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六十五章 西征咸陽

  雒陽。

  昔日周王朝洛邑舊地,在經歷了春秋戰國三百余年的兵亂之后,由繁盛一時再度變為荒草一片,這座在后世被稱為中都洛陽的大城市,在秦國三川郡的轄區內,只能算一座小城,它之所以因為郡治所在,主要在于它優越的地理位置。

  聞知李原率軍前來,早早回到雒陽的楊熊和司馬印迎出十里,這一次李原的表現,讓這兩位猶豫不決的前三川郡主官大跌眼鏡,這仗居然可以打得這般血性,這般霸氣,這般的蕩氣回腸。

  有誰,敢率一支輕兵入敵城,斬敵首,戰敵眾?

  唯有李大將軍。

  有誰,敢躍馬挺槍,縱橫馳騁于千軍萬馬之中,取敵首如探囊取物?

  唯我李大將軍。

  有誰,談笑間,指點江山,揮斥方遒,讓各路強豪狼狽潰逃?

  仍是我李大將軍。

  “李將軍,這一路上,可還安好?”司馬印神采飛揚,幾乎已經脫離了軍隊的他,現在專注于匠造事務,雒陽的工器坊在司馬印的召募下,已經集中了三川郡各縣的工匠、匠師,而來自于西平、邯鄲的冶煉匠人的集中到來,讓司馬印的底氣更足了許多。

  西平是韓國的冶煉之都,邯鄲是趙國曾經的都城,這兩個地方附近都有豐富的鐵礦資源,加上發達的商貿,造就了兩地冶煉工藝的領先地步,韓、趙兩國都曾專門設置了鐵官來管理冶鐵工藝,并把鐵器作為主要的生產工具,而一些依靠鐵器買賣發財的商賈,更是直接被稱之為鐵商。

  在來到雒陽的鐵商中間,山東人卓公是其中一個,由于東海郡一帶的叛亂,卓公帶著家人一路西行,想要找一處安居的所在,在到達雒陽的時候,三十余口人盤纏用盡,看到城門口貼出的召收工匠的檄告,便起意來投。

  卓氏一族的到來,只是關東眾多相投的匠師、商賈中的一群罷了,他們的到來,讓處于創業階段的李原軍匠造系統有了起步的資本:人才。

  “司馬匠造辛苦了,這一路來,只見商貿工匠云集,比幾個月前要繁盛許多,雒陽可是大變樣了。”李原由衷的贊嘆道。

  “將軍,你來看,從城西往洛水去,這一路除了匠造冶煉的高爐之外,幾處轉運的碼頭也在洛水上修建,不用多時,雒陽不會比滎陽差多少。”司馬印信心百倍,作為一個城市的建設者和規劃者,其成就感并不比做一級將領來得差。很顯然,在清楚自己的定位之后,司馬印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建設與發展之上。

  一個城市的變化,發展重工業是基礎,輕工業、服務業是輔助,司馬印沒有后世那么多理論知識積累,他所做的召募工匠,打造兵器、農具的一系列動作,間接的讓雒陽一帶聚集起了一大批的手工業者,這些人的到來,也帶動了城市其它產業的繁榮。

  冶鐵的工藝,在秦末漢初的時候,已經漸趨成熟,只不過,與秦國成熟到頂點的青銅冶煉技藝相比,鐵器的運用還只在初級階段,制約鐵器運用的主要還是原材料的稀缺,中原一帶鐵礦尤其是可露天開采的豐鐵礦幾乎沒有,而依靠隕鐵為原料制作的神兵,價格又高得讓人望而卻步。

  與稀缺的鐵礦相比,關中一帶有著豐富的銅礦資源,而且就埋在地表淺層,是天然存在的一種金屬,有利的開采條件讓秦國的青銅器在工藝、柔韌性、鋒利程度上成為這個時代的顛峰之作。

  考證起來,秦國的冶鐵技術之所以沒有得到推廣,一方面是由于青銅工藝的發達,讓冶鐵技術被壓制,畢竟,一個是成熟產品,一個是試驗品,選擇未知產品的風險要比成熟品大得多,另一方面,還在于秦國統一的時間太短,胡亥這個皇帝又太操蛋,本來嚴密有序的匠造系統在胡亥、趙高的手里,已經漸漸的荒廢。

  雒陽,這座承載著李原軍希望與夢想的小城,也在一天天的改變著自己,也許,終有一天,它會象后世那樣,有一個響亮的姓名:洛陽。

  拳打腳踢,李原在費了一番功夫之后,終于在三川郡創下了一點小小的基業,這一只小蝴蝶如今已完成了由蛹到蝶的初始轉變,開始振翅起飛,翩翩作舞。

  ——。

  大秦二世三年二月一日。

  李原在雒陽稍加整頓之后,即馬不停蹄的開始了長征咸陽的軍事行動,出于保密和突然性的原因,李原軍幾乎沒有作什么有力的動員,只是一聲令下,全軍收拾行裝,奔赴未知的新的戰場。

  李原軍六千精兵沿大河直赴函谷關,六千將卒之中,包括了一千的騎兵,二千的弩兵,還有三千全副武裝的步卒,雒陽方面,楊熊和司馬印繼續作為留守將領,和胡壯、何平、張負等人一起,承擔起李原軍一大堆需要解決但卻又暫時無法解決的雜務性工作。

  雒陽,新興的小城只能作為起步的源點,還無法承擔起養育一支強力戰兵的重任,如果西征行動一切順利的話,司馬印他們也將跟隨在李原軍之后,遷移前往秦國最為豐饒的故土,那個讓老秦人向往的渭水平原。

  ——。

  函谷關。

  車不方軌,馬不并轡。

  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因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關隘地處深險谷地,窄處只能容一輛馬車通行,在春秋戰國的歷史上,秦國憑著這一道險關,多次抵擋住了關東各國聯軍的猛攻,函谷關對秦國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秦統一六國之后,函谷關的地位有所下降,在擁有天下的始皇帝看來,這秦國三十六郡,皆要有直道貫通,方便快捷成為了和平時期當權者的主要選擇,函谷關的險峻顯然與這一原則不相符合。

  始皇崩后,二世皇帝連咸陽這一攤都顧不過來,自然不會加強函谷關的守御,等到陳勝的先鋒周文打進函谷、兵近咸陽之際,胡亥、趙高方始急匆匆的令章邯率十幾萬邢徒戴罪立功,好不容易擊敗了周文部隊。

  這一次驚嚇之后,丞相趙高對函谷關的重要性終于有了認識,守衛函谷關的秦軍得到加強,二千名從咸陽調來的精銳軍隊替代了戰力不強的郡兵,與此同時,函谷關令也由趙高直接任命,除了丞相府的命令外,其它命令皆可不從。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