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三十章 紛紛向秦

  秦國向天下招納賢才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傳遍天下,掀起一場軒然大波。

  韓國都城,新鄭,韓國王宮。

  韓桓惠王正與一眾妃子嬉戲,興趣正濃之際,卻見丞相韓開地快步而來,一臉的憂心忡忡,不由得有些掃興,揮手讓一眾妃子下去。

  “丞相,何事憂慮?”韓桓惠王沖韓開地問道。

  “稟君上,大事不好,大事不好了。”韓開地大聲嚷起來。

  “有何不好?難道是西周公沒有發兵討秦?”韓桓惠王眼下最擔心的就是西周公沒有討秦,那樣的話,他的“肥周退秦”奇計就付諸流水了,他的心血就白費了。

  “君上,不是這事,是另外一件事。”韓開地抹抹額頭上的冷汗,道:“秦國大辦學館,并邀樂毅操持。如今,秦國要向天下廣招賢才,并且以樂毅、荀子、公孫龍子和秦異人的名義,聯名發出邀請。”

  “就這事?”韓桓惠王卻是不當一回事,云淡風輕。

  “丞相,你這丞相是不是越當越回去了?啊!這才屁大的一點兒事,你卻如此惶急,你要是再如此的話,你這丞相就莫做了。”緊接著,韓桓惠王就是數落起韓開地。

  “君上,這還是小事啊?”韓開地仿佛在聽天方夜譚,嘴巴張得老大,半天合不攏,道:“君上,你可知這對大韓的影響有多大?秦國胃口不小,是要把天下賢才悉數網羅啊。一旦秦國成功的話,秦國就會更加強大呀。”

  韓開地雖不如他的孫子張良那么了得,這事還是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秦國就是把要把天下英才悉數網羅了,真到那時。秦國就會更加強大,秦軍一旦東進,誰能攖其鋒?

  “那照你說,大韓就要阻止了?”韓桓惠王不住搖頭,道:“以嬴稷那老兒的強橫,他一定會發國書,說誰敢阻止秦國招納賢才,就要打誰,是吧?”

  終于聰明一回了。竟然給他說準了,秦昭王還真是這樣干的。

  “君上英明。”韓開地不得不頌揚一句。

  “哈哈!”韓桓惠王仰首向天,爆發出一陣驚天的笑聲,道:“嬴稷啊嬴稷,你不是要廣納賢才嗎?寡人就助你一臂之力。來啊。傳令,凡欲入秦者,大韓資助其舟車之資。”

  你這是湊的哪門子的熱鬧?還嫌秦國的人才不夠多?

  韓開地真想吐韓桓惠王一臉,他一句阻止的話還沒有說出口,就聽韓桓惠王,道:“我們還可以再選一批聰慧之人,讓他們去秦國就學嘛。韓人畢竟是韓人嘛。他們一定會心向大韓的,寡人要讓嬴稷這老兒的盤算成空。丞相,你說寡人這一奇計可妙?”

  先前,韓開地還只有吐韓桓惠王一臉的沖動。眼下有抽他一頓的沖動了。秦國敢招納這么多賢才,自然是有辦法讓他們為秦國效力。再說了,韓國朝庭烏煙瘴氣,真正有領的人誰愿在韓國為官?

  可是。一聽韓桓惠王說出“奇計”二字,韓開地所有的不滿立時煙消云散。他要是此時說這一“奇計”不行的話,保證他的下場會很慘。

  “君上英明,如此奇計,天下少有。”韓開地不得不忍著不爽,大拍韓桓惠王的馬屁。

  魏國都城,大梁,魏國王宮。

  “什么?秦國要廣納賢才?”魏安釐王一臉的震驚,失聲尖叫。

  “是呀,君上,這可如何是好?”丞相須賈也是一臉的驚惶,幾乎都快哭了:“即使大魏心有不甘也不行呀,秦王發了國書,誰要是敢阻止,就發兵打誰呢。大魏地處三晉之地,是秦國東進的要地,秦國正愁沒籍口滅我大魏呢。”

  魏安釐王昏庸,須賈草包,這兩君臣是絕配。不過,他們還是能看明白秦國此舉的重大圖謀。秦軍還未東進,就把各國的人才悉數網羅了,這是一招釜底抽薪的毒計。沒有了人才,先讓你國將不國。

  他們有心要阻止,又懼秦兵威,不敢付諸行動。

  “君上,這可如何是好?”須賈愣了愣,忙問道。

  “還能怎樣?當然是全力配合秦國了,莫要讓秦國抓住出兵的把柄。”魏安釐王萬分不甘心,卻是不得不配合秦國選人,他可惹不起秦國。

  略一停頓,魏安釐王又自我安慰,道:“這有什么了不起的?大魏的人才不都去了秦國嗎?先是商鞅、后是張儀,還有范睢。”

  戰國時代,秦國是最缺人才的國家,卻又是最強的,因為秦國能從山東招來盤盤大才。也正是因為秦國缺人才,這才不得向山東之地招納賢才。

  其中最有名的幾個大才,諸如商鞅、張儀、范睢,還有尉繚,都是來自魏國,或者與魏國干系極深。

  而在當時,人才最多的國家就是魏國了。然而,魏國沒有用好人才不說,還害過不少人才。因此,當時有一句譏諷魏國的話“魏才人用”,意思是說魏國雖然人才不少,卻總是為他人做嫁衣,魏國的人才最終會遠走他邦。

  商鞅是衛人,想在魏國出仕,當時魏國的丞相公叔痤向魏惠王舉薦了商鞅,魏惠王不用,公叔痤又要魏惠王殺了商鞅,以免成為大患,魏惠王都沒有采用。這就是非常有名的“薦賢殺賢”典故的由來。

  張儀是魏國大梁人,有心在父母之邦魏國出仕,卻因為孟子之故,不被魏惠王看重,不得不遠走他邦,經過一番曲折,最終去了張儀當初最不想去的秦國。

  范睢也是魏國大梁人,卻是被須賈誣陷,差點遭了魏齊毒手,不得不入秦。

  當然,還有著名的軍事家孫臏,有心在魏國出仕,卻在魏國遇害。差點死于非命,不得不靠裝瘋賣傻逃過一劫。

  在這之外,還有著名的軍事家吳起,被魏國誣陷,說吳起“殺妻求將”等等誣蔑之能事,最終逼走了吳起。

  魏安釐王一向昏庸,這次卻是無比的精明,說了一句非常中肯的話。

  齊國都城,臨淄。齊國王宮。

  君王后,齊王建和丞相后勝聚在一起,正在商議秦國廣招賢才之事。

  “母后,你說這事能準允嗎?”齊王建有些拿捏不準,道:“若是準允秦國在大齊招納賢才的話。齊國還有何人才可用?若是不準的話,又是開罪秦國呀。”

  “丞相,你說呢?”君王后沒有回答,而是盯著后勝問道。

  “太后,以臣之見,這事不得不準呀。”后勝當然不愿意開罪秦國,他這丞相還是因為秦異人出了不少力呢。他要好好報答秦異人。

  “為何?”君王后問道。

  “太后是知道的,哪年哪月沒有人才入秦?”后勝昂昂而答,道:“秦國的官員十之三四來自山東之地,吏員十之七六來自山東之地。由此可見山東之人對入秦之事的熱衷了,即使大齊不準,能行嗎?遠了不說,就說那個蒙驁。不就去了秦國,成了秦國的大將嗎?”

  秦國重視人才。能用好人才,這對山東士子有著莫大的吸引力。凡在山東之地不得志的人,就會西向入秦,求一出仕的機會。

  后勝雖是有私心,這話卻也有理,沒有人能禁斷士子入秦之路,齊國不行。

  “嗯。”君王后何嘗沒有想過禁止秦國在齊國招納賢才之事,只是她知道,就算齊國要禁止也不行,反倒會惹來罵名。

  “再說了,若是禁止秦國在大齊招納賢才的話,這就是交惡秦國。要是在往昔,大齊自是不懼,可如今的大齊國力早不如以前了。楚國可是對大齊虎視眈眈,若是交惡秦國,只需要秦國一個授意,楚國就會出兵攻齊。”后勝想了想,道:“與其交惡秦國,還不如趁此良機結好秦國。”

  楚國和齊國是世仇,兩國之間發生過多次戰爭,原因就在于齊楚都是大國,都曾經是山東之地的首領之國,自然是誰也不讓誰。

  若是齊國惡了秦國,只需要秦國一個授意,楚國肯定會非常樂意攻打齊國。以齊國眼下的國力,難以與楚國為敵。

  “也只能如此了。”君王后嘆息一聲,道:“這是飲鴆止渴,卻是不得不飲啊。”

  以君王后之明,當然明白秦國此舉的重大圖謀,可是,齊國如今早非以前的齊國了,國力日下,一年不如一年。更別說,田單辭世,齊國無頂梁柱,更是惹不起秦國了。

  若是田單還在,君后很可能會禁止秦國在齊國廣招賢才。

  燕國都城,薊城,燕國王宮。

  燕王僖一聽這事,欣然應允,道:“秦國要人才,大燕就給人才嘛,要幾多給幾多。要不是秦國派人去威嚇東胡,大燕豈能有今日之安寧?大燕要飲水思源,要投桃報李嘛。”

  真正的原因他沒有說,一眾大臣都知道,燕國惹不起秦國。

  楚國都城,郢,楚國王宮。

  楚考烈王召集群臣商議秦國在楚國廣納賢才一事,他還沒有說出自己的主張,群臣就是眾口一詞,全力配合秦國。

  就是令尹春申君也不例外。

  楚國朝堂就是爭吵的地方,每次朝議幾大世家都會爭得不可開交,如同菜市口似的。這些世家盤根錯節,利益糾纏,你反對的我就贊成,你贊成的我就反對,不管有理無理。

  象今天這般眾口一詞的事兒還真不多,原因何在?

  因為這些世家大族深知一點:要想保住他們的利益,就必須得把這些布衣士子趕走,要不然的話,一個不小心,蹦出一個幾個來鬧上一通,雖然不一定能動搖得了他們這些世家大族的地位,卻也很是煩心。

  與其如此,還不如趁此機會,把他們送走,讓他們有多遠滾多遠,免得危害到世家大族的利益。

  因為這些布衣士子總是打著變法的旗號,要求廢除世家大族,這絕對是世家大族不能接受的。

  就這樣,楚國亦要全力配合秦國廣納賢才。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楚國也惹不起秦國,這是不得不為。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