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府是如今大宋事實上的都城,以這個王朝強干弱枝的傳統,自然會在都城駐扎重兵。
但這些軍隊要分守各處,大部分都不可輕動。
可使用的機動兵馬本就不多,還讓道君帶走了其中最精銳的一部分作為南幸服從,剩下的機動兵馬又大半交給了梁方平和何灌,
然后,這兩個坑貨一箭未放,就將軍隊丟了大半。
梁方平部駐扎在潁昌府,離南陽府相對較遠,又是看到了同軍殺來才潰散,兩條腿的步兵自然逃不過六條腿的騎兵。
最終,跟隨其人一路逃到臨安的僅剩下三人。
同軍很快就要攻到城下,具體負責臨安城保衛戰的李綱急需了解敵軍的情況,乃放梁方平進了城。
只是,梁方平雖然見到了同軍,但彼時形勢極度危險,其人只顧著上撅著屁股逃跑,哪里還有膽子關注其他?
同軍的追擊部隊有多少人,開封府十六縣中有多少已經陷落多少還在堅守,汝州的情況又怎樣,等等,梁方平皆一問三不知。
除了給本就驚恐不安的京營兵馬帶來恐慌,其人的回歸起不到一點正面作用。
隨后趕到的何灌到底是行動果斷,還沒看到同軍就跑,比起梁方平從容了不少,竟然帶回了近千人。
得知梁方平被放進了城,何灌也請求李綱放自己入宮覲見天子,以當面陳述自己的苦衷,并愿意將功贖罪為保衛臨安盡一份力。
李綱卻不相信連汝州都不敢保的懦夫有膽量保衛臨安,加之此前詢問梁方平就積了一肚子的火,當即拒絕了何灌的請求。
沒過多久,得到李綱匯報,趙桓傳下口諭——何灌不許進城,所屬人馬駐守臨安城東南角,以繼續收攏潰兵,并做好抵御同軍進攻的準備。
大宋朝廷遷都南陽府僅半年時間,便遇到大敵入侵皇帝臨戰逃跑的局面,本就人心不穩,梁方平、何灌兩部人馬接連潰敗,肯定會導致人心大亂。
李綱不放何灌進城,也有一方面是擔心離了其人的彈壓,城下的潰兵搞不好就會直接四散而逃,而將恐慌帶到更多地方。
得虧大同正乾皇帝行事堂堂正正,不屑于搞偷襲,開戰前就發布了《討宋檄文》。
且開戰后同軍又在京東西路遷延了十余日,直到拿下整個京東路才兵分數路征討大宋,給了后者大半個月的備戰時間。
即便如此,受限于層層掣肘的軍事管理機制,這點時間還是遠遠不夠大宋王朝完成全國范圍的大戰動員。
趙桓即位后就立即遣內侍梁方平帶兵前出潁昌府,其實是寄希望其人靠前防御,以給朝廷爭取寶貴的應變時間。
但梁方平戰而不備遇敵即潰,不僅沒有起到半點阻敵的作用,還將同軍即將攻入南陽府的恐慌一路帶到了臨安城,讓本就慌亂的人心變得更加驚恐。
道君朝中后期,童貫、鄭居中、蔡攸先后執掌過樞密院。
三人之中,僅短暫掛職的童貫比較知兵,樞密院在其手中職能發揮總體還算正常。
繼任的鄭居中進士出身卻一心鉆營,蔡攸又不學無術整天神神鬼鬼,二人皆唯天子心意行事,倒是方便趙佶乾坤獨斷。
可時日一長,樞密院的相關職司也就廢了。
實際上,內禪之后,蔡京、蔡攸父子便跟隨太上皇南幸,樞密院也基本停止運轉。
以至于大戰將起,趙桓只能拋開樞密院,依靠剛剛出任兵部侍郎的李綱組建親征行營,以準備臨安城保衛戰。
臨安城中的禁軍足有一百二十個指揮(編制數),正常情況下,靠這么多人守住面積比東京城小得多的臨安城應該沒有多大的問題。
但李綱就算再不知兵,也知道守城不能死守,城外必須有軍隊牽制敵人才行。
以京營兵馬極低的士氣,趕他們出去迎敵絕對會扭頭就跑,還不如驅使想要“將功贖罪”的何灌抵擋同軍好使。
其實,朝廷發布詔令后,已經有不少路州進行了勤王動員,并陸續開拔了。
緊挨南陽府的永興軍路商州西軍便進入內鄉縣,正在往臨安城趕。
但這部兵馬只是西軍的前鋒,僅有一個未滿編的將,靠他們扎下硬寨牽制同軍的前鋒都很勉強,正面作戰打退敵人就不要想了。
因而,剛剛組建的親征行營真就是個空殼子,既無敢戰之兵,也無知兵的將帥,甚至連出謀劃策、組織保障的人才都極度缺乏。
放眼整個臨安城,待制以上官員中最知兵的當屬開府儀同三司高俅。
其人雖然以“球”聞名,卻不是真的只陪道君踢球不干正事。
高俅執掌殿前司這么多年,雖無大功,但也沒有出什么大事,能力還是有的。
指望他帶兵打仗當然不成,但調度物資管理兵員上,其人再不濟,也遠比從未掌兵的吳敏、李綱等人要靠譜得多。
可惜,高俅乃是道君的親信,之前突發急病才沒有跟著太上皇南下。
趙桓已經登基,絕不能再用自己老子的親信掌兵,出謀劃策也不行!
高俅也知道自己身份敏感,發病后就閉門謝客,刻意淡化自己的存在感,以至于太學生陳東上書所列“六賊”便沒有提及此人。
高俅指望不上,其他臣子更不能指望。
之前,趙桓因開封府失陷慌了手腳,曾召集眾臣廷議應對之策。
結果,大臣們建議不一。
有勸皇帝南渡大江,或西奔關中的,待集天下兵,選將出師,再與敵決戰的;
有建議堅壁戒嚴,收民清野,使敵人攻不得前,退無所掠,師老氣沮,然后待勤王兵馬齊聚,再趕走同軍的;
也有主張派能言善辯之士,許以割地賠款,兄事大同等條件,勸正乾皇帝退兵的。
兵部侍郎李綱則認為大宋輸在民無戰心,軍無士氣,唯有效法真宗皇帝御駕親征,以攻為守主動出擊,才能鼓舞民心士氣,打退強敵。
趙桓被臣子們吵得腦瓜子生疼,其實分辨不出誰的意見更好,自己又該聽誰的。
但眾臣只愿張嘴提毫無操作性的建議卻不愿踐行自己的建議,唯有李綱愿意擔起抗敵之責,趙桓這才定下親征的決心。
只是,以趙桓登基后第一次臨朝都會躲起來的性子,又如何能夠做到定下決心就一直堅守呢?
其人下詔何灌不得入城的同時,還下了另一道詔令 以兵部侍郎李綱為尚書右丞、臨京留守,知南陽府事聶山為隨軍轉運使。
數日之內李綱再次升官,終于位列暫支,其人卻沒有升官的喜悅,也顧不得城下失魂落魄的何灌了,當即下了城墻,匆匆趕往宮中請求奏對。
朝中有小人!
天子朝令夕改,肯定是受到了小人蠱惑,才會想到臨陣逃跑!
s頭疼得厲害,好久沒發這么短的章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