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281章 簡在帝心,文殊法身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門武功好不好用,只能在戰斗中驗證。

  慈航靜齋的劍典謹守一點,心有靈犀,最是擅長查找破綻,商秀珣和單婉晶毫無保留的施展草創的武功,就是為了驗證武功的成色。

  師妃暄每出一劍,必然點破一處破綻,二女每一次吃癟,都是一分進步。

  斗到二百招,以師妃暄之能,面對剛柔并濟,快慢互補的奇招,也感覺到了極大地壓力。

  沒錯,只有壓力,沒有處于下風。

  師妃暄的悟性在二女之上,二女有所長進,師妃暄自然也有,此時的她已經無限趨近于劍心通明,只待一個契機,便能更進一步,至于撒手法,如今的師妃暄還沒有摸到邊。

  越是激戰,雙方進步越快,斗到三百招,仍舊是不分勝負。

  商秀珣和單婉晶的配合近乎完美,招式銜接流暢自然,但師妃暄總能精準的找到破綻,不論招式如何新奇,變化如何豐富,也是一劍破之。

  半晌,商秀珣突然加力,一掌逼退師妃暄,長長的喘了口氣,道:“你的真氣已經消耗大半,體力大不如前,你確定要繼續么?”

  師妃暄道:“方才斗得太急,我還有第三個原因沒說。”

  商秀珣道:“你想試試青城仙門的武功傳承以及師尊的態度。”

  “商場主果然名不虛傳,能告訴妃暄這個問題的答案么?”

  “師尊對于天下大勢沒什么興趣。”

  “那林宗主為何收婠婠為徒?”

  “明知故問,當時的事情鬧得不大,但你佛門情報網絡何等高明,豈能不知。”單婉晶翻著白眼說道。

  師妃暄問道:“既然如此,婠婠到底算是陰葵弟子,還是青城仙門弟子。”

  “師尊說過,師姐天賦異稟,但心思太雜,若是不能脫離陰葵,絕對不會繼承衣缽。”

  師妃暄笑道:“若是商場主繼承林宗主衣缽,不知會如何處事?”

  “別想了,我的心思比師姐還雜,怎能繼承青城仙門,師尊的衣缽傳人,還沒選定呢,你要不要去試試,看看能不能成為我的小師妹。”

  商秀珣這話說的頗為誠懇,不管是真的還是裝的,師妃暄親和力很強,商秀珣對于師妃暄生不出什么惡感,甚至覺得師妃暄如此天賦,卻參與紅塵紛擾,實在是浪費了。

  “或許你們覺得慈航靜齋要掌控天下更替,但妃暄絕無這個念頭,妃暄只想為天下百姓做一點事,這是我選擇的路,無論如何我都會走下去。”

  或許是被商秀珣誠懇的話感染到了,師妃暄少見的流露出真情。

  “那不是你選擇的路,是你師父替你選擇的路。”

  “有什么區別么?若無師父,哪有今日的我。”

  “若你真的一心為了天下百姓,早晚會走到你師父的對立面,那時你該如何自處?”

  此言一出,師妃暄再無一絲仙氣,臉上露出了幾分愁苦,佛門高層的決定她豈能不知,可她不過是個炒作起來的代言人,她不做事,后補會替她做。

  她沒有反抗的能力,至少現在沒有。

  她強迫自己不要想這些,但逃避不能解決問題。

  有時候師妃暄甚至覺得,梵清惠廢掉是件好事,回到慈航靜齋參禪悟道,日子清苦,卻逍遙自在,王朝更替,豈是一群尼姑有資格參與的。

  師妃暄定了定神,苦笑道:“我會找到解決的辦法的。”

  商秀珣嘆了口氣,她知道,她勸不了師妃暄,師妃暄和婠婠一樣,都是意志極為鑒定的人,決定了的事情,誰也改變不了。

  “好吧,你繼續做你的大事,我們繼續我們的逍遙,井水不犯河水,否則,后果自負,記住,你欠我一條命。”

  商秀珣拿出一把飛刀晃了晃,拉著單婉晶離去了。

  林軒憐星傳人們按照入門順序排姐妹,單婉晶入門早,是師姐,但她遠遠沒有商秀珣成熟,這一路上,大事小事都是商秀珣做主。

  看著商秀珣兩人離去的背影,師妃暄臉上滿滿都是羨慕。

  她是江湖聞名萬人追捧的師仙子,可那又如何,她何曾有過半日逍遙日子。

  自己把自己束縛住了,如何能夠自由,武者追求逍遙自在,被束縛的人,如何能夠突破。

  劍心通明看似近在咫尺,實則遠在天涯。

  過了一炷香時間,師妃暄穩定了心神,恢復了仙子風范,默默思索著商秀珣的話。

  林軒的態度自然是重中之重,婠婠無法繼承衣缽,林軒的真正傳承到底有多厲害。

  還有就是,那把飛刀。

  師妃暄當然知道林軒一刀擊殺跋鋒寒,卻不知林軒的飛刀竟然是底牌,商秀珣拿出飛刀的一刻,她感覺到了死亡威脅。

  商秀珣都有如此實力,林軒的飛刀又該是何等強橫。

  師妃暄覺得心亂如麻,卻不知,這只是開胃菜,林軒傷養好之前算不得什么威脅,可現在,實實在在的威脅已經到了。

  佛門,分裂了。

  不是分為各宗各派,而是大乘佛門這一陣營出現了分裂,帝心和嘉祥,走到了對立面。

  房玄齡杜如晦憑借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帝心,拉開了關于佛門正統的辯論。

  在李閥的宣傳下,帝心成了文殊菩薩在凡間的法身。

  文殊菩薩法力高強,善于救國救難,從三國兩晉南北朝至今,連年征戰,少有和平,死傷無數,不管是百姓還是貴族都沒有安全感,文殊菩薩因此廣受崇拜。

  根據等經文的描述,文殊菩薩道場被定為五臺山。

  隋文帝楊堅曾經下詔在五臺山五座山峰的臺頂各建一座寺院供奉文殊菩薩。

  東臺頂望海寺供奉聰明文殊,西臺頂望海寺供奉獅子吼文殊,南臺頂普濟寺供奉智慧文殊,北臺頂靈應寺供奉無垢文殊,中臺頂演教寺供奉孺童文殊。

  大隋二世而亡,天下重歸動亂,文殊信仰再度興起,五臺山在山西,是李閥的老家,有李閥支持,帝心的名聲很快壓住了嘉祥。

  帝心是修佛之人,不是真佛,名利的誘惑,他忍受不住。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