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采用了壓縮空氣桿和彈簧進行非剛性連接,或者說是柔性連接來負責垂直面的防抖意外,自然水平面的X軸和Y軸那也是需要進行防抖的。這次他們設計的水平面防抖呢,那還是挺高科技的——首先還是讓攝影機下面出現一個鋁管外加負重作為平衡桿,也就是跟斯坦尼康的套裝里面攝影機下面的那么一個I型的豎直平衡桿一樣。
做這么一個平衡桿出來也很必要,因為要進行水平面的防抖的話,那么一定要有彈簧或者各種緩沖設備來連接到攝影機吧?可是呢又不能直接在垂直面防抖的那么一個非剛性連接的“彈簧桿”上直接連接水平的“彈簧桿”,因為這樣一來計算量太大了,畢竟橫向扯動以后,還會因為連接的問題導致縱向的彈簧和氣壓桿產生縱向幅度的彈力變化,等于就是牽扯進來更多的東西了——大概是這么回事兒,反正那幫人解釋了一通之后,用的還都是英語,還有各種奇葩的專業詞匯。這英語的專業詞匯那還很多是生造的一個詞,賈鴻漸又不是學這專業的,哪兒能聽的完全懂啊?
話說回來,那他們是怎么做的呢?很簡單,做了兩個半圓形的鋁合金管子,然后把這兩個管子十字交叉,跟豎直方向的彈簧管與飛機連接的那么一個連接平臺連接。于是,這么一個防抖動平臺看起來就是最上方是一個正方形的帶著螺絲孔跟飛機進行結合的接口,然后下面就是分為了豎直垂下來負責承重拉住攝影機的豎直部分,以及向前后左右四個方向弧形垂下的鋁合金鋼管。這弧形鋼管呢,里面是沒有什么氣壓結構也沒有什么彈簧的,它們本身這就不是防抖。而是作為水平方向彈簧和氣壓桿連接的那么一個連接點存在的。
在這些弧形鋁合金管的下端,可以連接上四根稍微短一些的氣壓桿與彈簧組合而成的彈簧桿,而這四根彈簧桿呢最后又會跟攝影機下面的I型平衡桿的重心連接,而且連接的時候,而已不是直接焊在一起或者通過螺栓什么的擰在一起。而是四個彈簧桿直接跟一個滾珠軸承連接——這滾珠軸承等于就是一個同心圓,例外兩層鋼圈,中間都是抹了潤曱滑油的鋼珠。這樣再把I型平衡桿豎著穿過滾珠軸承中間的洞曱洞之后,這豎的平衡桿就可以隨著攝像機一起上下運動而不影響到水平方面的彈簧桿。而在水平運動的時候呢,因為滾珠軸承又和四個彈簧桿連接,所以劇本也不太會影響到豎直方面的彈簧桿。
這樣一來。整個攝影機可以說就跟I型平衡桿一起在XYZ三個軸上,都跟飛機進行了柔性連接,這樣一來至少飛機的小抖動都會經過了彈簧桿的緩沖以及減弱之后再緩緩的傳遞過來。然后,這鏡頭拍出來的畫面,那不就是能夠盡量的穩了?所以說當時一看這么一個原型樣品,賈鴻漸那就腳著這東西贊!
雖然說實話。這么一個原型樣品做的還有點粗糙——不是說跟國內的飛機樣品一樣做的還有毛刺兒之類的,不是這種工藝上的粗糙,而是說設計上的粗糙。比如說這玩意兒下面弄的零零碎碎的,在攝像機低下還有I型平衡桿,平衡桿底下還有配重,這平衡桿本身也有一米左右長了!所以說,這玩意兒要是真的裝到了飛機平臺下面。這飛機還怎么裝起落架?賈鴻漸一看這么一個防抖設備和攝像機組合起來之后,那整體高度都有兩米了!你妹的,這就代表著飛機要飛的話,起落架起碼要有兩米高!然后起落架上面才能是飛機!
神經病才會把一個無人機的起落架做的兩米高!拜托這樣一來不管用啥材料,那整體死重要增加不少啊!這會影響到飛機的機動性的啊!所以最后為了能夠盡量不影響機動性,還要能夠讓飛機飛起來。那么要么就是保持飛機常規的起落架,然后每次要安裝飛機準備起飛之前呢,就在預定放飛機的地面上挖個兩米深的洞,然后把飛機架在上面。要么呢,咱就得外加帶一個額外的起碼2米高的外置起落架!也就是說架設飛機之前。先把外置起落架給放在地面上,然后把飛機架上去,接著操控飛機飛起來——當然就把起落架給留在原地了。回頭要降落的時候呢,那還要對準了地面的起落架進行降落……
反正不管怎么說,這么一個東西設計的還是太粗糙。使用起來相當麻煩啊有沒有?根本不像是大疆的產品,放在地上一拿遙控器一操控,飛機就能直接的飛上天!這也就是為啥賈鴻漸覺得這玩意兒設計粗糙的原因!不過呢,他也能理解。按照皮爾斯他們的解釋來說,本來他去中國找賈鴻漸談的時候,知道了賈鴻漸是要設計這么一個在無人機上用的穩定平臺,他當時就打電話讓美國這邊的CPC團隊先研究起來了。可是就算從那個時候算起,到現在也不過幾個禮拜,人家能設計出來這么一個粗糙但是還能用的原理驗證平臺,那已經不容易了好不好!
而且再說了,咱現在把原理驗證成功了,未來不是還可以簡化設計,做的更方便使用么?所以呢,賈鴻漸對于這團隊的成果那還是相當看好的,畢竟效率高啊!接下來這個最基本的原理驗證呢,那其實也很簡單,雖然美國這邊民用的飛行平臺還沒有什么,不過他們現在只是簡單的原理驗證,又不需要多高科技的產品來完全模擬,他們只要看一下這個系統本身好用不好用就行了!所以呢,他們采用了一個相當原始的做法——在地上豎立起來了差不多三層樓高的四根旗桿,然后呢又在旗桿的頂端裝上滑輪,借著把這么一個穩定平臺安裝在一塊木板下面,最后把木板榜上繩子,再把繩子穿過旗桿頂端的滑輪,這樣一來不就可以靠著四根繩子的拉動來把這么一個平臺給拉上空中么?甚至靠著一根或者幾根繩子出力的不同,還可以模擬各種受力不均衡的飛行狀態,這多好!雖然土了一點,但是很實用,同時價格也很便宜啊!
當然了,他們這次測試的時候,并沒有錢多的燒到去租用一臺價值幾百萬美元的頂級攝影機,否則萬一摔壞了咋辦?哪怕就算是有保險公司來保,這保費不要錢啊?所以最后他們選擇了一個家庭攝影機來充當頂級電影攝影機,當然了,加了不少配重來模擬了重量。最終呢,這么一個簡單的測試之下,表明CPC公司的這么一個設計還是可行的——雖然效果真心沒有搖臂之類的東東好,但是也能達到了相對穩定的那么一個畫面的效果!
雖然說這樣的一個產品,可能從極端穩定程度上來說不如搖臂,甚至如果無人機飛的沒有個十幾米高的話,效果真不如直接用搖臂加高臺的那種效果。但是這玩意兒畢竟跟斯坦尼康是一樣的,擁有自己最特殊的特性——適合拍長鏡頭!沒錯!高臺和搖臂總不能跟著角色走個幾十米吧?總不能說跟隨在角色的背后連續拍五分鐘的一個長鏡頭吧?但是這玩意兒配合上了無人機,那就行!從某種角度來說,這絕對是給導演以及攝影師們增加了一種非常特別非常新奇的拍攝手法——雖然可能這種手法不會吸引著導演們都來嘗試。
這邊原型穩定平臺的原理測試通過了之后,那接下來要做的就是上機測試了——在知道了602那邊把飛機的驗證機都造出來了之后,美國這邊的CPC團隊那可是直接就想要把他們的穩定系統給帶到中國去組合上機進行真正的飛行試驗!畢竟,他們現在做的那還是模擬實驗,作為研發人員,他們當然更想要實地上機來個實打實的實驗啊,不然萬一模擬的“飛行器”和真正的飛行器之間有什么他們根本沒想到的詫異怎么辦?于是,最后大家就決定一起乘坐賈鴻漸的專機,然后把這么一個原型設備直接裝在飛機的貨倉里面,一路拉到中國去!
其實剛開始賈鴻漸真心覺得這樣的做法不如說把圖紙和相關資料發給中國那邊,然后讓602那邊直接用CNC數字加工中心之類的東東加工出來零件,然后在中國那邊組裝一下就行了。但是這時候不知道不是老美子的傲慢,他們一方面好像有點不太信任中國那邊的加工精度之類的,然后另外一方面呢,又在出于保密的心里——畢竟這玩意兒是個新產品,如果測試成功的話他們可以在全世界直接申請專利啊!可是如果把設計圖什么的都發給了沒有直接關系的企業,人家回頭在中國那邊搶注了專利咋辦?
好吧,畢竟602不是賈鴻漸家旗下的產業,哪怕賈鴻漸覺得602那邊的人沒這么蛋疼,但是他也不至于說站出來給602打包票!所以最后啊,他也就干脆答應了這個提議了。(。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請到m.qidia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