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三十節 成長(下)

  第三十節成長(下)

  經過長期的訓練后,川軍現在都能做到踩著鼓點前進,即使是戰前才征召來的士兵也在日常軍訓中接受過足夠多的訓練,完全能夠理解和服從軍隊的金鼓旗號。但扶清滅明軍依舊做不到,現在只有少量軍官明白擂鼓就是前進,但還是經常會搞錯,或是聽不清鼓聲而瞎走一通。

  “砰!”

  “砰!砰!”

  三眼銃響成了一片,聽到這齊射聲后,全軍都為之一振,因為經常有人嚷嚷聽不清鼓聲,鄧名也無法分辨他們到底是真的聽不清,還是不愿意上前打仗,所以就暫時改用三眼銃來令。不得不說這東西用來指揮的效果比金鼓要好很多,誰也沒法再說什么沒聽見了。

  第一次銃就是要軍隊注意:我們要開始進攻了,做好準備。

  上萬的明軍已經恐嚇了對面的清軍半個時辰了,可對方還是沒有出現大量逃亡,這讓扶清滅明軍意識到對面乃是勁敵,不少官兵都心里打鼓,希望能夠再多嚇唬對方一會兒。見鄧名宣布要進攻了,不少士兵心里惴惴不安,但也只好打起精神準備進攻。

  隨著第二聲銃響,三眼銃大隊就邁開步子向前走去,整排的扶清軍都跟在后面前進。三眼銃的射擊相當響亮,還能騰起不少煙霧,起到一些遮蔽敵人視野的作用,一開始鄧名用三眼銃做指揮器材時,還把不少扶清軍嚇倒了——那些新參加軍隊的秀才和佃農的見識還不如江湖好漢們,從來沒有聽過這么大聲的炮響,被雷霆般的銃聲驚得腿軟。

  不過鄧名告訴他們這也就是聽個響,而且根據鄧名養馬的經驗,只要見識過爆破城墻后,戰馬就不太害怕銃聲了。事情的展也驗證了鄧名的判斷,聽過幾次城墻坍塌的巨響后,扶清軍對銃聲確實不太敏感了。

  不過對面的清軍受到的影響不小,這批清軍是剛從牙山前線撤下來,計劃返回登州的,不想前面的友軍都過去了,他們卻被扶清軍堵在了后面。由于和義軍交戰過,或是至少見過中央軍和義軍交戰,所以對面扶清軍出的兇狠吆喝并沒有嚇破這些清軍的膽子,他們甚至還反著叫嚷,想嚇跑對面的一些膽小鬼。

  不過這個計劃沒有成功,對面的扶清軍明顯戰斗力遠在義軍之上,看到好幾千清軍大聲叫喚,還拼命地用武器碰撞盾牌,居然義軍沒有大批開小差的。當扶清軍向清軍射火銃后,清軍的士氣更受到沉重的的打擊——對面的賊人拿的不是木棍而是刀劍,而且他們居然還有火器,不但不逃跑還試圖和官兵打上一仗。

  扶清軍小心翼翼地前進著,前排的三眼銃大隊都是扶清軍中的精兵,由特別勇敢的好漢和特別老實的佃農組成,由一腔熱血的年輕讀書人帶隊。扶清軍的精銳除了這些火銃手外,還有大盾牌兵,大部分也都是讀書人帶著的鄉下佃戶。

  傳統的陣容一般是有兩大類,一種就是炮灰先沖,精銳壓陣,這一般會在優勢情況下采用,比如進攻的時候。這種陣型的好處是炮灰承擔較大的損失,壓陣的精銳能夠保證炮灰揮更大的作用,消耗更多的敵人——不過在旗鼓相當和防御時不好用,因為萬一炮灰反卷,可能會把精銳也沖垮,所以在敵人有可能反擊的時候要非常小心。

  另外一種就是統帥帶著精銳家丁沖鋒陷陣,魚腩部隊在兩翼搖旗吶喊,鄧名在膠水河一戰破祖澤溥就是很典型的一個例子,在確信勝利唾手可得后,魚腩們就會奮勇參戰,幫著追擊潰兵抓俘虜。這是在人數處于下風時,封建軍隊常用的野戰戰術。

  而今天鄧名采用的是他在萊州摸索出來的新戰術,三眼銃大隊開道,同樣精銳的大盾部隊環繞在軍隊四周,把整支軍隊都環繞起來。

  剛才扶清軍主力向清軍吆喝的時候,大盾兵就沒有參與,而是把他們的盾連接成墻,形成一道連綿的木柵欄圍子。當三眼銃大隊射第一響后,大盾部隊就抬著木柵欄和盾牌,和主力一起緩步前進。

  今天鄧名根本沒有進行什么中央不動、兩翼包抄的戰術,而是全軍像烏龜一樣慢慢地向敵軍蹭過去。走了一段路后,見清軍那邊好像有什么動靜,鄧名就急忙命令停止前進。隨著第三聲火銃聲作響,扶清軍立刻集體止步,四周的大盾兵不管不顧地把盾牌和柵欄插入地下,埋頭填上土,重新形成一道環繞全軍的柵欄墻。

  在軍隊進行土木作業的時候,扶清軍的各級軍官就認真地觀察著對面清軍的動作,看他們是不是有起沖擊的可能。

  當確定清軍無意進攻,剛才的一陣小騷動只是因為明軍的威脅導致他們的應激反應后,鄧名就讓已經裝填完畢的三眼銃大隊再次開火,這時大盾部隊已經把原來陣地上的木柵欄和大盾都挖出來運到新的臨時營墻里了,現在剛埋下的墻不動,扶清軍又開始全軍向前蠕動,進一步縮短與清軍之間的距離。

  如果鄧名帶著衛隊沖鋒,估計可以拿下對面的敵軍,但鄧名不能把山東所有的野戰都打了,重要的是設法培養扶清軍的戰斗能力,而這種烏龜大陣鄧名覺得最適合扶清軍現在的士氣、戰斗技巧和人員組成。

無論是敵軍還是我軍,最頭疼的事情恐怕都是明目張膽的戰場開小差行為,嚴格說起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