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沉默。
這的確是一個難題。
若無封神野心,他們這些重臣,根本不會打東百的主意。
一來對方向來恭順,二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三來,朝廷用來征戰的錢,拿來自己花銷不好嗎 兵者,國之大事,邊功雖然好,但很容易翻車的。
而現在,三人就開始絞盡腦汁思考解決之法。
許久。
工部尚書率先道 “想要讓數千萬丁不生事,必須讓其認為自己也是大明之人,大明之眾。”
“既然如此,那就要先將文字同一,接著就是話音也一致。”
“文字統一倒好說,他們號稱小華,本來就用的是大明文字。”兵部尚書說道。
“其實現在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我們文字是推廣起來有一些難。”
“他們總覺得我們漢語學習起來太難。”
吏部尚書點頭道“沒錯,尤其是那些繁體字。”
“所以說我們下一步還是要把字簡化,這樣的話才可以方便學習。”
“說的是,我們就開始搞一下簡化,至于說什么繁體字美觀,簡體字不好看,會斷了傳承,不用在意。”兵部尚書說道。
沒錯,在封神面前,什么文字傳承,對他們來說算個屁 這都是小事。
只要是有利于他們封神,什么事情他們都愿意做,都愿意學。
再苦能比科舉苦嗎 十年蹲坑,場內場外都要考慮到。
那么多名人名士科舉都失利。
這東西不光看學識,還得看家世,看名聲,看運氣,看身體 看的東西太多了。
就像唐伯虎,明明是大才子。
偏偏碰到一個大嘴巴的主考官,說他一開始就能中狀元。
結果可好,被妒忌者告了。
別說進士,就是解元都沒了,整個人都身陷大牢。
這就是科舉之難。
好在唐伯虎比較幸運,上面有神在談話時,提了一句。
說他是冤枉的。
不過有失也有得。
正因為如此,唐伯虎才能在詩詞書畫上更有成就。
這話,就讓他們通過看口語看出來了。
于是給恢復了功名。
但唐伯虎再也不進科場了。
白白浪費一個大才子。
唐伯虎是真有才能的。
有人說過,如果唐伯虎沒有遭遇一難,也是一個能封神的人物。
結果就因為遭遇不幸,而這樣浪費了。
他們當然不會重蹈覆轍。
所以他們無論什么事都肯做。
都愿意低頭做。
總而言之,他們是一點都不害怕。
于是他們為了征服東百。
決定先搞起漢字簡化。
畢竟征服土地不是目的,要同一到一起,才是結果。
才能真正封神。
搶下幾千里土地,然后沒幾年又丟了。
那是沒用的。
兵部尚書又問道“你們的夾袋里還有人嗎”
工部尚書道“我這里倒是有幾個人,是幾個來自于西方的傳教士。”
“那些西方傳教士,他們倒是想出了一種以什么羅馬字音來拼我們的漢字。”
“我看了看的確是有利于兒童學習漢字。”
“以前要半年才能學會,現在只要短短一月就可以識得不少字。”
“如此甚好。”兵部尚書大喜道。
如果是在以前的話,他們肯定會反對。
因為他們是科舉出身。
人都是習慣于上車之后就將車門關上的。
尤其是公交車。
大家都是傾向于壟斷知識,壟斷科舉。
他們肯定不樂意讓漢字識別更容易。
所以繁體字一直沒有去除。
雖然也有簡化字。
但他們肯定覺得文字越難越好。
甚至連個標點符號,他們都不樂意推廣。
最后只弄出個句讀來。
而且一直也沒有搞出現代標點符號。
總之就是因為大家沒有那個動力。
而現在不一樣,現在他們有更大的目標。
他們如果能夠成了神,誰還在乎這些凡間一點點壟斷,一點點利益。
因此吏部尚書催促道“仔細說說,那些傳教士是怎么做的”
這時工部尚書道“我們之前不是有反切法嗎”
“就是用兩個字,來切一個字,用前面那個字的聲母和后面那個字的韻母,去拼出一個字來。”
“現在他們直接用羅馬字母來編造我們的聲母和韻母,進而拼寫現在文字。”
隨后,三位尚書開始研究起來羅馬文字。
這東西可比科舉難度低多了。
實際上早期科學和形式邏輯難度并不高。
比那些繞來繞去不確定的八股文容易得多。
隨后他們個個大喜。
因為這種方法可以快速推廣文字。
“好了,文字這方面搞定了,我們還需要找一個借口才可以,畢竟名正言順,出師有名,東百的那些百姓和兩班大臣才容易接受兩邦合并。”吏部尚書說道。
“借口還不好找嗎正好那些倭寇們不是屢次入侵嗎”兵部尚書隨口就道。
看來他早就關注類似的事了。
“正好趁著倭寇入侵,我們可以先派人去挑撥倭寇,誘惑倭寇入侵東白。”
“到時候我們派大軍援助東百,再來個假途滅虢,直接就地將東百吞并。”
“名義上就說是為了他們好,防止以后再被倭寇折騰,相信那些底層百姓是不在乎的。我們只要降低些賦稅,讓他們比以前過得好一些。”
“然后苦一苦兩班大臣,罵名就讓他們的國王背,這樣的話,不出二十年百姓就將他們忘記了。”兵部尚書得意洋洋道。
“高,實在是高。”
“大司馬就是大司馬,果然有古代縱橫家之風,談說之間,滅人一國。”工部尚書佩服道。
“哈哈哈,說是這樣說,真要做起來可難。”
“當然難了,不難的話,也不會輪到我們來做,我們去把那國滅了,相信肯定能封神成功。”吏部尚書鼓勵道。
“嗯,為了成神大業,自然不會畏懼這其中的難度。”
“只是推行我們文字,滅國都容易,但收復百姓的心不容易啊。”工部尚書又道。
“這話從何說起”
“因為我們自己的糧食也不太夠用,年年各處都有饑荒,還要從海外買糧賑災。”
“想要征服東百,就得長期駐扎,長期駐扎又不能消耗對方的糧食,不然的話,對方百姓就會受苦,就會反抗我們。“
這時,吏部尚書突然道“關于糧食,我年輕時倒是接觸過一個來自南部大洋的志士。”
“他給我家獻上了一種叫做紅薯和土豆的東西。”
“那兩個東西經過我家族20年養育,發現耐貧瘠,不挑好地,可以在爛地、沙地、山地、坡地甚至路邊就能種,產量也高,至少比小麥水稻高出兩倍以上。”
“就是含水量大,吃起來也容易燒胃腸,不是中產人家喜歡吃的。”
“犄角旮旯的都可以種,而且都有收獲。”
“只是容易生病,需要選取無病者健康者種植。”
20年 兩個人頓時明白了。
這產量很高的糧食作物,看來就是吏部尚書給自己預備的大殺器。
當然真正的糧食作物推廣可沒有那么容易。
歸根到底是百姓太窮。
抗不起風險。
幸好紅薯和土豆只需要爛地做實驗就行。
要是拿好地做實驗,大部分百姓不可能這樣投資的。
因為一年沒有收成就要餓死人。大部分百姓就是循環在破產線上。
所以才有十戶百年后,延續不下來三戶。
“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利用這些土地去種植這些作物,那樣的話,糧食就不是問題了。”
半年后。
東百之地,得到消息。
這個消息就是倭寇要入侵了。
頓時從上到下,從國王到兩班大臣,還有沿海的百姓,一片慌亂。
有人還以為這只是造謠。
然而,僅僅十天后,果然倭寇真的入侵了。
一群群窮兇極惡的倭寇武士,領頭拿著打刀就砍上岸邊。
再次來到他們喜聞樂見的節目,欺負東百人。
打不過大明就來欺負東百。
當然他們得意是,有一段時間,也曾經橫行在大明東南。
一百來人,就能轉戰千里,嚇得衛所兵不敢接戰。
只是后來隨著重新整頓,他們的好日子不再了。
加上大明又開海,對外貿易,海寇就少了。
而現在他們又在一些人的慫恿下,去東百來搶東西。
東百反而是更加弱了。
反正萬事求大明就是了。
而這一次,他們萬萬想不到,這是最后一次求了。
以后就不用求了。
東百還是照例請求大明出兵。
大明很痛快。
一口氣就出了8萬兵。
8萬兵已經很多了。
其中步兵6萬,騎兵2萬。
然后再配上3萬民夫。
合計是11萬。
號稱20萬人,浩浩蕩蕩,進入了東百之地。
然而,當他們進入之后,他們沒想以前那樣,忙著剿匪,殺倭寇。
竟然原地派人推廣漢字。
甚至征召了一批小孩子,教授他們學習漢字漢語。
這是在做什么 一位東百使者百思不得其解,然后上前詢問。
結果領軍大將說“只有讓孩子們通曉文字,才能建立更好的通訊,以后你們再有事,我們就可以方便地過來,并且迅速有一批后勤人員幫忙。”
那使者似懂非懂,覺得有點用,又覺得沒啥用。
指望一群孩子能做啥 接著他更加看不懂了。
因為那領頭大將又安排一群文官,在駐扎地開始推廣新糧食作物。
拿出一種紅薯,告訴他們,讓他們種在山坡、家里,家后,甚至路邊 說這是一種新糧食。
不挑地方。
而且吃起來還可口。
這些農民于是試探地種下了。
畢竟那是官兵,不得不順從。
那些官兵人卻很好。
每天還幫助他們打柴挑水。
一群封建時代的士兵,能做到這種事,可想而知,他們的領頭上司,是花費了何等心思。
別說吃兵肉,喝兵血,肯定還自己添加不少錢糧進去。enxuei
也只有傾家蕩產造反的人才能比了。
那些官兵,干活之后,就告訴那些百姓他們本來也是大明百姓。
祖上本是一家人。
說他們是商朝的微子后代。
又說是什么三國時期的后人。
總之大家是一家人,所以幫助他們干活是正當的。
不用擔心。
百姓們哪見過這種事 實際上經過村莊的士兵,不去糟蹋良田,不去搶人搶糧食,甚至不燒村子的,就是上等均隊,就是他們的福氣。
而現在這些大明官兵,竟然能做出這些事。
那民心,自然是刷刷上升。
他們能有這樣的表現,自然是軍餉夠高。
每月足足8兩銀子。
這樣高的收入,都超過七品縣令了。
8萬兵,就是64萬兩,其實騎兵更高。
其實每月光軍餉就是100萬兩。
這一年就是1200萬兩。
當然這是出征時的軍餉。
平時只有2兩,一兩半。
這才是正常銀子。
但是能發足了,一樣很彪悍。
明軍不滿餉,滿餉不可敵。
末期的關寧鐵騎,軍餉充足,其實也挺能打。
能與清朝的中護軍對抗。
只是數量上不足,而且缺少對抗的理由。
因為他們生存不是問題。
而是清朝兵打起來是為了生存。
所以后者更加勇悍。
而前者已經軍閥化,想著保存實力。
后者還沒有軍閥化,都是一個個加盟的部落,都是有股份的。
而東百的大臣發現事情不對勁,卻又無可奈何。
因為對方是來拯救自己的。
而且那些倭寇的確是打他們打不過的。
他們也知道,大明似乎在養寇自重。
有種拖著不走的感覺。
但是勞師遠征,他們不相信對方能堅持多久。
的確以現在的戶部存銀,也堅持不了多久。
馬虎十年時間。
他們看得出來,卻阻止不了。
這就和下棋一樣,你知道對方要這樣做,但你還不能阻止,因為對方已經卡住了你的命脈。
就像現在一樣,難道東百大臣沒想到大明想吞并他們嗎 肯定是想到的。
但是卻無可奈何,畢竟是他們既打不過倭寇,更打不過大明朝的人。
而且不光如此,就是他們自己內部也有人,同樣在積極融入大明。
他們說“我們本來就和大明是一脈相承,如果加入大明的話,我們也可以有機會上天封神。”
“是啊,咱們同根同源,又是一樣的文字文化,這是理所當然的。”有些人就是這么想的。
于是在里應外合之下,東百數千里江山,就這樣逐漸落了大明的口袋。
而倭寇們,只得到了一些搶劫的好處。
很快也就用光了。
事實證明,搶劫得到的財富看似多,其實遠遠沒有建設來的多。
而且搶劫得到的財富,并不能提升生產力。
如果不將它用于擴大再生產,而僅僅是自我享受消費。
此時,也有很多人不服氣。
他們紛紛說道 “我們東百立國也有數百年,從隋朝就單獨立國。”
“現在足足近千年。”
“加入大明有什么好的,寧為雞首不為鳳尾,就算所謂封神真的能夠封神嗎”
“沒錯,就算是能封神,那也是到了后面幾代才能夠成功。和我們沒有關系。”
的確如此。
融入大明的前面那幾代是根本不可能成功封神的。
他們還是外人。
本章完tart”bnk”aquottartaquotbnkaquothtts:enxuei8已改網址,已改網址,已改網址,大家重新收藏新網址,新網址新電腦版網址大家收藏后就在新網址打開,老網址最近已經老打不開,以后老網址會打不開的,請牢記:,免費無防盜無防盜報錯章,求書找書,請加qq群647547956群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