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六十三章 天翻地覆

  徐澤在大名書院平靜的水面投進了一顆大石頭,掀起的大浪使得原本準備科考的士子迅速分裂為兩批。

  想要賣身同舟社博取功名的一批自詡為開拓傳承者,堅決維護圣教神圣教義的一批自然是衛道者。

  兩批人相互攻訐,爭吵不休時,煽起這把火的徐澤卻早已抽身離開了大名府。

  其人再次出巡,主要檢查各地落實同舟社政令,組織基礎建設的效果。

  相比起務虛的儒學發展方向問題,這才是眼前更有意義的實事,更是同舟社的根基所在。

  趙宋北疆既無山川險要防護,又自廢武功導致軍力不振,面對遼國這個百年強敵,不得不犧牲河北這塊傳統農耕區作為國防緩沖重地。

  傳統農業是個需要持續投入的行業,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獲,所以,只要條件允許,普通農家種田都會休耕養田。

  只是,僅靠自耕農單純對耕地品質的有限投入,最多也就保持肥力,卻應付不了造成大范圍農業減產的水、旱、蝗等自然災害。

  而能有效減少這些災害的大型水利工程,以及與農業配套的高規格道路鋪設、預警信息網絡建設等大型農業基礎建設,注定只能由官府強力推行才有效果。

  河北兩路農業的問題便出在這些上面。

  一面是農業基礎建設為國防需要讓路,人為將大量的良田改為溏泊、榆塞,以防范遼軍長驅直入;

  一面又是朝廷三易回河瞎折騰,使得本就泛濫的黃河失去約束,動輒泛濫決溢,兩岸大片土地經過反復沖刷浸泡之后,肥力大減。

  長達百年時間的政策偏向和投入衰減,再加天災人禍多重作用,使得這片土地的整體農業基礎建設持續衰退。

  面積更大,耕地更多的河北兩路,無論人口(官府數據河北兩路僅七十九萬余戶)還是賦稅,都不能與京東兩路相提并論就是明證。l

  即便以同舟社深入底層的管理體系,一兩年的時間便想讓這片土地恢復鼎盛時期的承載能力也是癡人說夢。

  為此,徐澤安排農曹和工曹共同制定了三年道路(村村通)、十年水利、百年治河的短、中、長期河北復興計劃。

  這套計劃并不是相互割裂的。

  比如取土修路的同時,也可以疏通溝渠;而加固堤壩、清理淤塞,既能減少黃河泛濫造成的直接損失,也可增加農田肥力。

  這大半年中,共建會多次按照工曹的分工,以錢糧雇傭百姓標段施工,秋收過后,又將暫時閑置的勞動力組織起來,進行大項水利建設。

  徹底組織起來的人力可以勝天,但在自然偉力面前,當前階段的河北人力還遠遠不夠。

  拿下河北路后,徐澤第一次出巡黃河險堤時,曾發現了恩州清河埽和冀州信都埽兩處被河水侵蝕嚴重的堤壩,以及其余的若干處普通險段。

  事后,徐澤親自督辦,將這些險段進行有限加固(時間和人力等條件只允許做到這一步),又嚴令各地落實汛期實應急措施。

  結果,汛期來臨時,還是出現了決堤,造成兩百七十二名百姓死亡和失蹤。

  這個數據比起趙宋治下動輒萬人的死亡數,零頭都不到,再次證明了即使暫時治理不了黃河,有措施總比沒措施強。

  有官員便提議對比以往數據,大肆宣揚同舟社的愛民護民之舉,以進一步凝聚人心。

  這個建議報到社首這里,卻被徐澤否決了。

  決堤了就是決堤了,死一個百姓也是死。

  拿同舟社和爛弱透,官府征得稅收,服務社會,不都是該給百姓做的事么?

  事情都沒做成,就邀功賣乖,到底是做事還是作秀?

  實際上,根本就不用同舟社刻意宣傳。

  華夏百姓最是單純樸實,很容易受到統治者的忽悠;

  但也最是實在,他們有自己的是非判斷標準,清楚官府究竟有沒有做人事。

  自同舟社接管河北之后,各地每天都在發生變化。

  共建會進村后,生產互助組組織起來,就算哪家遭遇天災人禍,有生產互助組幫忙,也不用擔心地里長成的莊稼沒了收成;

  就算真遭遇了大難,還可以在共建會的擔保下,申請同舟銀行的低息貸款。

  同舟社直接通過共建會下了明令,官府的苛捐雜稅全部廢止;

  官老爺們下鄉的次數多了,而且是真下鄉問民情,而不是擺官威;

  吃人不吐骨頭骨頭的胥吏們也改了笑臉,下鄉辦差再不敢明著吃拿卡要了;

  官府懲治了不少大戶,收回了很多官田,全部放出來交給下戶佃種,并且佃租也下降了不少不說,還鼓勵佃客養田;

  地主的地一下子就不吃香了,不得法,只能跟著降租,就連以前走路仰頭看天的大戶們也時常跟下戶們攀親戚談感情了。

  秋收以后,官府沒有再低價強制收購糧食,反而是以“保護價”定量收購。

  也不需要自己辛苦運到縣城,并且再受一次官府的“踢斗”盤剝,各村共建會就有代收權,而且價格比起以往的糧商收糧還要公道。

  賣完官府規定的量,還有余糧,官府也按“保護價”敞開收購。

  糧商們急了,也跟著漲價下鄉收糧,但百姓們記仇呢,一樣的價格,憑啥賣給你?

  什么?

  漲價?

  漲幾文?

  那俺考慮考慮。

  嗯,百姓還是如此實在。

  官府一方面降租,一方面又提高糧食收購價格,聽說等徹底完成稅法改革后,還要再降稅,祖祖輩輩期盼的好日子終于到來了。

  共建會秋收后組織的大型工程建設,哪里要修路,那里要挖溝渠,為什么要搞這些,都講得明明白白,百姓參與的積極性也空前高漲。

  這些事本就是為了百姓自己,莫說官府包工程期間一日三餐,就算不包,為了自己和子孫后代能過上更好的日子,也必須賣力干嘛。

  這要是哪個沒良心的還說官府不好,還詆毀為百姓做實事的同舟社,那咱老百姓也不能饒了他啊!

  一年時間不到,趙官家、朝廷等詞匯便逐漸遠離了百姓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同舟社、共建會。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