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四百九十九章:第三只看不見的手

  陳正泰對陳愛芝是沒有一丁點的客氣的。

  新聞報的影響其實不重要,這可能對于辦報的陳愛芝而言,這報紙已成了他的如同生命一般的事業。

  可對于陳正泰而言,自己花了錢,這報紙就是陳家的傳聲筒,為了迎合銷量,而失去了傳聲筒的功能,那么……這新聞報存在與不存在,就都不重要了。

  武珝見陳正泰神色漸漸變得冷峻,似乎也明白了陳正泰所惱火的地方在何處,忙道:“其實……他只是有些不知大局而已,等將來,他自然會明白的。”

  陳正泰則冷冷地道:“這個時候,但凡要成大事,首先就要凝聚人心,如此,才能發揮每一個機體的功能,將所有的資源,統統攥成一個拳頭,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最大的力量,甚至是開山移海,也不在話下,可以做到無往而不利。陳家現在想要干大事,也是如此,必須做到每一個人圍繞著設下的這個大局朝著一個方向去干事,但凡一個人有了私心,哪怕這個私心,是想保持眼下自己經營的這個產業,表面上好像這個產業保住,能為陳家得利。可實際上,一旦大局被破壞,那么陳家便要傷筋動骨,甚至可能跌入萬丈深淵,屆時,就算留下一個新聞報,又有什么意義?”

  “平日的時候,新聞報如何經營,這是他陳愛芝的事,可到了關鍵時刻,就必須隨時做好犧牲和遭受重創的準備,唯有如此,這世上才沒有任何事是做不成的。”

  陳正泰頓了頓,又道:“現在,這個家伙成日哭哭啼啼,并非是我這個人冷酷無情,實在是此人實在讓人討厭。你明日下一個條子給新聞報吧,以我的名義,狠狠申飭陳愛芝,倘有下次,直接開革他的總編撰之位,肯聽話和肯順從的人多的是,不缺這一個。”

  武珝回應道:“知道了。”

  陳正泰的臉色這才緩和。

  其實陳正泰是能理解陳愛芝的,那新聞報就如同是他的孩子,他依舊認為自己是陳家人,認為新聞報銷量增長對于陳家是好事。

  只是……陳家不是只有新聞報這么一個產業,那數十處大大小小的產業,陳正泰必須做到盡力掌握,決不允許有人見小利而忽視大局這一套!

  一旦如此,那么看似陳家規模龐大,可實則卻不過是一盤散沙而已,遲早要遭來滅頂之災的。

  說罷,陳正泰便起身道:“好啦,你忙吧,我再去探聽一些行情,噢,對了,你還記得看不見的手吧。”

  “呀?”武珝抬眸,定定地看著陳正泰。

  她對陳正泰所謂的看不見的手,可謂是記憶猶新,那看不見的手,每一次都引發了精瓷的暴漲啊,不記得才怪了!

  “用不了多久,我就要放大招了。”陳正泰滿臉信心地微笑道:“畢竟……還是有人保持著冷靜的,若是不放出大招,拿出第三只手來,這一局戰役,總會有一些漏網之魚,這就要美中不足了,還是讓大伙們齊齊整整的好!所以……努力的囤貨,聽我號令。”

  第三只手……

  武珝若有所思地喃喃念著。

  她滿懷著期待,此時此刻,極想知道,真正的大招究竟是什么?

  可她想要詢問時,哪里還看到陳正泰的身影,顯然他已經走了。

  到了傍晚時分,夕陽的霞光灑進陳家的大堂里,陳正泰在這里見著了鄧健。

  鄧健這個長史,可謂干的風生水起,如今天策軍移防到了宮中,宮中的規矩更森嚴,火槍和火炮的操練只怕是不成了,所以只能進行一些體力的操練!

  這反而給了參軍府不少的時間灌輸他們的理念,所以鄧健很忙碌,若不是陳正泰召喚,他是絕不肯出軍營一步的。

  “見過師祖。”鄧健行了個禮。

  陳正泰讓他坐下,笑呵呵的看著他道:“怎么樣,新軍如何了?”

  “日夜操練。”鄧健道:“不曾懈怠。”

  陳正泰便笑了笑道:“很好,現在新軍已是天策軍了,乃是天下軍馬之首,正因如此,所以才要好好的做表率。是了,前幾日讓你準備的奏疏,你準備好了嗎?”

  “已準備好了。”鄧健現在的身上都不免帶著幾分軍人的氣質,面上古板而帶著幾分冷峻,不卑不亢。

  此時,他從袖里取出了一份奏疏,而后送到了陳正泰的面前。

  陳正泰將奏疏接過來,打開細細的看了一眼,不由感慨道:“寫的很好,很工整,你這行書進步了不少,文詞也沒有錯漏,不愧是鄧健啊,為師得你,如得一……”

  陳正泰本想說,如得一臂,可細細一想,好像最近的臂有點多,老是搞這一套,也是遭人煩的。

  于是便道:“如得一腿!”

  鄧健自然無法理解陳正泰內心的,他皺眉道:“只是這奏疏過于驚世駭俗,師祖真的打算讓我進上這份奏疏嗎?”

  “進上吧。”陳正泰認真地道:“這不正是你想要做的事嗎?現在就給你這個機會!你是天策軍長史,雖在軍中,卻也是大臣,說出自己的想法,又何錯之有?”

  鄧健卻帶著幾分顧慮道:“只怕這奏疏進上去,不會有什么效果,陛下也一定不會恩準。”

  陳正泰便道:“君上肯不肯采納是一回事,可為人臣者,暢所欲言,這是本份。”

  “既如此……”鄧健倒是干脆利落起來:“那么學生便不妨一試。”

  陳正泰將奏疏交還鄧健,道:“盡管去試吧,勝敗在此一舉了。”

  鄧健覺得陳正泰這番話有些奇怪。

  勝敗……在此一舉?

  這話怎么聽怎么都覺得有深意!

  不過,聽了陳正泰的話,鄧健再沒有猶豫了。

  既然師祖都把話說到這個份上了,自己又怕什么呢,粉身碎骨而已!

  當日……一份奏疏便送至尚書省。

  三省震動。

  這破天荒的一份奏疏,以至于令房玄齡和杜如晦拿著都覺得有些燙手。

  中書、門下二省大臣收到消息,紛紛抵達了尚書省,眾人都不約而同地看向房玄齡,而房玄齡……卻是苦笑以對。

  上書的人,職位并不高,禁軍長史,也不過區區的五品罷了。

  不過上書的這個人,身份卻極敏感。

  敏感到什么程度呢?

  此人出自天策軍!

  長史這個職位,本就是萬金油,厲害的,若成為都督府的長史,放在外頭,就屬于上州的刺史,地位超然,完全可有獨當一面,成為封疆大吏。

  而若是尋常州的長史,可能不過是七品小官,小透明的存在。

  而天策軍……雖然并非是都督府,地位卻是超然的存在,鄧健這個人,雖然只是五品,可權力卻很大,他幾乎代表了皇家,以文職節制了一支禁軍,偏偏這支禁軍,還被冠以天策之名。即便是那些三品的都督府長史見了此人,只怕也要客客氣氣的。

  可偏就這么一個人,此時上了一道奏疏。

  推行永業田,均分土地,按戶籍予以農戶土地。

  這就是奏疏中的內容。

  這奏疏一上來,房玄齡都嚇著了。

  若是哪一個傻瓜上了這么一道旨意,倒也罷了,偏偏上這道旨意的人還是鄧健。

  這……就有點讓人警惕起來了。

  永業田的制度,乃是關隴集團的體制,為了讓征募府兵,在關中和隴右等少部分區域,讓良家子們分取土地,而后朝廷隨時征召他們,成為朝廷的主要軍事力量。

  可是這永業田制度,只是在小規模里進行,鄧健的請求卻不同,他要求全天下均分土地,授予天下人永業田。

  傻瓜都知道,朝廷手里,哪里有土地,又如何給天下人授田呢?

  那么唯一的可能……就只有一個了,這地……從世族手里得來。

  此時整個大唐,世族占有的土地盡三成,而且大多都是肥沃的土地,因而糧產高達五成。

  這是一個極恐怖的數字,除非瓜分世族,要不然,這份奏疏是根本不可能實行的。

  “房公,你看這鄧健……”

  “哎……”房玄齡皺著眉頭搖頭道:“此人糊涂了。”

  有人冷笑,接下來說話的人乃是門下侍郎劉忠,劉忠道:“我看,他不只是糊涂吧,而是有的放矢。”

  房玄齡眼眸瞇成了一道縫隙,垂頭:“劉相公這是何意?”

  “可不要忘了,此人乃是天策軍長史。那么……天策軍的背后又是誰呢?”

  此言一出,眾人都下意識的將目光落在了紫薇殿的方向。

  這才是真正讓人忌憚的原因啊。

  既然鄧健不是個傻瓜,那么為何會上這么一道根本不切實際的奏疏?

  而這道奏疏,足以挑動天下人敏感的神經。

  因為任何人都不相信,鄧健上這道奏疏,有太多的內情,這可是天策軍的長史。

  房玄齡想了想道:“諸公多慮了,陛下并無此意,陛下是何等人,怎么會分不清輕重呢?”

  “呵……這可不見得吧。”那劉忠頗有幾分氣急敗壞。

  試問坐在這里的人,哪一個人家里不是有許多的土地的?

  劉忠冷冷地道:“房公可不要忘了,天策軍在兩個月之前,突然移防宮中,這難道就不是征兆嗎?陛下何以連禁衛都信不過了呢?”

  一言驚醒,眾人倒吸一口涼氣。

  若是繼續去聯想,還真是……越來越清晰了。

  陛下沒有做聲,但是并不代表陛下沒有想法,不是?

  現在陛下的心思,大家是越來越難猜測了,從天策軍移防,再到鄧健的這道奏疏,甚至再聯想起前些日子,陛下對百官的失望,這由不得人去多想啊!

  房玄齡又是搖頭道:“不可多做聯想。”

  劉忠便繃著臉道:“那么,倘若房公一味否認,我就問你,能否立即申飭鄧健,或者直接罷黜這鄧健,以儆效尤。”

  房玄齡下意識的就道:“這天策軍非三省可以節制,三省如何能罷黜他?”

  “這就是了。”劉忠不甘心的道:“所以鄧健才上這一道奏疏,目的已經不言自明了。天下授田,這是無稽之談!可現在種種的跡象,難免讓人擔憂。”

  “不妨如此,我這便去見圣駕,問明陛下的心意?”房玄齡苦笑著道。

  眾人都搖頭。

  劉忠更是忍不住地出言諷刺道:“若是直截了當的去問陛下,陛下十之八九是要否認這是他的意思的。陛下乃是馬上天子,怎會不知徐徐圖之的道理?他現在不過是先讓鄧健吹吹風而已。若是我等束手無策,將來再繼續收緊,最后一步步謀劃,才可成事。只是到了那個時候,我等還有立足之地嗎?”

  房玄齡也不禁火了,說問陛下,陛下矢口否認,你們不相信。將這奏疏留中不發吧,你們又存疑慮。那到底要怎么樣?

  房玄齡也冷起了臉來,只道:“此事……再議。”

  再議……

  還能怎么再議?

  無數針對著鄧健的怒火,似乎已經開始醞釀了。

  可是……這個消息終究還是出來了,而且速度很快,無數的流言蜚語傳的滿天飛。

  緊接著,李世民親召百官,表明了自己的態度,鄧健這奏疏……確實有些荒唐,這是無稽之談。

  可是沒有效果。

  因為李世民不可能把心挖出來給大家看。

  你是皇帝,你最大。

  可大家都覺得你李二郎,想挖大家的根哪。

  于是乎廟堂上鬧的不可開交。

  而最直接的后果,則是直接體現在了市場上。

  地價暴跌。

  是的,每一個人都想跟李二郎拼命,只要你李二郎再說一句授田,大家就和你拼了。

  每一個人都磨刀霍霍,就等著你李世民敢冒天下大不違,干出這等喪心病狂的事來。

  可是市場是不講這個的。

  市場就是……大家察覺到了這可能出現的危險。

  畢竟當今皇帝也不是省油的燈,說不定他就真的掀桌子了呢!

  他這桌子一掀,大家能把他怎么辦?像當初對付隋煬帝一樣,讓李二郎人心盡失,大家一起動手,反他娘的,保住自己的土地要緊,這沒有錯。

  可是……李世民終究是李世民啊,這是一個神話級別的人物,至少他創造了許多不可能人力完成的事。

  那么……任誰都要顧慮將來土地當真被剝奪的風險了。

  這就如同一柄懸在每一個人頭上的劍,你懷疑它可能會掉下來,也可能不會掉,但是只要你無法確保它一定不會掉下來,你就會產生顧慮。

  而這種顧慮和恐慌的情緒,投射到了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

  哪怕李世民再三下旨,表示我不是,我沒有,別瞎說。

  可人的內心恐懼卻是無法破除的。

  于是一些小門小戶,開始賣地,地價不斷的下地,已經到了臨界點。

  出人意料的是,往年的時候,那些小門小戶一旦開始賣地,往往更大的世族會想盡辦法吃進,最后導致世族的土地越來越多。

  可是這一次,一方面是世族沒有足夠的資金。另一方面似乎也被這恐慌所感染,居然坐看著……土地的價格不斷的暴跌。

  此時……

  一直穩如磐石一般的太原王氏,終于坐不住了。

  他們買了不少的精瓷。

  可是對于抵押土地繼續投資,卻是表現出了極大的警惕。

  有人會為了暴利而一下子上頭,也有人……依舊還能堅守著底線。

  可現在……太原王氏也感覺自己有些頂不住了。

  一方面,是土地的價值不斷地下跌,甚至還存在著可能出現巨大動蕩的隱患。

  而另一方面,投資精瓷一本萬利。

  賣地的風潮開始席卷。

  拿土地去質押的風潮更是甚囂塵上。

  在王氏族人們商議了一夜之后,他們終于有所行動。

  投資精瓷……

  眼下投資精瓷,才是天下唯一能夠保本和圖利的手段,其他各家,已經借此賺了個盆滿缽滿,王家不能甘居于后!

  于是第二波質押土地的熱潮……已悄然而來。

  而精瓷的價格……終于飛天了。

  七十五貫……

  這瘋狂的價值……已經讓所有人瞠目結舌。

  在不斷上漲的這個過程中,不知多少人,曾認為這精瓷的價格會有被打下來的可能。

  可是……這些如陳正泰這樣的人,預言精瓷價格上漲過快,質疑其價值的人,卻一次次被新一輪的暴漲所打臉。

  人們嘲笑那陳正泰,都說陳正泰這狗東西,早就被人把臉打腫了。

  可與此同時,再沒有人相信,這么個玩意,會有跌價的可能。

  精瓷似乎變成了春秋時期諸侯們的青銅鼎,誰家鼎多,誰就比較牛叉一些,市面上,所有人傳聞著某某某家有多少精瓷,而后發出嘖嘖的稱贊。

  在價位達到了七十五貫的時候,已經不再有人相信,這東西會有跌價的可能。

  它已成了神話。

  這反而更加推高了它的價格,如今市面上賣精瓷的人,幾乎已經成了傻瓜一般的存在。

  你三十貫賣了,就意味著損失了四十五貫,四十五貫啊,多少年不吃不喝才攢來的。

  到了月末,則已到了八十一貫。

第二章送到。求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