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尼之戰!
發生于公元前216年,是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的主要戰役,此前迦太基軍隊主帥漢尼拔入侵意大利,并且屢敗羅馬軍隊。而為了截斷羅馬之糧食補給,進一步打擊其士氣,漢尼拔于是進兵至意大利南方的羅馬糧倉坎尼城。8月2日,迦太基軍與羅馬軍相遇,大戰爆發。漢氏運籌帷幄,成功地以少勝多,擊潰了由羅馬執政官盧基烏斯�埃米利烏斯�保盧斯與瓦羅二人所統領的大。而此戰雖然并沒有令迦太基徹底擊潰羅馬,但漢尼拔戰術運用之高妙,便是在戰術思想高度發達的后世,仍被譽為軍事史上最偉大的戰役之一。
坎尼會戰因為漢尼拔出色的戰術與其在羅馬軍事史上占極其重的席位而聞名于世。這戰役對羅馬所造成的重創程度是往后一世紀所未嘗見的,在古代極少的戰役可以像坎尼會戰般以技術取勝,漢尼拔憑技術取得了一切的優勢。其西班牙與高盧兵以階梯形列陣,使敵軍逐步陷入包圍,這完全是戰爭的藝術。其以非洲兵在側翼對羅馬軍進逼,使其混亂,更值得稱贊。整場戰役,站在迦太基的立場上看,是完美無缺的,在戰爭史上幾無可匹敵者。這是前所未有的指揮藝術的典范,亦影響了往后兩千年的軍事戰術。
漢尼拔的在坎尼會戰里使用的雙重包抄戰術被視為史上最偉大的戰場調遣戰術,亦是西方世界里首次成功使用鉗形戰術的人。
這次會戰是一場完美的戰術展示,也是戰爭中“坎尼模式”的開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占有人數優勢的羅馬軍團被人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吃掉;而迦太基將軍漢尼拔的天分則被充分證明,他對騎兵的熟練運用、兵種的合理搭配、戰機的把握能力,使他無愧于“西方戰略之父”的光榮稱號。
杜學文以前在家的時候,和杜睿聊得最多的,除了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地理人文,最多的就是漢尼拔。
只不過和杜學文將漢尼拔推崇備至不同的是,杜睿雖然也十分欣賞漢尼拔,但是對漢尼拔取得的坎尼戰役卻只是贊同其戰術構想,但是對取得的結果,卻并不十分看重。
杜睿甚至覺得漢尼拔取得坎尼戰役的勝利,除了其自身天才的構想之外,羅馬人幫了更大的忙。
成就漢尼拔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呆板的羅馬人!”
杜學文可不管究竟是誰成就了漢尼拔,他現在只知道,他和他麾下的唐軍將士可以從漢尼拔這個戰例之中,找到那一線生機。
卡迭石附近大多都是沙質土地,而且臨近奧倫特河,土質松軟,不利于騎兵奔馳,而阿拉伯人最為擅長的就是騎兵作戰,如果是在地勢平坦,土質堅硬的地方作戰,無論如何,三萬五千唐軍也無法抵擋三十幾萬阿拉伯人的全力沖擊。
但是在沙土地上就不一樣,戰馬在沙土地上奔馳,馬蹄容易深陷其中,發動大規模,集團沖鋒的時候,一旦出現馬失前蹄的情況,就有可能造成全面的混亂。
在這里作戰,阿拉伯軍隊不得不放棄大規模的騎兵作戰,這就給了唐軍機會,唐軍雖然也擅長騎兵作戰,但是和阿拉伯軍隊不同的是,唐軍的騎兵作戰更加精巧,小規模,運動式的作戰,才是唐軍的長處。
只要能讓阿拉伯軍隊大部分下馬作戰,那么唐軍的機會就來了。
一千年前,漢尼拔能在坎尼會戰之中,戰勝不可一世的羅馬人,現在唐軍一樣能在兵力處于絕對劣勢的情況下,戰勝十倍于己的阿拉伯人。
“將軍!”
一騎哨探縱馬飛馳而來,到了杜學文的跟前,道:“大食人的前軍依然到了二十里外,后面斷斷續續,少說也有二十幾萬人!”
杜學文尚且沒說話,一旁的薛訥就忍不住驚叫了起來:“二十萬!你們可是看真切了,當真只有二十余萬人!?”
雖說相對于唐軍的數量來說,二十萬和三十萬的差別并不是很大,依然是他們的將近十倍之中,可是能少些對手,總歸是件好事。
杜學文也有些心動了,阿拉伯人的軍隊能購少些,自然是見好事,而且到時候穆巴克一定急于過河,定然會對唐軍發起全力的沖擊,只要能誘使穆巴克攻擊唐軍的中路,到時候他就有辦法,再將坎尼戰役在卡迭石這個地方重新上演一次。
“丁山!你速速回營,調集全軍,一側沿著卡迭石城列開陣勢,今日我便要在此和那大食人打上一仗,讓他們看看我大唐將士的勇武!”
薛訥見杜學文說得如此豪氣,也是信心倍增,對著杜學文一拱手,打馬便朝著卡迭石城廢墟內的軍營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