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一百零五章 鴨怪奇緣(1)

  話那楊從循與胡三自打離開巖頭夼,因為擔心李家兄弟回過神來報復,一路上日夜兼程,幾乎拿出全掛子勁頭趕路,不出十日就趕到泰安縣境內。

  然而入城之后,楊從循并沒有直接回家,而是領著胡三在城里兜兜轉轉,先在城內集市的早點攤子上,弄些了油餅面湯之類的東西填了填肚子。

  見楊從循到了家門口卻不回家,胡三眼珠一轉。

  “楊兄,你是怕到家繼母不肯管飯,所以才和兄弟我先吃點東西墊補一下么?”

  一聽狐貍的問題,楊從循登時就樂了:“兄弟你這是哪里話來?

  楊某雖然科場蹉跎,以至于出家為道,徹底割舍這紅塵俗世。

  可就算今后再也分不得楊家的家產,哥哥我也是楊家的親生血脈。

  這楊門長子回家,豈有連飯也不管一頓的道理?

  兄弟只是……哎!”

  楊從循告訴狐貍,當年其父楊新篤力排眾議,不惜掃了楊許氏的面子,也要送自己外出求學。

  結果自己到頭來不但把秀才的功名給丟了,而且也沒跟家里商量,就上山當晾士,這還不得把楊新篤氣出個好歹來?

  唯今之計,楊從循他只有搶在親父楊新篤發怒暴走之前,搶先跪訴衷腸,表明自己出家棄世是為了查明生母昔日無疾暴亡之因。

  因此求楊新篤看在生母面上,準許自己去關外祭奠盡孝,這樣才有可能勸住血液上頭的楊新篤。

  想跪訴衷腸,就不能有外人在場,一旦橫生枝節,后面的籌劃全都無法展開。

  因此就算楊從循再如何思親心切,也不能直接踏進家門,免得被楊許氏從中插上一腳。

  只能趁楊新篤外出盤點賬目的時機,去楊記綢緞莊磕頭哭訴。

  “今日兄弟是特地前來尋找在綢緞莊里盤點算漳家父負荊請罪。

  待將此處揭過之后,再和家父一道返家不遲。

  算算時辰,現在家父也該進綢緞莊的門了,就是不知究竟去得是哪家……算了,先去我家老號碰碰運氣再。”

  罷,楊從循端起桌上的面湯一飲而盡,又在飯桌上丟下十來個銅板后,這才起身領著胡三趕往位于縣城東首的‘楊記綢緞莊’。

  然而還沒等楊從循在自家綢緞莊門前整理好衣冠,一個在門口負責招呼客饒伙計早就挑簾迎出,上前作揖問禮。

  “道長在上,人迎…咦?這不是少爺么?少爺您回來了?!”

  楊從循壓根就沒想到一個在綢緞莊門口迎客的伙計一眼就把已經改扮成道裝的自己給認了出來,趕忙稽首還禮,趁勢將來人仔細打量一番,卻發現那人居然是先前去觀柳書院伺候自己的楊四?!

  這下著實讓楊從循吃了一驚:“竟然是楊四哥?

  你為何不在家中伺候牲口,而要在此處迎門?”

  見楊從循動問,楊四頓時就苦著一張臉自嘲道。

  “要是早知道會有這個下場,當時的啥也要跟著少爺你一起上山,打死也不回家來報這個訊。

  少爺你有所不知,那一的見了老爺……”

  那一楊四剛把楊從循被縣太爺革去了秀才功名,因而對科舉一途心灰意懶,所以上昆崳山學道的事情簡單一。

  登時就氣得楊新篤好一陣捶胸頓足,接連罵了楊從循好幾聲忤逆不孝。

  之后楊新篤又大聲吩咐堂下垂手伺候的健仆去取索子,趕緊跟著楊四上山把楊從循這個逆子給捆回來。

  楊老爺在外廂整得動靜如此之大,一下就把后宅中安坐刺繡的當家主母,楊從循的繼母楊許氏給驚動了。

  當得知楊老爺堂前發飆的原因是楊從循未曾稟明父母就私自上山修道。

  這楊許氏的心頭頓時就樂開了花,心想楊從循這一棄家上山,這楊家就再也沒有能跟自己親生兒女搶家產的眼中釘了。

  然而等楊許氏將事情往深處一想,登時就“哎呀”一聲,扔掉手中的刺繡,一下子從椅子上站了起來。

  “這件事不對勁,里面一定有古怪,我得去前面仔細問一問老爺!”

  想那楊許氏雖是藏在深閨之中的女流之輩,畢竟出身于曲阜許家這樣的大戶人家,因此打就跟在自己兄長身旁見識了許多商賈之事。

  既是在生意場上追名逐利的商賈之輩,就沒有不希望家業振興光耀門楣的。

  不過這些商人大多沒有熟讀經書科舉做官的本事,讓他們撥打算盤自然頭頭是道,可一旦拿起書本來,登時就兩眼昏沉得見周公去了。

  既然自己指望不上,那就要從下一代身上抓起。

  這些商人又不差錢,自然舍得花錢聘請名師來為后人開蒙授書。

  問題是一縣之中出得起銀錢延師的大戶比比皆是,而一縣之中既有名氣,又和縣令有交情,能保證弟子至少也能中個秀才功名的老師就那么一兩個。

  人家名師可是講究學生家世根底的,怎么會來一個從來沒人讀過書的老粗人家里開館教學。

  為了能把自家包裝成世代都有功名在身的書香之家,有一些心眼比較活泛的商人就會動一動歪腦筋,使些不太上臺面的手段給自己弄一個秀才的功名鍍鍍金。

  比如……賄賂考官!

  只因這童生試是由該縣縣令全權主持,要是能提前用銀子鋪路,將縣令與衙門之中的書吏上下疏通打點好了,屆時自會有方便之門大開。

  只要錢使到了,這秀才的功名自然也就到了。

  反正這些花錢賄賂縣令,以求能考一個秀才功名的商人一定不會到省里去考舉人。

  而縣令書吏也絕不會把這些花錢行賄的人推舉成可以考舉饒貢生。

  大家彼此心知肚明,這銀子拿得簡直不要太開心。

  要知道,這山東曲阜可是孔圣人香火所在,朝廷畢竟要給圣人面子,因此在曲阜一地每科錄取秀才的名額就要比鄰縣寬松一些。

  也就一倍多不到兩倍的樣子‘而已’!

  不過這種特殊待遇也就僅限秀才這一檔,真到省城里去考舉人,主考的學政大人可不會因為你是曲阜的秀才就給你的卷子加分。

  要是才學不夠,該落榜的一準還得落榜。

  要是推出去應試的貢生多而到頭來中舉的少,那主持童生試選拔秀才的曲阜縣令的面皮可就被打的啪啪作響了。

  既然如此,那就不如嚴加遴選那些一心想要科場博名的生員,得真有兩把刷子的才能賞你一個秀才的功名。

  至于那些多出來的秀才名額又該如何處置……你懂得。

  而許家在曲阜是相當有身份的大戶,這衙門上下人情面皮都是熟絡。

  自然就時常有人求到許大戶的門上,懇請其居中牽線,幫自己捐考一個秀才的功名。

  那楊許氏早就在兄長身邊見慣了這種花錢替考秀才的路數,因此仔細往深處一想,這心里頓時就一咯噔。

  “你楊從循既然在直隸被易城縣令剝奪了秀才功名,就不會回曲阜花錢再補一個嗎?

  這上下疏通打點之資,攏共有百十兩銀子就十分夠了……

  你手里不是有當家的剛給你的二百兩銀子么?這些錢到底都哪去了?”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