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九十一章 四大改革目標

  京東大戰期間,為了適應規模不斷擴大的戰爭需要,同舟社軍隊大擴編,由戰前的萬余人暴增到戰后三萬多。

  歷次整編,都有大批舊軍隊官兵被淘汰,其中大部分以表明紅五營接受朝廷招安誠意為由,還給了趙宋朝廷。

  即便如此,剩余的人數依然不少,再加上京東各地沒來得及反抗,就被同軍接收的廂軍,總數有上萬之眾。

  這么多的舊軍隊官兵就算再拉垮,也是活生生的人,是可改造的對象,就不能不給他們活路。

  同舟社的使命是摧毀舊世界,更是建設新世界,建設一個人人都有飯吃的新世界,只要愿意為新世界盡力的,徐澤都不會放棄。

  所以,這些廂軍愿意老實做事后,徐澤便安排工曹將其中專業精湛的工匠挑出,剩余的人則分成若干工程營,擔負軍糧運輸、道路鋪設、工程營建等任務。

  事實證明,只要糧餉給足,又不用打仗的話,趙宋的廂軍遠比禁軍更好用。

  大半年以來,同舟社治下京東各地交通狀況得到極大改善,便少不了這些廂軍的功勞。

  只是,這些做法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徐澤不可能也從來沒有想過一直養這么多不能打仗的“軍隊”。

  世界上沒有廢人,只看有沒有用對地方,必須為這些人以及日后整編剩余的軍隊謀得正確的出路。

  另一方面,雖然徐澤對同軍的改造目標是不再以殺人為目的,但實現天下大同的過程中,需要同軍以殺人為手段打敗所有的敵人,二者并不矛盾。

  同軍的屬性和使命,決定了脫胎于趙宋的原軍制越來越制約軍隊的發展,這種現狀也必須改變。

  這些問題若不能及時解決,將會為日后同舟社的政權和軍隊建設埋下重大隱患。

  徐澤對這些問題早就有思考,且一直在行動,前期組織的三批營以上軍官覆蓋式輪訓,就是其中的步驟之一。

  實際上,大戰結束前,徐澤就已經有了進一步改革同舟社的初步設想。

  這次改革以軍隊的調整為主,同時涉及政務調整,主要為了達成四大目標:

  其一,優化中央地方行政體系,進一步加強同舟社對諸多海外領地的控制力和同化速度。

  其二,建立軍隊信仰和榮譽體系,加強對軍隊的掌控,嘗試對軍隊去封建化,建立一支為了天下大同之使命而戰的全新軍隊;

  其三,設立全新編制,以適應火炮列裝后新戰爭形態的作戰需求,為下步更大規模的作戰任務提供戰力支撐。

  其四,裁剪軍隊員額,徹底解決趙宋遺留的廂軍問題,把軍費用在更新裝備、改善官兵福利等該用的方面。

  為了達成這四個目標,徐澤不僅安排相關職司研討,拿出相應的改革意見。

  自己也深入軍中和民間,做了大量而又細致的調研。

  在三期軍官輪訓之后,他又利用近兩個月的時間,對全軍進行輪戍換裝和整訓,以統一標準。

  改革后的同軍軍制如下:

  軍務部三曹的設置不變。

  從上次同舟社大改組至今的運行情況看,兵曹、戰曹職能發揮較好,基本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暫時不作調整。

  憲曹主司教化之職,因社務部已有教曹,乃改其名為政曹。

  政者,政治、權柄、政令之義。

  徐澤并沒有明確憲曹改名的原因,但由“憲”變“政”,足以讓眾人明白軍務部三曹“兩大一小”的局面已經改變。

  如此以來,兵曹掌管軍隊征集、編制、軍械、訓練、戎馬之政令以及軍事科研、武將選用、官兵薪給等事務,地位略高于戰曹和政曹,是純粹的“機關”,沒有實際軍事指揮權。

  戰曹掌管兵防、邊備、作戰、兵要地志等事務,掌軍機之要,戰曹指導下的各參軍協助掌兵官打仗,事務繁重,但沒有軍事決策權。

  政曹原本的軍紀、軍行、軍法之職由其下的憲司履行,主業改為軍中教化,但不干涉行軍打仗,卻能對兵曹和戰曹履職情況進行監督。

  軍務部之下,原本的登州、遼東、海東三個軍區全部撤銷。

  遼東置巡撫衙門,趙遹為首任遼東巡撫使。

  “巡撫”一職并非起于原本歷史線上的明、清兩朝,實際上此職早已有之。

  南北朝時,北魏驍將來大千隨太武帝北伐,大敗柔然之后,太武帝以其多有戰功且熟悉北境險要,遂詔大千“巡撫六鎮,以防寇虜”,但此“巡撫”并非正式職官。

  唐代開始將巡撫使制度化,并且作為使職官正式存在,狄仁杰就曾以冬官(即工部)侍郎任江南巡撫使,但有唐一朝,巡撫使并不常設。

  宋承唐制度,又因雍熙北伐失敗,為防內部“奸邪無狀”,頻繁派遣巡撫使,其職主要是問民疾苦、疏理滯獄,要求“但有所聞,皆達天聽”。

  徐澤任命趙遹的這個巡撫使顯然跟趙宋不一樣,不僅掌行政、監察、司法等權力,還加“提督軍務”銜,軍政一把抓,權力很大,對遼東所有事務負責。

  此舉,并非徐澤對“流放”的趙遹進行妥協或安慰,而是形勢發展的必然。

  遼東本是化外之地,同舟社對該地的改造力度雖大,但時間太短,很多傳統習慣根本不及扭轉。

  而且,同舟社底蘊不足,人才匱乏,遼東又情況特殊,盲目派漢地官員到彼處,搞不好就會壞事,只能多用舊官,靠他們跟上同舟社的快速發展確實有些困難。

  自徐澤回到之罘灣后,遼東的治理水平就一直在下滑,以至于他不得不在遼東設置監御史一職。

  京東之戰結束,同舟社總部由之罘灣遷到諸城,對遼東的掌控和指導力度變得更弱。

  以后,隨著統一戰爭進程逐步深入,總部還會繼續向內地遷移,再靠一個單薄的監御史對遼東各州的行政事務進行監察,已經無法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了。

  作為日后攻擊金國,奪取遼地和同化高麗的橋頭堡,遼東的建設速度必須加快,設置遼東巡撫使是必然之舉,也是京東遼東一體化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