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對手的評價永遠都是最準確的,羅蘭對李林的評價也是如此。李林的力量固然可怕,但那只是單純的毀滅性存在而已,而且除非得到頂頭上司的許可,他也不能隨意使用那種力量。最多也就只能成為如同天災一樣懸在所有人頭頂的威脅而已。相比較之下,李林那種針對局勢發展的掌控以及對關鍵節點的掌控把握能力雖不那么直接,這種無處不在卻又不著痕跡的無形力量,卻是任何一個與帝國為敵或博弈者都必須面對的。
李林很清楚,軍備競賽的原因、走向以及可能產生的結果,一切問題說到底,都是錢的問題。
任何形式的軍備競賽都只是手段,和戰爭一樣,不是目的,只是為了達成目的的手段。準備戰爭也好,利用巨額軍費拖垮對方的經濟也好,打造一支“存在艦隊”來動搖對方的海洋霸權也好,最終都是為了達成政治和經濟目的。除了戰爭狂,沒有人會為了戰爭而戰爭。
把這種邏輯放到諸國和帝國之間的微妙關系上,不難發現,諸國之所以到處搞小動作,私下資助共和國與恐怖組織,其目的都是為了保障自身的安全。唯有牽制帝國的精力,遏制帝國壯大的步伐,諸國才能獲得喘息之機,維持住與帝國的實力對比,確保猶如風口蛛絲一般的“一線生機”。
在帝國強大的武力威懾下,諸國無法利用貿易壁壘來阻擋帝國物美價廉、功能先進的商品如潮水般涌入,也無法阻擋民眾購買帝國商品和使用帝國馬克。在這樣的攻勢面前,諸國無論是官辦企業還是民間作坊,都只有被按在地上磨蹭的份。
當然,諸國也不是沒有努力過,又是頒布政策鼓勵創新發明,又是大幅提高教育和產業布局的預算,再不然就是和共和國展開技術合作。然而效果并不理想。
應該說不理想才是正常現象,不管是從落后的農業國家變成先進的工業國家,還是產業落后的國家想要實現彎道超車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他們不是鋼鐵慈父領導下的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正好趕上西方經濟危機,不惜榨干農民手里最后一粒糧食換來一個全面但依舊有缺陷的工業體系。也不是遇上玉米頭同志的天朝,先是從蘇聯得到全套工業體系支援建設,后來再從西方引進技術。面對帝國的技術優勢和縝密的技術封鎖,諸國唯一能做的,就是從帝國那里花費高價購買工作母機,或是干脆讓帝國的企業在自己的國土上投資設廠。
這是諸國所能想到的所有辦法中唯一能最大限度保障自身利益的措施,或許花費高昂代價買來的初級工作母機所生產出來的各類商品依舊無法和帝國生產的同類產品比肩,但好歹是挽回一些損失,也不會因此刺激到帝國。可即便如此,諸國依然無法逃脫帝國早已規劃好的設計圖。
其一,既然諸國從帝國購買工作母機,帝國很容易就能掌握諸國的技術水平和工業產能,各國在這方面對帝國毫無秘密可言;
其二,由于購買了帝國產的工作母機,諸國很難繼續在工作母機等產業上繼續投資。只因為這些產業發展周期漫長,好不容易取得成果卻面臨一問世就落后的情況。即便有國家補貼政策在,企業也很難有興趣購買這樣的“次品”。畢竟企業生存要靠銷售商品,本來生產出來的產品就比帝國的要落后一個等級,如今連其他國家和本國其它企業生產的同類產品都不如,誰還來買你的東西如此一來便陷入惡性循環,導致諸國的工作母機發展難以為繼;
其三,由于壟斷了工作母機的供應,帝國實際上多了一個干預諸國實力對比和平衡的手段。試想,除了共和國,所有國家都只能從帝國購買工作母機,如果有哪一國把帝國惹毛了,斷絕供應,那么該國的工作母機將得不到替換,等所有工作母機損耗殆盡后。該國市場不但要面對帝國商品,還有別國同類產品的競爭。屆時該國將不得不面對資金大量外流,本國工廠大量倒閉,失業率急遽攀升的恐怖局面;
有這三個原因在,諸國即便有心也無力與帝國進行貿易戰,他們只能看著自己的經濟一點一點落入帝國的掌控。正是出于對這一前景的擔憂,諸國才不惜冒著風險支援共和國和恐怖組織,為的就是避免形式加速惡化。
理解了這一層,就不難理解諸國為何寧愿和帝國翻臉也決不進行軍備競賽,因為那等于諸國親手放棄“一線生機”,與其被軍備競賽拖垮,或是屈服于帝國,還不如拼死一搏。
摸清了諸國的心態,之后就是對癥下藥。
諸國恐懼的是看不見任何希望的戰斗,渴望維系現狀,最好能改善。既然如此,那就來談談限制軍備吧,大家一起討論一個都可接受的軍備底線,回避大家都不愿意見到的局面吧。
按照李林的劇本,帝國會主動提出召開軍備控制會議,并主動提出愿意縮減軍費開支,以此將諸國吸引過來與會。然后在會議上,帝國將明確提出停止建造主力艦;拆毀一部分舊軍艦;以主力艦總噸位為標準計算海軍實力,確定各國的比例;各國艦齡超過二十年的舊艦在報備條約監督委員會后,在委員會的監督下可拆毀退役,建造同等級別同等數量的新艦用于替換;
這四項條約看起來很符合諸國的需求,限制了帝國的軍力擴張,避免了無序軍備競賽,同時也給諸國留出了追趕帝國軍力的空間和時間。顯然帝國對于瘋狂造艦的財力負擔也心有余悸,所以才會提出如此有誠意的條件。這么好的條件上哪找去,不簽簡直是笨蛋。
事情真的會是這樣么?
當然不會,最起碼不全是。
爆發式的造艦計劃和軍備競賽帶來的財政壓力對帝國確實是巨大的負擔,但召開軍備控制會議,簽訂縮減軍備條約的目的并不只是出于財政方面的考量。這只不過是在一石多鳥的基礎上通過一條迂回的路徑抵達“確立軍備優勢”這個終點而已。
“目前還不是和諸國兵戎相見的時候,既然諸國想要守住希望,不妨給他們多一點希望。不過相應的,他們要為此支付代價——短時間內不會顯現出來,但必然會支付。”
棋盤上的黑色士兵開始向白方的領地挺進,其距離白色國王還有相當距離,但確實的挺進著。
“表面上看起來帝國是自縛手腳,實際上卻是諸國落入了給他們準備的窠臼。以他們的工業產能和技術水平,即使勉強完成了分配到的造艦噸位也已經接近財政極限,然而造出來的戰艦性能卻遠遠落后帝國。與此同時帝國卻可以得到足夠的配額去建造足以用來守護海上交通線和封鎖共和國的驅逐艦、巡洋艦,既鞏固了海上交通線的暢通,又可以通過利用技術手段來鉆條約孔子的方式維持一定程度的優勢。至于共和國,其固然不受條約束縛,可他們本來就沒有打造一支遠洋海軍的實力。而且其會被進一步隔絕于國際體系之外。”
帝國主動提出限縮軍備,作為回報,諸國也必須減少與共和國之間的各種往來。在會議上,帝國會明確提出這一點。當然,可以預料諸國一定不會輕易點頭,但因為“萊茵蘭”號事件,他們也沒辦法理直氣壯的搖頭拒絕。這時候就需要某個決定性的事件來從背后推一把了。
“‘針對花季少年少女的冷血屠殺’——這個素材應該很容易被接受吧?‘只敢對孩子們下手的懦弱恐怖份子’、‘高呼正義口號卻行卑劣無恥之事的殺人犯’、‘不僅縱容民兵濫殺商船船員,還資助恐怖組織的共和國’,當這些素材被大肆報道,引起輿論浪潮的時候。到那時候無論諸國是否同意斷絕與共和國的往來,共和國都已經被置于輿論的風口浪尖之上,不管帝國如何處置共和國,大義都在我們手上。”
指尖輕輕按住白色國王,輕輕一推,棋子轟然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