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三百一十二章 考校

  “宋炎?”舅母錯愕地望著竇昭,非常的意外。

  “是啊!”竇昭卻表現的興味盎然,“他父母雙亡,家里沒有旁的人了,跟著宋先生在真定過那些年,您也見過,性格最是敦厚不過,如果能招他入贅,再好不過了!”

  舅母回過神來。看見竇昭認真的樣子,又好氣又好笑,道:“你不會是臨時決定的吧?”

  如果自己說是臨時決定的,以舅母行事之謹慎,肯定會一口回絕。

  竇昭矢口否認:“當然不是。我原來就有這打算,不過宋家底子太薄,是您說要找個讀書人家出身的,就只有宋炎最適合了。”她說著,逼舅母拿主意,“您就說可行不可行吧?若是瞧得中,趁著宋先生和宋炎還沒有返鄉,我讓硯堂出面幫著做這個大媒。若是您不滿意,我們再想辦法。”說著,她小聲嘀咕道,“這入贅,不是家里的三姑六舅越少越好嗎?而且宋炎是我們看著長大的,知根知底,哪有比這適合的人選?”

  既然要招婿,家里肯定是子嗣單薄,雖說入贅之前都會定下財產繼承、贍養之類的契書,可隨著父親年老體衰,入贅的女婿精明能干,漸漸勢大,最后謀了女方的錢財然后另行娶妻生子的事例屢見不鮮,這也為是什么女主對招上門女婿很慎重,非常看重男主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這點上說,宋炎的品行還真的讓人沒話說。

  只是由女方提出來,顯然有些趕鴨子上架的嫌棄。

  舅母有些猶豫。

  竇昭自己則是越想越覺得宋炎合適——不僅相貌清秀,而且性格溫和,手腳勤快,為人忠厚。舅舅、舅母以后老了,有宋炎照顧,日子肯定會過得不錯。

  她見狀忙道:“成不成,我們總得試試吧?表姐都二十歲了,您還能把留幾年啊?”

  舅母想了想,還是走了手穩招,道:“你探探口風,如果宋家有這意思,我們到時候再去提親也不遲。”

  竇昭“嗯”了一聲。高高興興地去了前面的花廳。

  宋墨正和宋炎說話:“……沒想到我們還是本家?不知道你是哪里的人?今年幾歲?你父親是做什么的?家里還有些什么人?可讀過書沒有?”

  宋先生只當宋墨是遇到了同姓的人好奇,并沒有懷疑,那宋炎就更不會懷疑了。他恭敬地一一作答:“我是衢州人,今年剛剛及冠,父親原是個秀才。靠坐館為生,我三歲里病逝了,七歲時,母親也病逝了,家里沒什么人了。跟著伯父跟了幾年書,認得幾個字。”

  他謙遜有禮,宋墨不由暗暗點頭。又問:“既然已經及冠,可取了別字沒有?”

  “取了!”宋炎道,“伯父贈我別字‘千里’。”

  宋墨聽著,笑容更是親切了。道:“那你平時都讀了些什么書?有沒有下過場?”

  “平時不過跟著伯父讀些四書五經的,伯父說我水平有限,讓我再多讀幾年書再下場不遲。”

  宋墨即知道江南文風鼎盛,尋常一個秀才都比北方要難考得多。而且宋炎父母雙亡,宋與民又在真定坐館。真定到江南行程萬里,花費不少,怕也是沒回鄉科考的原因之一。

  “既然準備下場,想來制藝上彼有些心得啰?”他笑道。

  宋炎照例謙虛一番:“不過剛剛學著寫,只能算是沒有走樣罷了。”

  宋墨笑道:“上次在岳父屋里看見一題,‘知所以修身,合下節’,這‘知所以修身’我倒知道,是‘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只是不知道這‘合下節’是什么?”

  原來笑吟吟地望著他們的宋與民和竇政昌、竇德昌不由斂了笑容。

  這是一道“截搭題”,需要藝制人熟讀四書五經,是藝制中最難作的題目。

  宋墨說自己不知道下一句是什么,宋與民和竇政昌、竇德昌自然不相信。可宋炎和宋墨無冤無愁的,他這樣為難宋炎,是什么意思呢?

  宋與民不由坐直了身子。

  竇政昌和竇德昌兄弟則詫異地交換了一個目光。

  宋炎已笑道,“是中庸中的‘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他也聽出點音來了,這位竇家的四姑爺——英國公府的世子爺這是要出題考他呢!

  可為什么啊!

  相比宋墨,他出身卑微,又功名,和這位貴胄怎么也扯不上關系,他怎么會盯著自己不放呢?

  宋炎滿心困惑。

  就見宋墨目不轉睛地望著他,笑道:“《中庸》修身之理,于政之施者無不該。”

  宋炎一時間沒明白宋墨是什么意思,好一會,他才認識到宋墨這是在《知所以修身,合下節》為題,做起了藝制文章。

  可他看著自己干什么啊?

  宋炎在心里小聲嘀咕著。

  宋墨卻望著他但笑不語。

  宋炎這才恍然大悟。

  宋墨,這是要他接著往下做文章!

  他不由得目瞪口呆。

  宋墨慢慢地端起了茶盅,輕輕地呷了一口,還贊道:“銀毫披露,果真是好茶!”

  竇家今天招待他們的是江西雙井綠茶。

  宋炎不由額頭冒汗,求助似地朝宋與民望去。

  竇氏兄弟和宋與民醒悟過來,竇德昌正準備救場,誰知道宋墨已笑著問宋與民:“宋先生這是在哪里落腳?”

  宋與民摸不清楚宋墨的意圖,含含糊糊道:“在一個朋友家?”

  宋墨卻追問:“在城東,還是城西?哪個坊?”

  宋與民幾不可見地皺了皺眉頭。

  這樣英國公府的世子爺,他在京都的這些日子沒少聽人提起,出身顯赫不說,手段謀略也不可小視。他不過是個小小的讀書人,自然是能避則避,能忍則忍。

  “在城西崇安坊的四條胡同。”宋與民道,“借居在朋友家!”

  宋墨笑著點了點頭,目光重新落在了宋炎的身上,好像在催他快點承題。

  好還宋炎的功底不不錯,原本準備隨伯父回鄉就下場的,這兩年一直專注藝制,深深地吸了口氣。平靜下來,思忖了大約半柱香功夫,道:“舉為政之經,自自而推者有其序。甚矣身之不可不修也。《中庸》于此,舉政以該于身。而自身以推于政也。”語氣雖然有些猶豫,文章卻流暢自然,前后連貫。

  這截題文最要緊的就是把前后的文句能連到一塊了。何況是宋墨破題,宋炎承題。

  屋里的人都眼睛一亮。

  宋炎不由暗暗松了一口氣,心里多了幾分底氣,繼續道:“獨無意乎?子思述孔子答哀公問政之言及此,謂夫為政固在于修身。吾身之理。即在人之理也,誠知所以修身,則德立道行……一人之理,即萬人之理也……然天下國家不可以不治。其政之經常者有九焉……”

  花廳外突然有人擊掌:“好一個‘一人之理,即萬人之理也’!”

  眾人循聲望去,就看見穿著朝服的竇世英笑瞇瞇地走了進來。

  “萬里,沒想到你的學問如此的扎實!”

  大家起身和竇世英見禮。又重新分賓主坐下。

  竇世英笑道:“你們怎么做起制藝來了?”

  宋與民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宋墨的身上。

  宋墨卻毫無異然,笑道:“閑著無事。就聊了幾句。”

  竇世英做為讀書人,自然希望宋墨也有一身好學問,聞言立刻來了興趣,追問是怎么一回事。

  竇政昌忙將事情的經過說了一遍,惹得竇世英心癢癢的,和宋與民討論起制藝文章來。

  宋墨卻尋了個借口,找到了竇昭:“舅母怎么說?”

  “成了!”竇昭露出個勝利的表情,“只要宋家也有這個意思,就可以把親事定下來了。”

  “宋家那邊只怕還有些麻煩。”宋墨把自己考校宋炎的事告訴了竇昭,“他既然有這樣好的學問,肯定是要科舉入仕的,只怕不會答應入贅。”

  竇昭張大了嘴,訕訕道:“難怪舅舅和舅母忙了這些年都沒有給表妹找個合適的夫婿。”

  “不過,也不是沒有可能的。”宋墨做了決定,可比竇昭堅韌得多,他沉吟道,“我已打聽出宋與民的住處了,等會我就親自拜訪宋與民,勢必讓他答應這門親事不可——宋千里既然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又受過宋與民的恩惠,若是宋與民答應了,他還能不答應不成?”

  “那你準備怎么讓宋先生答應?”在竇昭的印象里,宋先生這人雖然溫和,卻不是那沒有主見的老好人。

  “是人就有弱點。”宋墨道,“時間有些來不及,我先和他接觸接觸再說。”

  也只能如此了。

  竇昭有點喪氣。

  連著兩次做媒都不順利,她果然沒有當媒人的潛質,給璋如表姐找了個如意郎君之后,她再也不會管這種事了。

  兩人一個回了后院,一個回了花廳。

  用過午膳,宋與民和宋炎告辭。

  過了一柱香的功夫,宋墨和竇昭也離開了靜安寺胡同。

  竇德昌纏著竇世英:“七叔父,‘知所以修身,合下節’,是您給四妹夫出的題吧?”

  “我沒有啊!”竇世英奇道,“難道不是宋先生出的題?”

  他怎么敢給宋墨出這么難的題,要是宋墨答不出來,豈不是破壞他們翁婿的感情?

  竇政昌和竇德昌不由面面相覷。

  竇世英急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們快給我說說!”

  補7月10日的更新!

  遲來的補更,還好在預期的時間之內……⊙﹏⊙b汗……

  ps:今天晚上更新推遲到晚上12點左右,時間有點晚,大家明天早上起來看也是一樣的。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