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六百七十章 密集勞動資本喚

  “小易,你讓老夫高看一眼。”畢構已經決定了,回皇城和姚崇說,姚崇是兵部尚書。

  “謝謝哦。”李易沒有任何被夸贊后開心的模樣。

  “據說你很會練兵?”畢構又提起個事情。

  “不行,我只能練練羽林飛騎。”李易聳肩攤手。

  畢構:“……”

  他深吸一口氣,緩緩吐出來,感覺還能堅持后,出聲:“各地兵員到太白山輪換,后勤是個問題。”

  “后勤的問題找后勤,跟我說有什么用?我還能在他們去邊關打仗的時候跟上去?他們自己要練。”

  李易拒絕,他不想自己負責之后,正規的軍隊懈怠。

  “老夫是讓你教他們后勤。”畢構重新組織一下語言。

  “后勤還用學?打仗的自然曉得如何安排后勤。”李易還是拒絕。

  “比如說你莊子包包子的速度和穿肉串兒的速度,別人便學不來。”

  畢構已經知道李家莊子怎么操作的了。

  “你說小技巧,這個……等軍隊真過來訓練時,莊子有的東西會傳授。”

  李易答應下來,莊子里各種小工具多。

  比如從鍋里往外拎罐子時候的夾具、搓黃瓜絲的擦絲板、絞餡的機器、刮魚鱗的小刷子……

  他以前的時候網上什么都有,別看工具小,卻好用。

  還有腳踏式送風機、折疊支架、洛陽鏟、多功能軍工鏟、涂了膠的折疊水桶……

  一直部隊的后勤隊伍裝備上,當然節省時間了。

  像折疊桶,比水囊好用多了,一次可以裝很多水,本身重量輕。

  “我應該拿出來賣。”李易想到莊子里的好東西,發現沒有轉化成商品。

  “你賣,吐蕃人會學去。”畢構要阻止。

  “打仗的時候老畢你確定我軍不會遺漏?百姓家庭生活中正好能用,別人學,學容易,造有難度。”

  李易不擔心,有的產品需要螺絲。

  看到螺絲,吐蕃人會以為是鑄的,而不是用攻絲機制作的。

  “待老夫回去問問。”畢構無法確定情況,只知道李家莊子想賣什么,必須要研究一下。

  似乎李易隨時都能拿出個軍事利器,萬一不小心給賣了可咋辦。

  “好,老畢你慢慢問,我琢磨琢磨,還有什么好東西,等軍隊過來,給他們裝備上。”

  李易無所謂,賣和不賣,對莊子的財政無影響。

  畢構放下心,李易答應,自然不會偷賣,這點可以相信。

  他繼續看外來務工者的隊伍出發,那些人離了莊子,收入定然減少。

  李易總能給他們找到合適的工作,他們自己還勤奮學習。

  畢構認為外來務工者們過了今年,考科舉不行,當個小書吏還是沒有問題。

  尤其是到村子里給孩子們啟個蒙,為村民寫寫信、讀個告示。

  告示以后可以落實到村,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識字。

  畢構看了片刻:“小易,外來人員中的男人去水泥廠,女人還要找工作?”

  “有工作,制造欞窗,現在用的是直欞窗,還可以變成橫欞窗,我要制作的是百葉窗。”

  李易早有準備,一個活計結束,立即安排下一個。

  始終讓這些人有收入,他們此刻重新擁有了戶籍。

  落戶到京兆府萬年和長安兩縣,不交稅了。

  他們沒有土地,當免除了庸和調之后,一錢不用給朝廷上交。

  然,他們又為戶部的稅收作了貢獻,他們要消費,外來的商人得交稅。

  他們為李家莊子干活,李家莊子有許多大宗買賣,同樣交稅。

  李易期待著大唐的繁榮,畢構又盯上了百葉窗。

  “百葉窗是何物?奢侈品?”畢構看著李易,希望李易說是。

  “不是。”李易搖頭。

  “用竹片和麻繩制作,有商人大量購買,加上稅,二十稅一。

  百姓零散著買,我莊子算是商鋪,交三十稅一的稅。

  工藝簡單,無法保密,別人一學就會,很有意思的百葉窗,可以通風,還能遮光。”

  李易沒提特殊角度走光的問題,現在用的窗戶,不貼紙,還不是走光?

  制造百葉窗的目的是為了遮陽和透風。

  現在天熱,陽光照射的時候,又想要透氣,就用百葉窗。

  “可有實物?”畢構微微遺憾,不是奢侈品,收不到高稅。

  “隨我來。”李易帶畢構去有百葉窗的地方,食堂,今天剛裝上的。

  食堂窗戶外面是紗窗,里面掛上百葉窗。

  拉上來、拉上去,窗頁變換,果然當住陽光還有風能吹進來。

畢構嘗試幾下,又跑到外面讓李易操作  “小易,百葉窗能看見外面,外面看不見里面?”畢構想到了保密的事情。

  “能,特殊角度能看到。百葉窗對咱們的作用是遮陽、透風。”

  調整一下百葉窗,李易給出答案。

  “竹片上的孔是……手搖鉆孔器所鉆?”

  畢構現在知識越來越豐富了,都知道手搖鉆孔器了。

  李易沒回答這種白癡問題,而是說:“走的時候帶兩套,回去找人做。無法保密的東西,別人愿意學就學。”

  “好,我找人做,我家有錢。”

  畢構不想多要,他確實有錢,每天還從莊子派人來批發紅藍鉛呢。

  畢構帶著樣品走了,沒吃飯,卻拿了一小壇的辣椒油。

  他家人愛吃,他自己偶爾能吃幾口,天熱的時候吃得少了。

  按照歷史記載,他和李旦都已經死了。

  現在他和太上皇還活得很滋潤,還能跑到李易這里給好處、撈好處、拿好處。

  李易把畢構送過橋,自己回來炸了一把燜子串兒,還有放在冷面湯里的豆皮串兒。

  找個陰涼的位置,看灞水橋頭忙碌的人群,不時喝一口黃酒。

  “等今年之后,從李家莊子購買東西的商人,只要夠聰明,保證會發現密集型勞動產業的優勢。

  生產出來的商品同品質下價錢更低,競爭力強大。

  當許多人不用交庸和調,甚至沒有田地不用交稅后,資本要把他們招去干活。

  而一個國家的繁榮與否,必須與商業掛鉤。

  從易物易物開始,就決定了貿易的地位,過剩的東西賣出去,換回自己需要的其他東西。”

  李易喝著酒在那里自語,他可不會像畢構只惦記稅收。

  他要推動的是產業鏈,不需要刻意抬高商人的地位,只要商人能正常貿易即可。

  離開的畢構不知道自己手上拿的百葉窗是李易故意拋出來的東西,而且價格會很低,低到別人自己做,其實是賠錢的地步。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