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三國時期的衣食住行

(一)衣服  東漢末年植桑養蠶早成規模,絲綢雖然是一個大行業,但是,普通人家是穿不起綾羅綢緞的。

  普通人家的衣服質料是棉和麻。不過,一般人家貼身能有件棉質衣服,外邊套上麻布衣服就相當不錯了。

  至于貧民,全家穿一條褲子一件襖,誰出門就穿上,回家就脫下來的情況,應該是很普遍的現象。

  整個社會下層一般就是冬天破衣爛衫纏身,夏天上身,只在遮丑處遮蓋一下。

  飯都沒的吃,哪里顧得穿衣?

  當然,社會上層人們的服飾還是很講究式樣材料和顏色的,這一點也是有史可查,恕不贅述。

  這里只是把衣服樣式略作介紹,便于了解劉琮穿越到漢末的生活情況。

  單衣:就是單層衣服,沒有里子。單衣樣式很多,有長袖的,短袖的,無袖的幾種。

  外服:就是外衣。那時人們的外衣,樣式一般就是過膝的長衣,有里子。

  為什么要穿長衣呢?其他原因不知道,有一個原因是不能否認的,這就是那時候還沒有真正的褲子穿,就是說褲子這種下身衣服并不普及。

  下身有令人害羞的地方,需要遮擋。沒有褲子怎樣遮擋?只好穿過膝的長衣。

  呵呵,膝蓋以下是沒有害羞之處的。

  關于褲子的問題也是有史可查的,不是獵人在這里猜想的。

  秦末漢初,沒有褲子的概念,因為有史料說,劉邦接見某位歷史名人的時候,是“箕裾”接見的。

  什么叫箕裾?就是叉開兩腿坐著。

  這就惹得被接見人出門后大罵,罵劉邦這小子傲慢,不尊重賢者。

  那時候人是跪坐著,就像日本人到現在坐在榻榻米上那樣。

  為什么要這樣坐呢?那時候是因為沒有褲子啊。不穿褲子而跪坐著,不就是把羞處掩藏起來了嗎?

  劉邦就不講禮貌,恩,接見名人竟然“箕裾”不跪坐!這不是有意把胯子里的臟器亮出來顯擺嗎?

  這就是不禮貌,那東西是隨便亮在臺面上的嗎?

  從這個典故上可以推測出來,到東漢末年盡管已經過去了四百多年,但是,這褲子的普及就很成問題。所以一般人不一定會有褲子穿。

  既然沒有褲子穿,夏天可以,到了冬天怎么辦呢?

  從出土的那年月的陶俑來看,那時候人的下肢一般使用襪子來保暖,從腳下套上襪子,拉到膝蓋以上,再用帶子系住,這樣膝蓋以下的保暖問題就解決了。

  至于膝蓋以上到肚肚眼,這一地帶的保暖問題怎樣解決的呢?

  估計就和日本相撲運動員那樣,用一塊布片胡亂纏起來,既遮丑,又保暖。

  由此得出了另一個想法,日本人的坐姿,遮丑方式都是跟中原人學的。可惜當時沒有知識產權保護,否則,滿可以收取保護費。

  話扯遠了,再回到衣服式樣上來說吧。漢末的衣服式樣基本就是這樣的,所以劉琮穿越到襄陽城北門樓上時,發現自己和荊州兵們穿的衣服是長衣,就感到疑惑,疑惑了好長時間,才弄明白了。

  恩,還有一點需要說明,漢末時期,不只是褲子沒有普及,就是紐扣也沒有發明出來,所以無論長衣服短衣服,都是一個襖襟長,一個襖襟短,穿上衣服的時候,將左衣襟往右邊一勉,然后用一條帶子系在腰上,這衣服就穿上了。

  咳,忘了,其實不用介紹,要想著了解一下漢末人們的服飾,去看看道士的打扮就行了。

  道教從漢朝延續下來,道人的服裝基本是沒有改變的。

  呵呵呵,不過一定會有一點改變,這改變不用細說,因為現在的人都穿短褲,也穿長褲。

(二),飯食  中原地區主要是黃河流域,最早的農作物恐怕就是谷子。

  因為黃河流域的天災主要是旱災,谷子最耐旱,所以小米是古代這一地區的主要糧食。

  其實谷子的種類有幾種,像黍子,穇子等。

  不過谷子產量很低,遇到天災,往往顆粒無收。

  所以黃河流域很容易發生饑荒,這種現象在史書上不是罕見的。

  除去谷子,別的農作物還有麥子,豆類,像豇豆綠豆各類豆角,也都是中原地區的主要農作物。

  果蔬類農作物品種不少,到張騫出使西域后,苜蓿石榴圓蔥等果蔬品種引進內地種植,更加豐富了內地農作類的品種。

  那時候甘薯土豆玉米花生等農作物還沒有引進來,所以一直到東漢末年,黃河流域的農作物還是以上邊所列舉的為主。

  此時盡管長江珠江流域已經有大片的水稻種植,但是,南方大部分地方還是處在莽蒼未開化之中,所以水稻總產量并不客觀。

  劉琮穿越到那個時代,人們的食物也就是這些作物制作的。

  因為連年天災人禍,戰亂頻乃,所以吃糠咽菜自古以來就是中原地區的家常便飯。

  到曹操呂布袁術袁紹他們橫行中原的時候,就因為軍糧嚴重短缺,所以有些戰役就不得不半路停止。

  據說有的軍隊還靠著采摘桑葚充饑。

  當年袁術在揚州作戰的時候,因為沒有糧食吃,就命令士兵脫光衣服下河摸河蚌煮湯充饑。

  哈哈哈,當時的艱苦可想而知。

  所以到劉琮穿越過來的時候,曹操早在十幾年前就推廣實行了墾荒屯田。據說很好的解決了軍糧問題。

  這個時期的食物主要是麥粥,小米粥,大米粥。這些粥類熬的時間長了就是干飯,添水多了就是稀粥。

  窮苦人家為了充饑,往往將粥中多加蔬菜野菜,甚至樹皮草根。

  那時候石磨還沒有普及,吃的糧食一般都是用碓臼脫皮或粉碎。

  碓臼是碓和臼兩種石器的合稱,臼是一個石頭窩子,碓是一根石頭杵。

  要把糧食脫殼和粉碎的時候,就把糧食放進石頭窩子里,然后用石頭杵往石頭窩子里的糧食上搗砸,時間一長,糧食就脫了殼,或者粉碎了。

  到現在南方民間要做一些稀罕食品的時候,還是要用碓臼制作原料。

  這些制作過程,電視上經常會播出。

  看到這樣的鏡頭回想的話,就會想到古代石器時期,可見人們生活是何其不易。

  就因為是靠著這樣的石器工具加工糧食,所以東漢末年人們的主要食品也就是麥粥,大米粥,小米粥等。一般人家是連這樣的粥類食品也吃不飽,只好用糠菜草根樹皮充饑。

  再說那時候還沒有普及利用發酵菌,所以饅頭什么的食品是不可能會有的。

  (三)住。

  很簡單,居所種類有窯洞,土坯房,磚瓦房,窩棚等。

  草原上有帳篷,軍隊作戰行軍住宿也有帳篷等。

  大部分居民住在土坯茅草房子里邊,冷熱飽暖潮濕骯臟的滋味他們自己知道,蚊子臭蟲虱子跳蚤的折騰滋味我們可以體會到。

  咳!古代的人們日子就是那樣過就是了,如豬狗馬牛又有多少差別呢?

(四)行  行路主要是步行。

  代步工具主要是牛馬。

  但是,一般人是享受不到代步的滋味的。

  偶爾騎一次毛驢體驗一下,那事情也不是所有人能體驗的。

  盡管也有牛車馬車,但是,這樣的代步工具,可是有身份的人才能用上。

  社會下層之人,只能望著干咽唾沫。

  作戰的軍官時有馬騎的,但是,這是高級軍官。至于下級軍官,沒有法子,也得靠著自己的兩條腿行軍。

  穿著草鞋走得遠了磨出了血泡,那是活該,當兵還能不吃苦嗎?死了也是那么回事,并沒有什么了不起,何況幾個血泡呢!

  戰車是有的,但是不是在東漢末年,那是在戰國時期。

  到了東漢末年,全國人口不到幾百萬,全國的戰馬也不知道有幾匹,哪里有馬車去坐?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