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電視機前有一些正在收看節目的觀眾發出了驚呼聲,一些人更是蹦了起來站在沙發上有節奏的晃動著屁股來表示驚訝!
很多人其實對收入,對財富,并沒有什么太直接的觀點,他們總是下意識的認為自己的收入是低于普通標準的,或者自己的收入并不能滿足自己的日常需求!
正因為他們的這種觀點,看法,才導致了每隔一段時間,底層階級就會發動游行要求資本家給他們漲工資。
但今天,就在剛才,他們從那些專家的口中得知有一些人,收入比他們更少時,那些自認為自己工資已經是聯邦墊底的人們,都驚呆了!
一年幾十塊錢的收入,甚至只有幾塊錢的收入……
他們不敢想象,這么一點錢怎么能夠讓人活下去!
“也許……他們有自己的土地,他們可以種植農作物,這樣就算沒有收入他們也能養活自己!”
這些觀眾猜測著,他們只能想到這里,再往后他們的大腦根本轉不動!
實際上聯邦人均收入在全世界都算前幾,后面則都是遠遠不如的。
聯邦人自己感覺不到自己有多幸福,可那些專家很清楚。
至少有二十二億以上的人口收入是不及聯邦人均收入的,專家的問題也就是這么的簡單。
這些相對來說的低收入人群,怎么能發展成為聯邦的市場?
這個問題有些人很關注,有些人卻已經知道了答桉。
林奇笑得很矜持,“幾年前我們就討論過這個問題,當時我記得我們是在聯合開發公司成立之前。”
“很多人并不看好納加利爾的市場,大多數人,絕大多數人,他們都不看好。”
“納加利爾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口都是超低收入人群,其中有百分之六十以上,從他們出生到我們做調查時,都沒有接觸過中等面額以上的貨幣。”
“約有百分之十五左右的人,一輩子都沒有得到過屬于自己的貨幣,他們還處在以物易物的社會階段。”
“但就是這樣一個貧窮到我們無法找到合適的語言來形容它的地方,現在成為了聯邦最重要的市場。”
周圍的人們紛紛點頭,特別是那些資本家。
納加利爾的市場消費能力開始越來越高,有人此時插了一句嘴,“我記得今年年初我看過一份材料。”
“我們去年一年時間對納加利爾出口的各類商品總價值超過了兩百億,而在我們剛剛得到這個市場時,總出口還不到十五億。”
林奇向那人點頭致意表示了感激,同時回過頭繼續看著觀眾席上的那些人,“幾年時間,納加利爾的市場規模擴大了十倍不止。”
“這里面大部分都是普通階級消費掉的,也許有人還不清楚我們是如何做到的,其實非常的簡單!”
他伸出一根手指,“我們只需要給他們一份工作,就足夠了!”
“隨著聯邦的經濟全面復蘇,生產恢復,金融走出低谷,現在聯邦的產品遠銷全世界。”
“如果你們有注意過,就應該會發現,現在這個特殊的時期,任何人只要想工作,他們就一定能找到一份工作!”
“工作崗位遠遠多于正在求職的人,聯邦已經出現了用工缺口。”
“我們雇傭他們為我們工作,然后支付他們薪水,再讓他們成為我們的顧客,為我們的商品買單!”
“納加利爾很好的證明了這套理論是行得通的,也是極為有效的!”
人們開始議論紛紛,專家的表情也變得很嚴肅,他沒有立刻反駁林奇,而是和身邊的人交談。
很多數據其實根本隱藏不了,這些人只要他們想調查一下這些資料,就肯定能找到。
納加利爾的市場其實還遠遠的沒有飽和,隨著人們收入的提高,他們的消費欲望會更強烈!
而他們自己則完全生產不出那些他們所鐘愛的商品,最終絕大多數的消費還是回流到了聯邦國內。
實際上聯邦在馬里羅也在做同樣的事情,馬里羅資源開發公司已經給了馬里羅人眾多的工作崗位,有些國內的人說這是把工作機會給了別人。
可實際上,這是在培養市場。
當馬里羅人通過聯邦人給他們的工作得到了報酬,然后用這些報酬購買了聯邦的商品,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循環。
馬里羅和納加利爾的情況有些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它們都缺少完整的工業環境,哪怕是輕工業。
這也就意味著他們在消費方面只能依賴于從聯邦進口,用戶的黏著力會非常大!
甚至可以說在 (本章未完,請翻頁)
第(2/2)頁 一定程度上商品能夠包銷!
所有在前期投入的一切,都會在后續的經營中一點一點弄回來。
就這個問題大家展開了熱烈又激烈的討論,還有人認為這么做實際上是自己在騙自己!
因為那些人本來并沒有錢,他們的錢是聯邦人給他們的,他們的確把錢還給了聯邦商人,可他們也得到了商品!
對于這種說法林奇沒有參與,那些專家就反駁了回去。
雖然他們的確最后得到了商品,可實際上他們也是付出了財富的——勞動力!
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也徹底地將資本家對勞動階級的剝削和壓迫展現得淋漓盡致!
很有可能這些人最終得到的商品本身,就來自于他們的勞動!
有可能他們生產了十個商品,然后用工資買到了其中一個,而另外九個則賣給了其他人,或者其他國家的人……
在這方面,有些人是學術專家,有些人是實操專家,每個人都激發出了他們的談興,談論著所有和經濟,和金融有關系的內容。
林奇也開始仔細的聆聽別人的問題,從中尋找一些自己能夠獲得的經驗,或者其他什么。
這里在座的人都有非常多的經驗,閱歷,聊起他們擅長的更是停不下來。
從國外,討論到國內,從經濟金融本身,到相關的外圍組成,沒有什么是不能聊的,每個人都有很多的收獲。
這場活動對于一些人來說非常的精彩,非常的重要,但對另外一些人,而且是大多數人來說,顯得有些枯燥。
收視率也在不斷的降低,最終被那些屎尿屁的電視劇,或者脫口秀,綜藝等節目吸引走。
但現場的氣氛,卻依舊熱烈。
在活動即將結束的時候,突然有一名臺下的觀眾提出了一個問題。
“各位教授,還有各位先生,我整個晚上都在聽你們的討論,在這里我有一個小小的問題。”
“我們始終在談成本和利潤,既然國外的勞動成本低廉,資源成本和運輸成本也更低,為什么我們不把更多的工廠搬遷到國外去?”
“剛才我聽林奇先生以及其他幾位先生談到了一些崗位缺口,我們完全可以把一部分工作交給那些成本更低地區的人們去完成。”
“也許更多?”
問題拋出來之后臺上陷入了短暫的安靜當中,這個家伙提出問題的第一時間,林奇的腦海中就出現了“去工業化”這個詞。
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說,聯邦要說去工業化,還太早了一些,這也不是什么好的現象。
去工業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也是一個相對危險的過程,就像是之前的大蕭條。
其實之前的大蕭條可以看做是去工業化失敗時的一場預演,一旦工業轉移,國內的商業結構開始向農業和服務行業轉移,同時支撐聯邦的將不再是實體貿易,而是金融。
金融的抗風險能力是所有產業之中最差的,它來錢的確很快,一個小道消息就能讓一群人在很短的時間里實現財富翻倍。
但同樣它也沒有什么抗風險能力,同樣一個小道消息,也能讓一些身價巨億的富豪一瞬間就變成窮光蛋!
而且金融衰退想要再復蘇,沒有實體工業的支持,會非常的慢!
這其實并不難理解,當人們都把一塊普通的石頭炒到了一百塊時,有人戳破了這個謊言或者一些其他原因,總之石頭回到了它原本的價格。
所有持有石頭的人都破了產,他們如果想要再把石頭的價格抬起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除非把整件事情重新包裝,把石頭變成人們陌生的東西,才有那么一點可能能做到這一點。
但實體行業不會,一噸鋼鐵就是一噸鋼鐵,只要社會有需求,它就一定會有價值!
內爾之前工作的工廠,那些工人盜取了工廠里的原料生產了商品拿出去銷售,他們能用那些商品換到錢,或者其他什么。
但那些持有石頭的人,永遠都不可能再用石頭換到什么!
這就是實體和金融的抗風險能力不同的地方,實體行業就算再不景氣,造成的影響不會惡劣到無以復加。
但金融會!
去工業化,把所有實體產業轉移到國外看上去好像是一件不錯的事情,可一旦出現了無法預測,或者無法對抗的風險。
比如說戰爭之類的,聯邦的金融一旦控制不住,就會全面的崩盤,到時候社會又要倒退幾十年!
可只是金融的衰退,卻不會讓實體工業也跟著衰退,它依舊會非常的堅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