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二百零五章 臨云海,敘往事

  俞和從玉牌中取出了幾條換洗的衣帶,將方家怡妥貼的縛在背后。他貼上了斂息符,也不敢御劍而行,就展開陸地神行身法,穿山越林而去。

  之前的五陽震雷子委實聲勢浩大。俞和兩人離開地壇寺之后,又過了約莫一個來時辰,接連有好幾路附近門派的修士前來查探。不過這地壇寺中已被俞和動過手腳,化去了那些尸首,只余下滿地亂石焦木和一大灘血水,尋常修士倒也看不出什么端倪來”“。

  方家怡幼年時生活的白熊嶺方家溝,就在左芒山東南二百里。可惜等俞和背著方家怡到了這山坳前,才發現這里聚居的人們早已不知遷徙去了何處。如今山坳中只剩下一片空空蕩蕩的木屋,幾口老井早就干涸了,附近的果樹只剩下半截木墩,田地里也長滿了齊腰高的荒草。

  俞和圍著方家溝轉了一圈,發現這里的人們倒不像是因為災禍或者戰亂而背井離鄉的。似乎是由于原本穿過山坳的一條小河改了道,結果附近水源日漸貧瘠,土地出產不豐,于是人們就把細軟家什都歸整好,趕起一隊車馬,去找那水土豐饒之地重建家園了。

  這里的人似乎已經離開了很長一段時間,地上的車轍全被雨水泥石抹平,也看不出去向何方。方家儀指點方向,讓俞和在她曾經住過的屋子里外走了一回,多愁善感的女兒家憶起往事種種,自然忍不住潸然淚下。俞和無耐,只得連聲安慰。

  “俞師兄,此處再向東一百多里,便是終南山的地界。那里有一座很高的山崖,本來名叫甘湫峰,但因為山下有杜鵑成林,到三四月花開時,從山崖上俯瞰去,好似一匹錦繡紅霞綿延不絕。而這山崖又是極高,從底到頂足有六百多丈,山巔常浮于云海之上,故而終南山中的人都叫它赤霞云頂。我在終南道宗修行時,最喜歡去那崖頂上守望日出,俞師兄你帶我去赤霞云頂上,再看一回云海朝陽可好?”

  俞和點了點頭道:“云海遼遠,旭日朗朗,師妹去看看那開闊的景色,當會心情好些。”

  說罷他將一道神行符拍在腿上,提氣騰身,朝東面的群山掠去。

  雨后泥濘,夜里山道難行,可這卻阻不了俞和。一個多時辰之后,他便背著方家怡爬上了這座赤霞云頂。這山崖果真是穿出了云層,頂巔上樹木稀疏,面朝東方的崖邊,有一株蜿蜒遒勁的老松樹,展開一片枝葉如華蓋,樹下有幾方青石,石上依稀刻著些淺淺的字跡。

  一路上方家怡都在默運玄功排毒,這時俞和將布帶松開,她已經能勉強邁步行走。俞和攙著方師妹,坐到了老松樹下的青石上,又從玉牌中取了一件青布大氅,給方家怡披在了身上。

  夜涼如水,璀璨的星河橫亙在天穹上,清冷的月光給著山崖披上了一層銀紗,面前的云海直達天際盡頭,極遠處還隱約有雷光浮現。方家怡伸手摩挲著青石上的刻字,口中幽幽一嘆,沉默了足有一炷香時分。

  俞和望了望這山崖四周,方圓百里俱是一片寂靜。他走到方家怡身邊,隔著她約莫一尺來遠,也坐到了青石上,手里拎著酒葫蘆,兩眼眺望東方,等待黑夜過去,晨曦來臨。

  “這些字,是我以前與終南山的一位師兄刻在這石頭上的。那時候他總會帶我來這里等待日出。”方家怡忽然沒來由的說了一句,讓俞和一時間也不知道怎么接話才好,只聽方家怡頓了頓,自顧自說道,“那位師兄在終南道宗里,是掌門大尊親傳的七大弟子之一,百年之后掌門歸隱參修仙道,他很有希望繼承終南道宗的掌門之位。”

  俞和挑了挑眉,喝了口酒,發出嗯的一聲,算是作答。

  方家怡似乎沉入了美好的回憶中,她以手指逐個摸索著那些青石上的刻字,輕聲細語的講道:“他的修為很高很高,我想應該比俞師兄你,還要高出一籌多。而且他極受終南山掌門大尊的青睞,身上帶著三件赫赫有名的道門重寶,其中那件上清龍虎通靈寶璽,更是終南道宗的鎮門至寶之一。他常把這件寶璽拿出來給我把玩,那印璽背面刻著‘云從龍、風從虎’六個字。我覺得那六個字里藏著萬千氣相,就在這塊青石上臨摹,可惜寫了幾十次,卻一次更不如一次。他笑著說我愚笨,便動手寫給我看,他的那六個字寫得可真好,字寫成后,這山巔上風云變幻,如臨仙境。我一時不服氣,刁蠻性子上來,揚手就把寶璽扔下了山崖去,他急忙駕著遁光沖進云海,作法撈回了寶璽。師兄的脾氣是極好的,即使我胡鬧到這個程度,他也未皺一皺眉頭,只是看著我笑。”

  “如此說來,這位終南山的師兄,待方師妹真是很好。”俞和不咸不淡的接了一句,又把一口酒水咽下。

  “待我好又能如何,這人心要變時,可當真比翻書還快。”方家怡嘴角微微一撇,又嘆了口氣道,“我也不知道究竟是發生了什么事情。有一天,他被掌門大尊喚入終南秘境中議事,過了兩天一夜之后才出來。可自打他從秘境中出來,就好似換了個人,雖然脾氣還是那副脾氣,眼神也是一如往昔,但見到我卻多了十二分的冷漠,再沒了以前那種無話不談的親近,仿佛我與他之間多了一堵又高又厚的墻壁。我去找他說話,他總是避而不見。即使被我撞見了,也只是客客氣氣的叫一聲‘方師妹’,然后轉身就走。我再沒聽他喊出過‘家儀’兩字。他也再沒帶我來這赤霞云頂看過日出。”

  俞和聽到這里,本以為方家怡又要落淚,他轉頭一瞥,卻發現方師妹臉上一片沉靜,嘴角猶自掛著一絲嘲弄的笑。

  俞和心中暗想:“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看來即便是方師妹這等傾國傾城的人兒,對人家芳心暗許,卻也未必就能順心遂意結得連理。都說紅顏薄命,果然尤其道理。卻不知小溪妹子會不會也是個福薄之人,不過哪怕是天塌下來,我也是絕對不會棄她不顧的。”

  俞和自顧著喝酒想心事,他pángbiān的方家怡又一次陷入了沉默。

  過了好一會兒,方家怡忽然轉頭對俞和道:“俞師兄,宗華師伯每每在我面前說起你時,可都是毫不吝惜贊美之詞。前幾日他跟我說,看見你便如看見他自己年少時的模樣。”

  “哦?師伯對我贊譽如此之高?”俞和聽方家怡這么一說,還是很有些詫異的。

  宗華真人明面上不過是羅霄劍門的一位掌院,可真正熟識他的人,卻知道這所謂的羅霄劍門清微院掌院,不過宗華真人的諸多身份之中,頗不起眼的一道。

  他不僅僅有‘買命莊的當家人之一’和‘揚州供奉閣暗府大執事’這兩重暗地里的身份。打從西南滇地回到揚州之后的兩年時間里,俞和日夜隨侍宗華真人身邊,他知道的事情越多,越發覺得自己這位師伯委實是高深莫測。那并不高大的身軀,會讓人不由自主的生出抬頭仰視的念頭來。

  除了春分祭酒門內試劍,俞和從未見過宗華真人親自拔劍廝殺,但即使是證得了玄珠道果的大修士,見到宗華真人當面,都只是以平輩論交,絕不會擺出半分架勢。而在宗華真人認識的那些前輩修士中,也總有一些能令俞和咋舌的人。

  昆侖、終南、蜀山、海外三仙島、金頂大小乘佛宗,這都是九州之上真正的修真大派,每一家都傳承的是上古長生大道,門下弟子萬余,隱世高手不知凡幾。這些大門派的弟子出來行走,見到羅霄劍門這等二流門派中人,總有一種莫名的優越感,一言一行帶著三分傲氣,讓人覺得不易親近。

  可宗華真人的座上客里面,三不五時就會有這些名門大派的掌院真人、執事長老等等。這些人見到宗華真人,個個都是頗為熱絡的以兄弟相稱,幾番觥籌交錯之后,宗華真人總會帶著他們去瓊華宮通宵達旦的肆意行樂。

  莫看這些聲名顯赫的大派高人,在陌生人面前總是滿臉倨傲,不茍言笑。他們與宗華真人相處時卻從不做作,都會流露出一股真性情來,仿佛他們與宗華真人是知交數百年的莫逆好友一般。俞和受了宗華真人的余蔭,這些了不起的前輩高人對著他,也是一口一個“俞小兄弟”的喚著,透著分外的親近。

  而在羅霄劍門中,眾弟子對掌門鑒鋒真人自是敬畏有加,但一說起宗華掌院,人人都會露出崇拜與向往的神情。在大家看來,鑒鋒真人是高高在上的掌門大尊,但宗華真人卻是光芒四射的偶像人物。

  宗華真人朋友滿天下,在道佛魔三宗中都結交甚廣。而且似乎有許多人,都虧欠著宗華真人的人情,若是宗華真人有什么事情要辦,他只要開口說句話,自然就會有許許多多的人心甘情愿為他出力。在這天底下,仿佛就沒有什么事情,是會讓宗華真人為難的。

  有的人說,宗華真人是個真真正正的大豪杰。俞和與羅霄劍門的諸多弟子一樣,心底里都期盼自己有那么一天,能跟宗華真人一般,與天下英杰奇俠稱兄道弟,煮酒談笑間風云激揚。

  所以俞和一聽方家怡這話,心里頗有些意外。不過他也毫不掩飾自己的喜悅,笑著答道:“師伯這夸贊也太過了。俞和出身貧寒,目光短淺,腦子笨拙,嘴巴也不會講話,哪里能更宗華師伯相比。”

  “宗華師伯可不知道在我面前夸過你多少次,他每次只要說起你,那就是不絕口的稱贊!他只是講你年紀還輕,要給你多壓些擔子,讓你多多歷練,自然成長得快。等你有些積累,道心圓熟,胸中養出城府之后,再親自帶你廣交天下英雄豪杰,成就羅霄劍門的頂梁大器。”方家怡笑吟吟的看著俞和道,“我聽師伯的言下之意,只怕俞師兄將來必定是要被委以重任的。”

  俞和喝了一大口酒。方家怡這話他聽在耳中,自然很是受用,不過他口中依舊謙道:“所謂重任之事,我卻是從未敢想。師伯期望越大,我心中越是惶恐,索性我也就不去設想將來,免得給自己徒增負擔。當下師伯叫我做什么,我就盡力去做,我只知道師伯必不會有錯,但凡是他吩咐我做的事情,肯定有其意義,我竭盡全力做好就是。師妹莫要取笑,俞和真不是個有大雄心、大抱負的人。我其實最期望的,只是將來莫要有太多風雨沾身,能聚得幾個知心的人一起喝喝酒,一起坐看春去秋來,一起去追尋那飄渺不定的天道,便是最美。”

  “俞師兄性子倒是樸素。”方家怡不置可否的笑了笑,忽然話鋒一轉,“聽宗華師伯說,俞師兄有位青梅竹馬的心上人兒,遠在青州海外修行,莫非她是海外三仙山的弟子?”

  俞和搖了搖頭:“她不過是青州海外一處小門派的弟子,那宗門人丁不旺,比起羅霄劍門尚且多有不如。我只想等她證得還丹道果,就去接她來揚州。然后到羅霄附近尋一處清靜的所在,我陪著她一齊參研仙道,長相廝守,我也就得償所愿了。”

  “想不到俞師兄還是個癡情的人兒。”方家儀掩口輕笑,眼睛轉了轉問道:“俞和師兄只顧聽師妹我說些陳年往事,為何不講講當年你與你那青梅竹馬的心上人兒,又有些什么纏綿悱惻的故事?”

  “我們倆自幼乞討為生,只是在塵世中苦苦掙命,哪里會有纏綿的故事?偷人飯食,被人提著木棍追打的故事倒有一籮筐。”俞和笑了笑,想草草敷衍過去。可方家怡卻非要俞和講幾段他與陸曉溪之間的事情,俞和看天色尚暗,離黎明初至還得有一個多時辰,就只好把一些往事絮絮叨叨的說了。

  一邊喝著酒,一邊說著話,等俞和的酒葫蘆行將見底時,東面的天際才終于露出了一線明光。

  (天津)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