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 發展提速選世族

  隨機推薦:

  百姓們點著炭火取暖,在戶外跟著一起吃飯。

  一盞盞沒有燈懸掛起來,還有篝火照明。

  小孩子們跑來跑去,對于他們來說,吃飯是次要的,很多人圍在一起熱鬧才重要。

  大人們則是喝酒的燙黃酒,不喝酒的先喝口熱湯。

  渭南縣的官員拿著筷子和碟子,四處溜達,跟百姓說幾句話,在對方的桌子邊坐一會兒,吃兩口菜。

  親民,哪怕是裝,也要裝得像那么回事兒。

  李易繼續跟李隆基等人吃飯,他不需要過去親民。

  李旦起來了,背個手到附近的桌子邊看看。

  百姓不認識他,卻對他露出笑容。

  “種大棚了嗎?”李旦對一個年歲四十許的人說話。

  “四畝,說是今年的價錢會低一點,種大棚的人多。想來還是能賺到以前十幾年才能賺到的錢。”

  被問的人比劃四根指頭,他身上穿著新的皮衣。

  別小看一身皮衣,已往根本不敢穿,買不起,攢兩年的錢,不吃不喝,買一套。

  如今想買,一個月一套,算上皮靴。

  日子好過,人的精氣神都不同。

  “好啊,多賺錢好。”李旦滿意,又去看其他人。

  看著看著,正好遇到曹云彬,他問對方:“縣中還有孤寡無人照顧?”

  曹云彬極力控制著自己不哆嗦,他深吸口氣,搖頭:“回……回木老伯的話,沒有。”

  “真沒有?”李旦要確定一下。

  “但凡有一個,我就把自己腦袋揪下來。”曹云彬發誓。

  確實沒有,縣里錢多,百姓捐錢給顯里的悲田坊。

  尋常的百姓,一個月捐個一錢兩錢的,富戶一捐就是一緡。

  還有村里同族的老人,失去了親人,同族或同姓的人主動帶走養,要留個好名聲。

  “可有違背律法的?”李旦再問。

  曹云彬依舊搖頭:“沒有,本就能過上好日子,何必去為自己找不痛快,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

  “好,你身為當地縣令,能做到蕭規曹隨,當敬你一杯。”李旦拿桌子上的酒。

  曹云彬要跪,太上皇敬酒,喝還是不喝?

  他一著急,扭頭看四周,找人,看到孫冠了,孫冠雙手作捧碗狀,然后仰頭。

  于是曹云彬趕緊給自己倒上滿滿的一碗酒,等李旦端酒后,一仰頭,一碗酒下肚。

  “慢慢喝,喝急了會醉,去忙吧。”

  李旦抿一口,他不能干了一碗酒,干了容易麻煩李易。

  曹云彬如獲大赦,目送著李旦去其他地方,才長長出了口氣。

  孫冠卻無所謂,繼續親民。

  他習慣了,又不是第一次見到太上皇。

  李旦轉一小圈,十分滿意。

  若大唐所有地方俱能達到現在的樣子,他覺得天下太平。

  可惜……

  “小易,還是慢,只有京兆府的百姓日子好了。”李旦轉回來,坐下看著李易。

  “慢?”李易好迷茫。

  他開元元年到的李家莊子,現在的時候。

  開元二年四月才開始真正出手,到現在是三年半多一點。

  整個大唐京兆府全員脫貧,這還慢?

  真以為開元盛世是盛世,歷史上的開元盛世京兆府百姓能達到現在的程度?

  “唉!是老夫急切了。”李旦對李易露出歉意的表情。

  他也想到時間了,小易很不容易,一邊帶著京兆府百姓過好日子,一邊為關邊謀劃。

  報社、驛站、農具等方面,整個大唐都獲益。

  看到的是京兆府,其他地方想來百姓的日子比之幾年前要好上許多。

  李易能理解李旦的急切,國家發展必須一點點來,一個五年又一個五年。

  日子總是要過的,不管干什么,時光不會停留。

  “會好起來的,百姓的日子好不好,在于生產力,生產力的根源在于技術。

  技術除了我給,更需要整體提高,工業基礎達不到要求,便難以支撐技術理論。

  技術人才的培養為梯隊結構,當一代人才起來了,大家會發現,大唐的經濟幾乎一年一個樣。”

  李易沒有去駁斥李旦,無意義。

  他同樣著急,技術人才少。

  他在努力講課,恨不能把自己學到的,還有資料能查到的知識,一口氣全塞進學子們的腦袋里面。

  然后學子們到各地建各種工廠,再很快把這些知識傳給別人。

  過上幾年,衛星上天,再過兩年,蹬月。

  僅僅是想想,不可能。

  越是如此,李易才越覺得自己那時的國家的偉大。

  被人家落下那么大的距離,還經歷了一系列政局變動,同時承受著一群國家的壓迫。

  在哪等情況下,頑強地向前沖。

  世界上那么多個國家,就沒有任何一個在不給別人當小弟的情況下,能達到他那個國家的程度。

  “小易,不如強制別人學習。”李旦對李易說話,卻看李隆基。

  李隆基無可無不可,他都不想這個事情,反正李易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

  “找大族世家子弟,叫學子先給他們上基礎課。”

  李易考慮了一會兒,給出一個讓人詫異的答案。

  李易一直在針對世家出手,一項項的,當世家反應過來的時候,軍權被牢牢掌握在李隆基手上。

  晚了,來不及啦!

  “為何?”李成器放下酒碗。

  “他們學會了,按照他們的秉性,一定要應用。

  無法否認他們的學習速度,他們學的快。

  他們又有錢有勢,需要快速把生產技術轉化為生產力。

  我不管他們怎么保守秘密和如何轉,學到的知識必須是大規模應用才能顯現出價值。

  當他們幫著打下一些基礎,我會在此基礎上眨眼間把他們所有的優勢全部抹去。”

  李易兩手互相搓著,從斗爭到妥協,又從妥協到斗爭,把相互的關系闡述清楚。

  這就是他那時的國家為什么需要外資投入。

  外資注入的目的是賺錢,尤其是實業。

  至于為什么讓外資賺到錢,國家還很高興,涉及到了另一個問題。

  并非單純的資本運作,也不屬于初級的增加就業崗位。

  就業崗位,沒有外資,國內難道就不就業了?有的時候外資企業還擠對了國內企業呢。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