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住/manghuangji精彩。
這個時候,這些世族將軍,終于背叛了一次家族。
落在后面的文官世族族長長老,哪怕丟棄了心理,拋棄家眷,可哪里是戰馬對手。
曹家夏侯家的人對這些世族恨之入骨,曹彰夏侯淵一路走來,凡是掉隊的世族人,全部殺絕,一個不留。
追擊的部隊從鄴城到內黃,從內黃到濟北,一路留下世族的尸體,成千上萬,就連那些路上悄悄逃入附近山林和城池的人,也被百姓揪出來押解給歸附川軍的官府。
但是這些人也沒白死,曹丕帶著軍隊一路逃跑,終于沒被曹彰追上,卻沒如川軍預料那樣進入青州,而是直入東部大海岸邊。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碣石山又稱為鹽山,歷史上曹操率軍征服烏桓,剿滅袁氏后班師經過這里,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
而現在,這里也同樣聚集了很多的人。
“二哥,公子會來嗎?而且,我們為什么要等公子?先出海不是更好嗎?”
說話的人正是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自司馬懿給司馬孚吩咐準備退路后,司馬孚就來到了黃河口,司馬懿本身控制著大量物資調運,司馬孚借助這個優勢,再加上青州還在魏軍手上,在黃河口調集大船。
而現在,幾艘足可裝載數千人的大船屹立在海上,只等著出發。
司馬懿看著海面的景象,當真壯闊無比,這個時代因為曹操并未征服烏桓,剿滅袁氏,所以沒作詩,若非如此。司馬懿肯定能感受到曹操那個時候的心情。
“大海很美啊,只是從此斷絕中原,流落蠻荒,舍不得啊。”
司馬懿嘆息一聲,現在的司馬懿才三十歲,原本是風華正茂,大展宏圖的時候,這時卻不得不離開璀璨的中原,心中難免有一種悲意。
“二哥。你還沒回答我的話呢?要是公子將川軍追兵引來,如何是好?”
“大難臨頭,同林鳥飛,這次從鄴城逃出來那么多人,一定有很多擋箭牌的。公子應該不會被追上。
而且無論怎樣,我們都要等公子到來,我們這些人出海,能做什么?我們需要軍隊,否則到了百濟,我們根本無法立足,我們只能是被那些蠻荒人搶劫和奴役的對象。”
面對川軍的強大兵鋒。饒是司馬懿,也知道魏軍走到了盡頭,自己無能為力,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保住自己一命。
如今天下歸一,別的地方都去不了。
但是司馬懿受徐家遠征倭奴的影響,為什么自己不能效仿,遠走海外。總比死了的好。
高句麗也被川軍攻擊了,司馬懿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去朝鮮半島更南端,也是從河北出發,唯一能去的地方。
現在的朝鮮同樣處于三國時代,高句麗,新羅,百濟,實際上還有第四個小國,伽倻,只是就像大漢的三國一樣,雖然有其他軍閥,如遼東公孫,但并不計算在內,伽倻也同樣不計算在內。
而新羅和百濟就像蜀吳一樣,高句麗比他們強大得多,但是即使如此,百濟也有值得稱道的地方,那就是海運。
百濟是處于朝鮮半島西南邊的一個國家,論兵力,百濟別說和高句麗比,就是新羅也比不了,國家窮困。
為了保住國家,百濟不得不對外合作,北方的道路被高句麗封鎖,百濟來不了大漢,于是就和南邊的倭奴國合作。
史書和朝鮮留存王碑記載,百濟是朝鮮最先開展海運的國家,與日本有非常廣泛的往來,也就是因為海運,百濟在最開始的窮困之后,慢慢變成比新羅強大,可以抗衡高句麗的國家。
直到后來新羅也開始海運,才在中國唐代,慢慢趕超百濟,并與大唐聯合,滅亡了百濟。
而現在三國時代的百濟,國力正處于一個上升階段,海運已經發展了幾十年,正在成熟,雖然百濟還沒怎么與中原交流,直到中國晉朝,百濟才派使者到中原王朝朝拜。
但是司馬懿對朝鮮半島幾個國家,還是知道的,雖然不熟悉,但也知道那里有人,有政權,可以生活。
對于司馬懿來說,這樣的地方,正好用來逃難。
但是光是自己去,或者帶著家族財產去,那是不行的,那只能淪為百濟人的搶劫對象,所以司馬懿做了一個很完整的計劃。
提前讓三弟司馬孚準備船只,然后再通知了司馬家的人,對于司馬孚來說,司馬懿此舉可能是顧忌家族,或者對家族有感情。
可是對于司馬懿來說,那純粹扯淡,司馬懿僅僅是需要司馬家的財力,所以在之前,司馬懿利用自己的職位,就把許多司馬家的人調到青州,許多補給也調來青州。
說是為了對抗張任,為魏軍留下最后一個生存地。
但是這些物資都沒到青州牧府,而是全部到了出海口,這就是遠赴百濟的物質基礎。
然后司馬懿最后才告訴了公子曹丕,率領軍隊到達碣石。
其他世族要錢沒錢,要人都是累贅,早已被司馬懿劃分為棄子一類。
只要有家族的錢財,曹丕的軍隊,司馬懿完全相信,到了百濟之后,憑著自己的智謀,一定能打出一片天地。
朝鮮半島現在不是也是三國嗎?川軍不是正在攻打高句麗嗎?
司馬懿甚至想拿下百濟,然后在朝鮮半島與川軍繼續爭霸。
司馬懿從來都覺得,自己現在的處境,不是因為自己的才華造成的,而是時事所逼,司馬懿不甘心就這樣莫名其妙的輸了。
“報。”山上一名家丁跑下來,向司馬懿報告:“先生,遠方發現大批軍隊接近。”
“立刻查看,是誰的兵馬。”
“是。”
司馬懿還是有些擔心的,要是川軍比曹丕快一步,那他就只能下令提前登船了。現在所有準備都已經做好,登船費不了多少時間。
只是那樣,沒有軍隊隨行,到了百濟可就艱難多了。
司馬徽,諸葛慈,龐德公,甄家老爺子等人也紛紛激動起來,作為大漢世襲家族,要他們去蠻荒。簡直比殺了他們還難受。
可是比起殺了他們,他們寧愿難受一點。
司馬懿告知他們這個計劃時,川軍已經對冀州發起了全面進攻,他們不同意也沒辦法,而現在。鄴城失陷,青州大半失陷,他們暫時在乎不了去哪里,而是能不能走掉。
每個人都默默祈禱著,希望來的人是曹丕而不是川軍,沒有軍隊,世族的人走到哪都覺得不安全。
“報。是曹丕公子,率軍三千左右到來。”
所有人都同時松了一口氣。
“三千,很多了。”司馬懿都沒想曹丕能帶出這么多軍隊,這得歸功于曹丕在鄴城外的殺伐。和在路上的不顧一切逃跑。
曹丕率軍隊到達海口,見到了大船,沒有停馬,一直奔馳到海岸。世族人不得不讓開一條道,司馬徽。龐德公,諸葛慈等人對曹丕如此無禮非常不滿。
但是想到曹丕是被川軍追擊了數百里,才到這里,過分緊張之下做出這種舉動,也是理所當然的。
曹丕下馬,史阿跟在后面,史阿是曹丕的劍術師傅,同樣也是死士,在鄴城送出曹操和靈雎后,沒有留下,而是立刻前來與曹丕匯合。
“公子,川軍何在?”司馬懿立即上前問道。
“后方十里左右,全是騎兵。”
“那眨眼便要到了。”司馬懿一驚,立刻對曹丕道:“公子,立刻上船吧。”
曹丕點點頭,卻沒動步,就在這時,史阿看到曹丕點頭,突然出手,一腳踢在司馬懿的膝蓋上,司馬懿沒練過武藝,哪里是史阿對手,被一腳踹翻在地。
司馬懿和眾人還沒反應過來,曹丕大喊道:“所有將士聽令,岸上之人皆為亂黨,殺。”
魏軍將士聽到命令都有些愕然,曹丕大喊道:“抗命者死,殺。”
軍士一起涌向世族,見人就殺,岸邊立刻響起一片慘嚎。
司馬懿等人終于反應過來,司馬徽大喊道:“曹丕你干什么?”
“沒看到嗎?剿滅亂黨。”曹丕大聲道。
司馬徽諸葛慈等人都是驚呆原地,司馬懿怔怔地看著曹丕,完全沒想到曹丕會這樣做,對曹丕道:“公子,你為什么這么做?你以為你這么做了,劉璋就會放過你嗎?
就算劉璋放過你,你父親會放過你嗎?就算曹操也放過你,如今你那兄弟曹彰,已經是川軍大將,你們兄弟向來水火不容,他會放過你嗎?呵呵。”
司馬懿突然笑了一聲:“就算所有人都放過你了,你能保住你心愛的女子嗎?實話告訴你,不止曹植對甄宓有情,曹彰同樣如此。”
司馬懿冷聲對曹丕說著,司馬懿沒想到曹丕會突然對世族下殺手,既然下了,司馬懿很容易想到,曹丕這是為了自保。
只要打消曹丕的自保念頭,那就沒什么了。而女人,正是曹丕的軟肋。
可是,曹丕卻看著司馬懿冷哼一聲:“司馬仲達,你用宓兒已經算計過我一次了,算計得我背叛父親,成為忤逆不孝之徒,如今眾叛親離,家族也回不去,名聲掃地,你還想用她害我第二次嗎?”
曹丕說著看向甄老爺子:“甄老爺子,甄宓說了,你們已經利用她夠多了,在鄴城城門時她說已經和你們甄家沒有關系了,所以不要再想利用她為你們做任何事,至于我曹丕。”
曹丕落寞地笑了一下:“我曹丕被你們算計得背叛父親,名聲掃地,還有什么資格活下去,司馬懿,你是不是料準我不敢對你們動手,無非就是我自己,和甄宓。
現在我告訴你,我不打算活下去了,你們也逼得我活不下去了,甄宓,她從來沒喜歡過我,而且,我這樣的人配擁有她嗎?
所以,你既不用為我性命考慮,也不用想利用甄宓,現在,你還有什么說辭?你不是號稱冢虎嗎?你不是足智多謀嗎?你來說服我不殺你們啊?”
司馬懿看著曹丕,無言以答,以前,說服和誘導曹丕的無非就是三個砝碼,魏王之位,曹丕自己的性命,如果其他兄弟繼位,曹丕必死無疑,還有就是甄宓。
可是現在,明顯三個砝碼都不存在了,還拿什么威脅。
“哈哈哈哈。”曹丕突然笑出聲來,看著司馬懿道:“真是暢快啊,看著你冢虎啞口無言,為什么我沒叫史阿一劍殺了你?就是想看你現在的樣子,我還以為你多能耐呢,也有無計可施的時候嗎?”
正在曹丕說時,司馬懿突然大喊道:“所有將士聽著,你們大多出身世族,你們現在聽喪心病狂的曹丕殺了我們,你們以為你們有好下場嗎?等到川軍……啊……”
一聲慘叫,史阿一劍刺死了司馬懿,一代智者在以為最安全的時候,死在了一劍之下。
“二哥。”司馬孚喊了一聲,史阿一個箭步上前,一劍割喉。
司馬懿司馬孚兄弟雙雙死難。
可是司馬懿沒有白喊,曹丕帶來的軍隊,確實大多是世族將領,只是因為從鄴城一路逃難到碣石,都是聽曹丕的命令。
世族子弟,包括自己的族人都殺了不少,只是為了逃命,所以到了碣石,聽到曹丕下令,還是條件反射地去殺人。
可是經過司馬懿提醒,這些武將才反應過來,自己也是世族出身,殺了這些人不能出海,最后不也是個死嗎?
那自己不顧一切逃到海邊來干什么?
一個個將士都愣住了,不知道該怎么辦好。
司馬徽,龐德公,諸葛慈等人被突然的兵變嚇的臉色慘白,只以為必死無疑,心中一萬個不甘心,可是這時突然形勢扭轉,立刻大喜。
司馬徽立刻站出來,大聲道:“現在別管那么多,眾將士,殺了曹丕,登船離開,否則川兵到來,我們必死無疑。”
所有將士精神一震,川軍一直追著他們,必定就要到了,這時再不猶豫,向曹丕占據的地方望去,長矛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