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244章:大明之聲

  第二天一早起來吃過早飯后唐少哲就進宮去了,有關大明國內的布局他又產生了新的一些想法,不過這些內容都需要提前給朱棣打個招呼商量一下的。

  世俗間的皇權還是需要尊重的,何況他感覺這次草原會盟之后朱棣對于他的尊重又更一層樓了,幾乎可以說達到了新一輪信賴的高峰。

  有這樣支持工作的皇帝存在,對他收集信仰能量的幫助可想而知。進宮的時候唐少哲已經考慮好了,今后一定要加強對朱棣健康程度的關心。

  目前看來朱棣還是大明位面不可或缺的助手,堅決不能讓他按照歷史的軌跡發展下去——死得有點早了。后續繼承人朱高熾雖然稱得守成之君,可在日不落帝國建成之前還不需要他繼位。不過這個大胖子事實也是個短命鬼,只做了1年皇帝就掛了。

  估計他由于身體太胖而經常不鍛煉,導致了血脂和血糖太高,大約是糖尿病、高血壓、腦血栓、心臟病之類的問題,才導致了他不足知天命之年就英年早逝了。

  雖說后世對于朱高熾和其子朱瞻基的評價很高,所謂的“仁宣之治”就是他們父子當皇帝時候搞出來的。事實這個和漢代的“文景之治”差不多,休養生息嘛!

  前代帝王過于能打,繼承者只需要修養生息就可以得到相當高的歷史評價。可問題是大明不需要休養生息,現在不需要,今后也不需要!

  世界格局更適應叢林法則,作為全球頭號強國的大明可不能再像以往的禮儀之邦般僅僅以文治著世,強大的武力也必須來亮出劍來!從這個角度來說,朱高熾其實不適合做大明下一任皇帝,幸好他還有個兒子朱瞻基。

  雖說歷史的朱瞻基也是崇尚以文治天下,可那在很大程度也是受到了內閣那些大儒的影響所致。現在的朱瞻基才不過23歲,影響他未來的執政理念還有的是時間。

  何況唐少哲和朱瞻基的關系從開始到現在始終都不錯,只要增加接觸,多多討論相關的理論知識,難道說唐仙還比不過那些個古人么?

  “嗯?讓瞻基跟在你身邊?”朱棣有點發愣,唐少哲怎么突然提出這個問題來了?

  不過唐少哲卻沒有多做解釋,只是不以為然的點點頭:“對啊,我不是還兼著帝師的身份么?那么就將皇太孫也順便教了,陛下以為如何?”

  卻不料朱棣的神色有些古怪,但還是很快答應了唐少哲的提議。直到后來唐少哲才知道,原來朱棣認為他想要就近教導朱瞻基是因為朱棣和朱高熾都命不久矣了。

  雖然這也是事實,可唐少哲絕不會就此說出去。別說年過花甲的朱棣還沒活夠,太子朱高熾現年才不過42歲而已。雖說朱棣很像老子朱元璋,可他并不想連太子朱標死于皇帝之前的先例也相仿。雖說皇太孫確實不錯,可這個兆頭實在不好。

  朱元璋不就是立了皇太孫為帝,最終才被燕王靖難給搞下去了么?反正朱棣不喜歡重復這些對自己不利的故事,最好皇位還是一代傳一代比較正常。

  此時的唐少哲還不清楚朱棣的心思,等到他知道了之后雖然很想一笑了之,最后卻也不得不專門給朱棣解釋了一番天命,并盡量為之寬心。

  直到唐仙親口保證,朱棣的太子絕對不會比他先死才終于放心。反正在草原會盟大典之后,身為天可汗的永樂大帝近距離感受到了國師大人的威勢,越發崇拜起來了。

  但是從這一刻起,朱瞻基就始終在唐少哲的身邊,以再傳弟子的身份就近學習。果然在唐少哲有意隔絕了儒生們過多的影響力后,朱瞻基的發展和歷史軌跡出現了偏差。

  后世誰都知道大明的日不落帝國是永樂大帝朱棣所建立的,可是真正將之發揚光大的卻是宣宗皇帝朱瞻基。正是他全盤繼承了祖父政策,并繼而大肆發揚下去,才開創了大明赫赫有名的“仁宣盛世”——甚至連壽命也遠遠超過了歷史水準。

  “日月之聲?這又是什么東西?”不怪朱棣疑惑,他從來沒有建立過相關概念。

  唐少哲考慮半響,才算是使用極為通俗易懂的語言并舉出實例來解答。事實這個想法就是最早的電臺廣博而已,唐少哲希望可以通過類似的技術條件來實現朝廷政策的宣傳。

  自古以來,有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的斷句關鍵點究竟何在爭論無休。有人認為斷句點是這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也有人認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兩者斷句只差一點,可是意思卻大相徑庭。

  誰都知道古文沒有標點符號,古文記載當中的很多字句都需要閱讀者人工斷句來理解其意思。這就造成了一長篇文章相同的文字,可是卻會在閱讀者當中出現不同的理解。

  華夏自古都是官僚社會,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位者和尋常人之間的信息接觸量之間的差距。即便是網絡社會依舊未改,位者有內部參考消息來獲知很多尋常人不知道信息。

  社會想要向前發展,就應該減少類似的信息接收不均衡狀態。真正想要達到情下達或下情達的狀態,全方位的信息透明和公開是很重要的。

  假如說現代信息社會還可以通過網絡來獲取多方面的信息咨詢,那么古代信息通訊不發達的情況下往往很多官員就是借此來謀私利。

  譬如某地受災,皇帝得知后免除了該地民眾應當繳納的稅收。按理說這應該是皆大歡喜,可事實結果卻未必如此。最終政策的執行效果,卻需要維系在該地官員的身。若是該地官員有節操,那么該地民眾就會獲知真相;否則卻相反,中央的政策會被官員所隱瞞。

  反正朝廷的旨意只會傳達給當地官府知道,至于官府愿不愿意讓百姓知道,就完全看官員本人的道德程度了。事實,儒家所推崇的就是道德模范來充當官員。

  事實人們都知道,人性自私這是天生的本能。全憑自身道德修養來遏制人性中動物本能是很難的,只有存在相應的外在制約手段并使兩者結合才會真正達成效果。

  但事實農耕年代的交通條件很差,尋常人一生都很難走出家鄉。中央政策的發布也必須通過官員來達成,普通百姓根本缺乏必要條件來獲知真相。

  尤其這個年代的老百姓們通常都是文盲,即便官府將告示貼在城門口也未必就有多少人能看懂面的意思。稍稍找人混淆一下,不少人就會發懵。

  有些節操的官員還好些,皇帝說東他也會告訴百姓。而無節操的大多數官員則是皇帝說東他說西,百姓則只知西而不知東。所謂“天高皇帝遠”、“滅門令尹、破家縣令”、“縣官不如現管”說的意思其實究其根本都差不多。

  所以當唐少哲冷聲道:“陛下可知何謂‘天高皇帝遠’?何謂‘縣官不如現管’?又何謂‘破家縣令、滅門令尹’呢?正是因為情不能下達,下情無致天聽,才導致了這些!”

  “可這與大明之聲又有何關聯?”雖然唐少哲說的很清楚,可朱棣腦中缺乏相應的概念。

  “假如有這么一套手段,可以讓陛下頒行天下的政令讓所有大明百姓都聽在耳中,是不是可以減少地方官員欺瞞下的機會呢?”

  “這與朕發詔旨通傳天下又有何區別不同呢?”可永樂大帝到底不凡,剛剛發問之后就醒悟了過來:“國師的意思的是這些個齷齪官兒們很可能隱瞞不發?哼,他們敢!太祖皇帝可以剝皮充草,難道朕就做不得么?對著貪官污吏,朕也不會吝惜刀斧手!”

  可唐少哲卻直搖頭:“貪官污吏只靠殺,那是根本殺不絕的。太祖皇帝嚴刑峻法,剝皮充草警示天下,可歷年來又有幾個官員真正收手的?”

  “難道依靠那個勞什子‘大明之聲’就可以做到不成?”朱棣還不太明白人民戰爭的厲害之處,說到底還是他沒有真正經歷過朱元璋的那些早年貧苦生涯。

  但是唐少哲卻顯得很有信心:“當然了,陛下。假使京城中皇的旨意或內閣的政令在轉瞬之間即到達地方之,哪里還有地方官員們欺瞞下并下其手的機會?”

  “就憑那些個泥腿子們?當真可行?”朱棣還是有些懷疑。

  永樂大帝雖然不凡,可到底還是有著歷史的局限性。經濟基礎決定層建筑,農耕經濟時代的層政治也只能達到這個程度了。

  可唐少哲卻是很清楚,這個世界最不能得罪的就是那些看似尋常的老百姓!當他們被逼到一無所有的時候,就會打破枷鎖,然后得到整個世界!

  不過唐少哲沒想到在草原會盟之后對他的信任程度達到了怎樣的境界,盡管沒搞明白其中蘊含的重要意義,卻最終同意按照國師的想法在全國設立通天塔來傳播——大明之聲!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