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七百一十五章:借機發難

  次日的廷議,卯時便已開始。

  崇文殿里,一個個帶著怨氣的大臣分列左右。

  楊廷和則是坐在椅上,眼眸子沒有抬起來。

  顯然今日的氣氛有些不對,以往的廷議怒氣沖沖的人人多,可是像今日這樣沉默的,卻是不多。

  畢竟直浙這么做,侵犯的是所有人的利益。

  雖然明知道,徐謙昨日就已經入宮,入宮的目的是什么,不言自明,而從宮中的跡象來看,顯然宮中沒有責怪的意思。極有可能,此事根本就有嘉靖的縱容。

  天子既然不吭聲,按理來說,皇帝不急,你急個什么其實這里頭,涉及到的卻是許多人的切身利益,如果此例一開,只要天子默許,你們就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需請示,毋庸上奏,那么,還要朝廷做什么?還有內閣做什么六部的存在又有什么意義?

  所以,徐謙所做的事,本身就等于是否認了所有人,將來若是人人效仿,那還了得,大家不用做官好了。

  徐謙一到,旋即便有無數的目光注視過來,便是楊廷和,也不由捏著胡須,淡淡的朝徐謙笑了笑,這個笑容很古怪,帶著幾分吝嗇,又有幾分勉強,稍閃即逝。

  徐謙則是含笑回禮。

  只是對其他人,他采取的是漠視的態度。

  有的時候,你對一些人非要裝裝樣子不可,可是對有的人,你連裝樣子都不用。這便是地位懸殊的區別,比如在座的這些尚書、侍郎。徐謙都可以不搭理,但是表面上對閣臣的客氣。卻還是要維持。

  徐謙坐下,然后眼觀鼻鼻觀心。有太監斟茶下來,徐謙抱著茶盞,先聞香氣,再淺嘗一口,直到茶水下咽,傳出一絲微甜,徐謙贊道:“茶香四溢,入口不澀。好茶。不過據聞,茶喝多了可能無子,諸公倒是無妨,我卻是要有一些節制。”

  喝茶無子……

  這尼瑪是典故。

  而且這是說閑話的地方嗎?大家都憋足了一口氣呢,你倒是好,拉起家常,跟凡夫俗子一般東拉西扯起來了。

  許多人又好氣又好笑,不過兵部尚書張進用卻是火起,冷笑道:“家里的長短就不必多言。要說,有的是地方說,也有的是時候說,可是現在。議的是直浙擅自動兵的事,徐部堂曾主政直浙,如今封地又在那里。現在那些地方官員,不經通報。連招呼都不打,就擅自對倭國動兵。他們想做什么?想要謀反嗎?好嘛,他們這是將自己當成了大唐的節度使,壓根就沒把他們當成是大明朝的父母官了,這是大逆不道,這件事,老夫先說幾句意見,此事非同小可,不但涉及到了邦國的交往,還事涉擅自調動官兵,朝廷必須要嚴懲,所有牽涉的官員,統統都要拿辦,要從重處置。”

  面對這位尚書大人的咄咄逼人,徐謙依舊飲茶,只是露出了幾分笑意。

  “話不是這么說的。”不勞徐謙動口,依舊有人發言了,發言的也是兵部的官員,乃是兵部右侍郎朱茂,朱茂一點都不懼自己的上官,侃侃而言道:“張大人話說重了,直浙那邊是平倭,一則是事態緊急,二則也是理所應當,畢竟朝廷早有平倭的成法在,直浙各地官吏,若遇倭事,可便宜形事,這么做,自然是怕來回奏報耽誤時間,倭情如火,一個不慎,就是彌天大禍,當年的時候,倭寇侵入杭州,諸位想來也知道吧,假若那時候,徐大人不是立即開赴杭州,不是各地官兵聽聞消息之后,齊頭并進,一起抵至杭州城下,事情有這么容易擅了嗎?凡事呢,都有個輕重緩急,遇到了倭事,就是天大的事,倭寇襲擊商船,倭寇故態萌發,倭寇猖獗無忌,海路安撫使司治的就是這個,清剿倭寇,也是他們的職責,他們平倭,有什么錯?若這都是錯了,那么本官要問,是不是以后遇到倭寇滋擾,各地官員,都拍拍屁股寫一份奏疏到京師來,就沒有事了?倭寇若是再兵臨杭州城下,是不是大家再等朝廷旨意,假若倭寇抵至南京城下呢?到了中都鳳陽呢?到了京師呢?咱們一個個能有這閑心,在這里討論直浙官員做的對不對,而不是在這里商量著如何救火,靠的就是直浙的官吏用命,靠的就是海路安撫使司勤勉,假若今日放任不管,明日又放任不管,那以后也好,天下的事都等內閣來裁處就好了,地方盜匪猖獗,是不是地方官員沒有權責去進剿,反而要等朝廷的音訊,才能下令三班差役維持治安,鄉里發生了械斗,是不是各地巡檢隔岸觀火,等著內閣拿了主意再說?”

  “強詞奪理。”張進用怒喝:“這簡直就是強詞奪理,你自己也說事有輕重緩急,可是老夫問你,這倭寇到底是出現在了杭州還是南京,倭寇并未登岸,哪里是什么事態緊急。”

  右侍郎朱茂捋著胡須,淡淡的道:“海路安撫使司的商船和港口就不是我大明的東西,他們劫掠燒殺,和登岸有什么區別?海路安撫使司,代表的乃是朝廷,代表的是天子,這是圣旨里說過的,是代天安撫四方,天子的商船被劫了,這不是大事,莫非相比于登岸,這天子的商船,就一點都不重要,船上的官兵和水手,莫非就一點都不重要?登船即是登岸,闖入港口即是侵我大明疆土,這有什么錯?燒我大明一根無用的木頭,那也是燒殺擄掠,更不用說,無視我大明威嚴,肆無忌憚了。”

  “那為何不奏報?”

  “已經奏報了,若是不奏報,諸公怎么知道直浙的消息!”

  “可笑,他們自己拿了主意,也叫奏報?”

  “咳咳……”看到氣氛火熱起來,徐謙咳嗽一聲,開始拉偏架,道:“徐某人不才,忝為嘉靖年的狀元,也讀過一些圣賢之書,倒也不算是不學無術,這奏報二字,還真未必就是讓朝廷拿主意。”

  張進用氣得臉都通紅了,徐謙這家伙是指東打西,明知道他說的意思是這個,可是他偏偏卻是曲解自己的意思,詞意如何,難道自己沒讀過書,不知道?這姓徐的分明就是拿自己當猴子耍。

  再加上跳出來反對自己的又是兵部的人,讓張進用更覺得羞辱,堂堂尚書,連自己的部堂都不能做到大家同仇敵愾,那還談個屁威信。

  他幾次想要直接跳出來,狠狠斥責徐謙一通,可都是拼命忍住,以他的身份,確實不適合直接和徐謙翻臉,最后,他終于是忍住了怒火,目光朝一個御使飛過去。

  那御使會意,冷冷一笑,便站了起來,朗聲道:“徐部堂,有些話,下官非要不吐不快,下官聽聞,部堂和直浙的地方官員,常常有書信往來,甚至有的時候,一日就有數封之多,那么下官要問,這件事,徐部堂事先知道不知道?徐部堂既然事先知道,那么下官再斗膽要問,為何部堂大人不吐露一字半句,徐部堂這是什么居心?還有,直浙的那些地方官員,哪里會有這樣大的膽子,敢決定這等大事,那么敢問,徐部堂是否慫恿了他們,也就是說,不需奏報,擅自動兵,其實根本就是徐部堂授意,是徐部堂的安排?”

  這番話,看上去客氣,又是下官又是斗膽,不曉得的,還以為這位御使對徐謙有多尊重。

  可是認真一聽,就發現了話中的狠毒,這是不愿意再糾纏不清,索性直接將矛頭直指徐謙,若說地方官吏不懂事,以為有了平倭的旨意,就可以借題發揮,可是你堂堂部堂,和他們交往如此密切,事先會不知情?既然知情,為什么不說話,那么就有必要懷疑,這幾乎就是徐謙指使,戶部尚書,身在北京城,不和內閣通氣,也不和各部打招呼,直接暗中授意地方上做出這等大事,若是深究,這就是弄權,同時也是欺君罔上,至不濟,一個專權是跑不了的。

  大明朝的朝廷一向都是這個尿性,大人物們相見,一個個笑臉相迎,縱然是徐謙和楊廷和這等關系,還得假意的寒暄或者笑一笑,都是一副其樂融融的樣子,而得罪人的事,卻都是低級官員們去做,這種下克上的傳統,延續了一百多年,從來只聽說過給事中彈劾尚書,小小御使巡按痛罵內閣大臣,某部小堂官尚書某某三朝元老數條罪狀,就從來沒有尚書撕下臉皮,來痛斥內閣,也不見內閣大臣,直接指著尚書叫罵的。

  其實像這等御使、郎中和給事中,說白了就是某些人的嘴巴而已,他們跳出來,并不是他們充滿正義感,也不是因為他們純真善良,而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是提線木偶,大人物們要試探,要整人,要找人麻煩,他們就是馬前卒。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