縣達魯花赤)已經騎馬跑了!”

  王四郎長嘆一聲,只能命人收拾細軟行囊,匆匆出了縣衙。

  走時,他還帶走了周至縣的知縣官印。

  “哼,去了關東,老子照樣做官!”王四郎依依不舍的看了一眼縣衙,直出東門而去。他打算從風陵渡過河,離開關中。

  他已經是大元官員,在大都吏部入了官籍的。只要到了關東,憑借這半年知縣任上搜刮的錢財,以及自己的本事,換個地方做官并不難。

  王四郎剛離開周至縣不到半天,一隊唐軍就開到了。唐軍大搖大擺的進入縣城,隨即一個從益州過來的隨軍鄉正,就做了縣令的官位。

  唐軍張貼告示安民,封鎖官庫,維護秩序。緊接著,唐軍又分為若干小隊,分赴鄉村,沒到一處,就將當地的保長甲主撤職,換上隨軍的唐國官吏。

  這樣的一幕,在關中各縣都在上演。

  唐軍雷厲風行的接管地方政權,建立唐廷的郡縣鄉村政權,所到之處,元廷官員聞風而逃,豪強大族噤如寒蟬。

  他們不是不想反抗,但他們不敢。

  唐軍在南方推行均田令,鎮壓大族反抗,殺的人頭滾滾,這些血淋淋的事情,他們早就聽說了。

  南方那么多豪族反抗,結果呢?偽唐越來越強大,李洛的皇帝越當越穩。而反抗的豪族,卻都完了啊。

  大元在關中那么多鐵騎,都全軍覆沒了。他們反抗,那不是找死么?

  算了吧。

  形勢比人強。雖說要被沒收九成田土,捐出大量錢糧,總比抄家殺頭好。

  有了南方豪族反抗唐廷的教訓,他們不敢再反抗了。

  在唐軍的屠刀面前,這些關中的百年豪族,紛紛選擇了屈服。

  到了十月中旬,關中各縣的戶籍人口終于統計出來。

  陜西行省很大,人口數百萬。關中雖然只占陜西行省五分之一的面積,卻是最富庶的地區,人口占了行省一半,共有二百四十余萬人。

  田畝數目還在清查統計當中,并未上報。

  坐鎮長安城的李洛接到戶口統計,終于下令招募新兵,改編整訓義軍。

  關中牧場不少,關中男子彪悍,很多人善于騎馬。李洛準備招募五萬騎兵苗子。等到恢復陜北,隴東隴西,就能再招募好幾萬騎兵。

  再北上拿下河套地區,大唐就不愁騎兵和戰馬了。

  ps:今天就到這了,大家晚安,蟹蟹支持,求訂閱,票票!蟹蟹mat插大大等書友的打賞!安!

  天才一秒:wap.71wx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