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六十九章 購買土地 莊園準備要起飛了

  可惜這不切實際,不僅礙地方,而且難以通電,也容易被人發現,左思右想,還是覺得當搬運工最適合自己。

  足足花了一個時辰,才將古玩店里的貨物全部搬回古代,主室前方的園林都被糟蹋一番。

  若是被修繕的老工匠看見,絕對會破口大罵,毀人心血。

  此時嚴繼也過來幫忙,將貨箱搬好,疊得整齊,兩位小妞則在一旁,不斷地點著,嘴巴還念叨,“十支,二十支,三十支……”

  等一切都點算好。

  林茜便派人通知海商或是在這駐足的牙行過來取貨,交接錢財。

  待到午時,官府官吏也專門過來,開始丈量田地,區分良田和荒田,并進行點算。

  在大乾朝,官府才是最大的地主。

  所謂普天之下,莫非黃土,這荒山無人之地,想要得到官府承認,就拿錢贖買。

奕景在官吏丈量之前,賞了一些銀兩,雙方便心照不宣,多量了些土地,上面也不知道  隨后這些東西都交給了林茜,并讓她帶上幾枚家丁。

  就跟著官吏丈量土地,劃分區域,周圍并沒有多少村莊,多為灘涂荒地,龍江時常泛濫,邊江一帶農田稀少,農民也不敢深入山地荒林,怕感染濕瘴之氣。

  龍溪縣的農田,基本集中城外方圓十里,且多為地主的田畝,也有富農,還有一小部分則是貧農。

  而奕景的北唐府邸,可是在十里邊上,前方不遠是各種村莊,但身后則為荒地,河道灘涂。

  一個下午,官吏討厭泥漿之地,連腳也懶得踩進去。

  收了奕景的錢財,便打算草草了事,正眼也沒多瞧,多劃了幾十畝地,反正是荒地沒人要,收完錢鈔或是銀子,匆匆離開。

  眾人估算一下,一千二十五畝的荒地,外加兩百五十畝開墾過的地。

  算上之前購買的,奕景手上可是有整整1450畝田,這可跟一所大學的面積相同。

  現在他可謂是真正的大地主,已然成為龍溪縣一霸。

  但此時的奕景并不在府邸,只是帶上幾個隨從,坐上馬車,來到龍溪城外一條木坊石坊小街,此地可有好幾戶木匠石匠,專營木雕石柱為生,不過,龍溪縣可不是江南地區,經濟并不發達,所以他們生活貧困。

  奕景前來這里。

  不僅是為了想要了解古人的木雕與石雕工藝。

  而且想要尋找合適的石匠,打算建造窯爐,煅燒水泥,若是可以,也尋找一些木匠,建造釀酒器械。

  他可不想一直在古代與現代間,來回搬運沉重的貨物。

  跟在他身邊的老工匠,正是修繕府邸的葉徽——葉工匠。

  前些天,要不是林茜告訴他,他到現在也不知道老工匠的名字,真是說來慚愧,人家已經在府上干了大半個月。

  如今府邸基本快要修繕完成,只剩下幾間廂房。

  趁著空閑,奕景便把他拉了出來,不僅是為了木材之事,也是瞧瞧古代的木雕工藝,若是可以,便帶些回去,看看能賣多少錢。

  這條狹小的街,特別凌亂,每戶人家的房屋都是殘破不堪,行走的路人也都瘦骨嶙峋,營養不良,衣物破爛,與佃農一般無二。

  看著這殘破不堪的街道,奕景滿是驚訝,便問身旁的老工匠。

  “為何這里生活如此貧困?”

  “此話說來長,老朽這等市井小人,商賈花錢買地成為地主,養自己專用工匠根本不需要我們。其他未入地主商人家的工匠,沒錢沒地位,若有生意,能混一口飯吃,反之則全家挨餓,”

  “龍溪縣只是一隅之城,遠離江浙一帶,養不起眾多工匠,近年來糧食水漲船高,餓死人不計其數,許多工匠為逃匠籍而去當兵匪,歸來者甚少,也有人偷偷換身份,成為佃農,而留下來的只能是這副樣子。”

  奕景頷首,他也了解大概。

  如今的大乾朝,可謂是弊端眾多。

  隨著乾朝的人口膨脹,現有的土地無法供應更多的人。

  蘇杭熟,天下足,可謂乾朝糧倉,但現在土地兼并嚴重。

  佃農食不飽,穿不暖,要是遇到天災人禍,隨時變成流民或是妻離子散,而后空出大量田地,導致糧食減少,價格升高。

  工匠便是其中,受到傷害最大的階層。

  他們無法擁有自己的土地,沒有糧食來源,只能依靠接活賺錢,購買糧食。

  不過,大戶人家或是商賈可是有著自己私養的工匠,根本不需要外人,所以那些在外的工匠,只能在溫飽線上掙扎。

  其實可以開發嶺南地區,只是這里屬于瘴氣之地,開發成本巨大,伴隨大量熱帶疾病,糧食產量也不足江浙一帶。

  中華的歷史也恰恰證明這一點。

  嶺南地區的發展,幾乎用了幾百年,直到明清時期才發展起來,多少人因疾病長眠于此無人知。

  奕景又瞧了幾眼,有些于心不忍。

  對著葉工匠道:“這里大概有多少戶工匠?”

  葉工匠摸著斑白的胡子,思索一會,“木匠十戶,石匠五戶,鐵匠也有三戶。”

  “老伯,要不這樣吧,未來府上可是有大事情要忙,你詢問這十幾家,能否成為府上專用工匠,一個月一貫,如果有活干,則另外算抽成,你覺得可以嗎?”

  葉工匠先是點頭,覺得有些不妥,又搖頭。

  “公子,這工錢太多,若是無事可干,每月六百文足以,錢給太多,則會將他們驕成懶蟲,萬萬使不得。”

  如果解決溫飽,被大戶人家養著也無所謂,可要是給得太多,也不知道大戶人家會不會被拖垮,從而排斥匠人。

  奕景摸著下巴,思索片刻。

  或許古人已經習慣貧苦的生活,若是一天突然有了閑錢,每個人下意識選擇不相信。

  就像老一輩子的軍人,總會在家里冰箱藏著許多食物,以備不時之需。

  因為他們一直處于戰亂之中,要是告訴他們現在是和平時期,雖然表面點頭應是,但身體卻很誠實,自然而然地收集糧食,宛如本能反應。

  “那就按老伯的意思吧,但盡量讓他們解決溫飽,至少別餓著孩子。”

  葉工匠額首,“公子的意思,老頭我會傳達給他們。”

  奕景隨后便走進一間木坊,瞧瞧里面的木雕,做工并不比現代差。

  接著走走停停,便把幾根梨花木,派人運回府上,自己也乘坐馬車回去。

  回到現代。

  帶著一根三十斤重的梨花木,賣給了華叔,又是三十萬元的收入。

  華叔也是爽快,直接用便攜的銀行轉賬機,將錢打了過來。

  如今的他可謂春光滿面,在這名木市場上,可有一席之地,木材的貨源可氣死行家,都是上了百年的老樹。

  如今的買客絡繹不絕,只為求購上好的梨花木雕塑,或是沉香中的熟香。

  但奕景給的不多,所以他手上的存貨也不多,能賣一點是一點。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