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六百三十一章 大江左近有他礦

  “找到了,找到了。”

  畢構糾結被李易算計的時候,魏知古叫喊著跑過來。

  他身后跟著四個人,這些人滿身的灰,頭發粘連在一起,臉上看不出原來的顏色。

  “找到了,隆擇也在?快,拿過來,給他們看看。”

  魏知古看一圈人,向后招招手。

  四個人上前,其中一個把一個大茄子那么大的東西放在桌子上,發動咚的一聲動靜。

  “礦,看,這個是礦石。”魏知古指著桌子上的東西說。

  “金礦?”張說看到了礦石上的黃色。

  “黃鐵礦,沒有金子。”送上東西的人聲音沙啞地介紹。

  “當涂縣的鐵礦?”畢構反應過來。

  兩個鐵礦位置李易跟他說,一個距離近,已經開采出不少礦石。

  另一個遠,在江南道一片。

  “是。”另一個過來的人使勁點頭。

  “先喝口水,坐下。”

  姚崇起身,把四個人按著坐下,旁邊的人給端來茶水。

  四個人確實渴了,端起來一口喝下去。

  盧懷慎又幫著續上水,四個人稍微吹吹,忍著燙吸溜。

  “來人,把你們涼了的沒喝的水送過來,給四位喝。”姚崇吩咐。

  政事堂其他‘辦公室’的人把水端過來。

  四個人接連著喝,一人能喝下去將近兩升的水,才不去碰碗。

  魏知古一拍自己的大腿:“都怪我太著急,沒在工部給水喝。”

  四個人對他笑笑,送上礦石的人抬袖子擦擦汗,臉上就花了。

  “那里有許多礦石,能直接挖,不少礦石中的鐵多,看山的大小,夠采個幾十年啊。”

  此人說起礦的時候,露出開心的樣子。

  并不知道馬鞍山鐵礦儲量的他覺得才幾十年已經算多的了。

  “好哇,路可是好走?”姚崇也認為幾十年可以。

  “修一條路下去,有長江,幾十里路到江邊,只要采了石頭能夠運出來。”探礦的人用手比劃著距離。

  “好,只要距離江邊近,用船運往各處便容易許多。”

  姚崇給自己倒杯水,看著水在那沉思。

  畢構看一眼桌子上的礦石,抱起來,匆匆跑出去。

  出門找到自己的跟班:“抱著,跟上。”

  不長時間,他又跑到考場外面。

  “小易,你看,你說的鐵礦現在找到好礦石了,他們說能開采幾十年。”

  畢構讓李易看跟班抱著的石頭。

  “幾十年?那咱大唐的工業體系要上天啊,至少采礦技術超絕。”

  李易對幾十年的說法堅決不認同,開什么玩笑。

  馬鞍山的鐵礦,憑大唐的能力,二百年也采不完,除非以后科技發展得更厲害。

  “可以采更久?”畢構聽出來李易話中的意思。

  他又坐下:“距離大江幾十里,修路,把石頭開采后運到別的地方冶煉。”

  “老畢,鐵礦下面的蕪湖地方有煤礦,鐵礦的地方有個小煤礦,不好用。”

  李易見找到鐵礦了,順便把煤礦說出來。

  蕪湖煤礦一大堆,品質還湊合,不能都跟撫順煤礦比。

  畢構仔細打量李易,從各個角度看。

  “小易,照你的說法,豈不是在當地即可煉鐵?然后走水路運往各地。”

  “不需要精煉,把鐵礦石煉制成粗坯,再運到各個地方進行深加工。”李易給出提議。

  “為何不在當地直接加工好?”畢構有問題。

  “促進大唐多地的冶煉技術發展,培養更多的冶煉技術工匠,往后大唐擴張到西南那里,我給朝廷一個大鐵礦。”

  李易在說攀枝花,另外內蒙古的那個也行,突厥占著呢。

  “必須要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否則只在那里……我起名叫馬鞍山,只在當地不行,會形成幫派。”

  李易說出當地鐵礦一直好好冶煉,用當地的煤、當地的鐵礦石。

  最后的結果是馬鞍山鐵幫形成,可以和當地官府對抗了。

  就如以后的鹽幫,什么官員過去都廢,殺一批,還有一批。

  利益擺著,從最開始就注定了結局。

  “小易你思慮周全,正該如此。”畢構認可。

  他看到的是現在的工盟、衣盟,為什么都是三個,三足鼎立,才不會一家獨大。

  還有平康坊成立的一堆表演團隊,互相競爭。

  他們滲透官府,官府利用他們,比起當初強了許多,陰暗的東西在減少。

  而這個主意,也是面前的小易所出。

  “現在的運輸隊伍,你李家莊子一家獨大。”畢構調過頭開始指責李易。

  “往后的京兆府小船隊,同樣我家獨大,兌換券還只是我家發行呢。”

  李易接受指責,卻不改變。

  “今年考試的題你想看看不?試著答一下?”

  畢構見指責李易沒效果,換個事情說。

  他又不能把李易如何了,戶部想羅列個罪名,問問京兆府的百姓答不答應?

  有多少人指望著李家莊子多個活路,就有多少人能上萬民書狀告戶部。

  不說旁的,李家莊子不收茶葉,同時在報紙上說一句:因戶部逼迫太狠,莊子無力收茶。

  后果不敢想啊。

  “不看,我答就是滿分,我對科舉已經越來越不感興趣了。”李易拒絕。

  “帖經題你有把握?”畢構表示不信。

  “帖經題才最簡單,背的東西而已。時務策也簡單,組織一下語言。今天考賦,沒什么意思,寫不上來又如何?”

  李易對賦不重視,普通百姓又看不懂。

  要說寫詩,還是白居易這個小白的比較好,比李白杜甫的好理解。

  “短毋見膚,長毋被土。后面。”畢構不服,張口說一個。

  李易笑了,輕輕點頭:“續衽,鉤邊。要縫半下;袼之高下…….廣各寸半。別考我需要背誦的東西。”

  他把《禮記·深衣》后面的全給照著念出來,表示十分無奈。

  他隨時能查資料,別人需要背,他需要找到位置,然后讀。

  畢構看著李易,無語。

  此時考場中,只要涉及到帖經題的科目,考生們都在先答這個。

  帖經答不上來,其他方面全對,還是被淘汰。

  而今年的帖經題,正是畢構剛剛問李易的那個。

  明經科的除了有這個,還有其他的帖經,他們以背誦為主。

  這道帖經題相對簡單,眾考生都很高興,刷刷刷寫下來,再看其他題。

  今年進士科多了個賦,賦的題目是……丹甑。

  李家莊子的二百二十個考生看著題目,一個個面無表情,還能說啥?

  抄吧,把之前寫好的丹甑賦背誦著抄上去,就這么簡單。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