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一百八十五章 獨立的誘惑

  未雨綢繆。

  李原在占領雒陽、打敗了楚軍之后,即開始向注意力轉移到相隔一條大河(黃河)的趙國故地。

  占領三川郡的西部地區,擁有雒陽周圍的平原,可以讓秦軍在關東有一塊用于喘息和休整的緩沖地。這第一步的謀略已經基本獲得了成功。

  秦軍入趙。

  這是李原設想的將觸角深入到關東腹地的第二步。

  關東六國,真正在兵員素質、戰術素養上能和秦軍相抗衡的,除了趙國,沒有其它第二個選擇。

  現在楚軍的強大,更多的是建立在項羽、劉邦、陳勝等幾個著名的歷史人物基礎上,一旦沒有了這些有名望的人物支撐,楚軍的真實戰斗力就會大打折扣,這一點從漢朝初立后,劉邦在白登之圍中的表現就可以得知。

  樊噲、曹參、灌夫等將領號稱有萬人敵之勇,在內戰中所向無敵的大漢軍隊,在面對匈奴騎兵時,竟然被打得連戰連敗,最后不得不逃到山上苦求援兵,這實在丟盡了堂堂中原男兒的面子。

  將秦國現有的版圖,從大河的西面向東面拓展,占領曾經是同一祖先的趙國故土,沿續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做法,讓秦軍擁有比歷史上更為強大的作戰能力和機動能力,從而在不久將來與冒頓的大決戰中取得先機,這才是李原真正的目的。

  中牟。

  位于大河與漳水之間的三水相連地帶,地方不大,但卻位置重要,處于關東的核心地帶,一旦占據了這里,也就扼住了諸國的咽喉。

  從戰國后期七雄占領的時間來分,應當屬于趙國的南部故土,不過,這塊地方處于魏、趙、韓三國交界地帶,一直以來歸屬都是沒有一個定數,誰強由誰占領,在韓、魏相繼衰落之后,趙國作為抵御強秦的中流柢柱,中牟也就自然而然的歸屬于趙國名下。

  在亂象之中。

  李原勢力隨著韓信的北伐進入趙地,韓信軍從蒲坂渡北上之后,一路上經平陽等地,最后在中牟與楚軍對峙。

  八月下旬。

  北方慣有的寒潮第一次來襲,暮色中的秦軍營地,一片寂靜,唯有轅門口的火把,還在燃燒著光亮,照耀和指引著方向。

  河北一帶的天氣漸漸轉涼,還穿著夏i短衫甲衣的秦軍少年將卒禁不住抱緊了身子,使勁的跺了幾次腳,以緩解夜里寒冷浸入身體里的寒氣。

  甘六郎緊緊的將身體伏在馬上,背上被利箭射中帶出的傷口越來越痛,讓他的意識漸漸的模糊起來。

  在韓信的提拔下,甘六郎的職務已經從屯將升為軍侯,并且還是最為重要的斥候兵軍侯,韓信對這個機靈果敢的年輕人也很是欣賞。在他身上,韓信看到的是自己的少年時代。

  張耳入楚營的消息,秦軍斥候在一天之后才探知,這是異鄉他地作戰必須承受的一種煎熬,沒有熟悉的人指引,秦軍就算再強大,也不可能閉著眼睛去打仗。

  “快,快帶我去見將軍。”甘六郎強睜開眼睛,看見轅門越來越大的那個閃動的“秦”字,終于不支斜斜的倒了下去。

  巡邏的兵士一陣忙亂,取過火把仔細看去,有熟悉的士兵立時認出甘六郎的身份,連忙趕去向韓信稟報。

  “張耳兵敗投楚,陳余大軍南下!”韓信喃喃自語,神情漸漸嚴峻起來,現在他頜下的胡須留了起來,讓他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大了不少。

  甘六郎送回的這一軍情急報,讓韓信有一種身處迷霧之中,一時去無法找到出路的無助感覺,難道真的只能無功而返,帶著遺憾渡河南歸了,韓信來回的在帳中踱著步子,整個上午都在沉思不發一語。

  麾下的將校,以年輕將卒居多。

  甘六郎已經是其是最為出色的一個了,其他人能夠給韓信提供大戰略方面可行建議的幾乎沒有,這并不是韓信這一支軍隊存在的問題,而是整支重建中的秦軍都在面臨的難題。

  戰國紛亂起。

  位于河北的趙國故地,同樣也是亂相紛紛,群豪并起。在秦末風暴之中,趙地的反抗雖然不如楚地來得激烈,但卻勢頭猛烈,讓秦軍上下不敢小視。昔時,章邯在取得與項梁大戰的勝利后,之所以轉戰趙地,就是判斷趙地的反秦力量實力強大的緣故。

  秦、趙出于同祖,相互交戰多年,趙人確實血xing悍勇,讓秦人感到生懼。從一般推論,章邯的這一判斷沒有問題,但他卻忽略了一點,統領趙人反秦的,其實不是趙人,而是兩個魏國人:張耳和陳余。

  天下英雄。

  能夠共患難,不能同富貴的,張耳和陳余是最為出名的兩位。

  曾經的刎頸之交,最后的下場是刀兵相向,相互殘殺,張耳還算是善終的,他在歷史上投奔了劉邦,最終借著漢軍的力量,將老朋友陳余送上了斷頭臺。

  很遺憾,在整個秦末風云爭霸的群豪之中,有名有姓的趙國英豪卻是極少。

  張耳、陳余,都是大梁人,真正算起來,并不是趙國人,唯一有名字留下的只有一個趙王趙歇,只是趙歇的能力實在不足,被張、陳二人象傀儡一樣立來立去,最后的結果就是死于戰亂之中。

  除了趙歇之外,趙國名將的子孫中,倒有一個人顯示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可惜,他的出身不太好。

  李左車,趙國最后的名將李牧的子孫。這個最后投奔到韓信麾下的趙國名士由于效力的東家出現問題,所以終其一生,沒有得到什么才能發揮的機會。

  當蝴蝶一次次扇動有力的翅膀,當秦軍在戰場上一次次的勝利,人的際遇和決定也在悄然的發生著改變。

  由于河南一帶被秦軍占領,被陳余趕出封地常山的張耳沒有辦法帶著敗兵越過李原,去和劉邦匯合,真要是那樣的話,李原自然也不會客氣,張耳一直是劉邦的鐵桿同盟軍,能夠滅了他,也算剪掉了又神氣起來的老劉的羽翼。

  與秦軍勢不兩位的張耳最終選擇了投奔楚軍,楚將鐘離昧引軍從滎陽北上之后,即駐軍于中牟。

  楚營。

  楚軍大將鐘離昧也沒有睡下。

  常山王張耳的到來,讓鐘離昧在吃驚之余,也開始對接下來的軍事行動猶豫起來,幾天前,霸王項羽已經緊急派了項佗為信使,命令鐘離昧迅速的從趙地脫身,率本部人馬回轉彭城,協助楚軍主力徹底的清剿英布。

  楚軍的內訌讓鐘離昧心生厭倦,英布雖然不是一直跟隨項羽的部將,但一起并肩作戰多年,交情總還是有的,現在,卻要到兵戎相見的地步。

  內訌。

  對于一支軍隊來說,是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擊敗近四十萬秦軍,項羽的威望也達到了其人生的最頂點,同時,他的xing格上的缺點也開始慢慢的暴露出來。

  其實,暴露缺點的,不只是項羽一個,被尊稱為亞父的居巢人范增也開始走下神壇,格局太小、眼界不闊是范增作為一個謀士最大的問題。

  由他一手策劃的分封制讓關東各地亂象紛紛,諸侯們對項羽紛紛心生怨言,根子就在范增的這一短視謀略上。

  鐘離昧舉棋不定。

  原本按照項羽、范增的設想,是要求鐘離昧一路向西打到蒲坂渡,威脅秦軍后路的,這一策略在韓信軍北上之后,鐘離昧即改變策略,由進攻改為對峙,他的這一應變策略在楚軍內部形成了二種不同的觀點。

  其一是以范增為首的謀士、郎中認為,鐘離昧在實力占優的情況下,固步不前,心存猶豫,這是極其錯誤的做法,而且,不能因為與韓信有舊,就放棄自己作為一個楚軍大將的cāo守和信念。

  其二是以季布、周蘭等一大批楚軍中下級將校為一方,這些與項羽、鐘離昧風里來、雨里去有著深厚感情的將士,對一直以來夸夸其談的范增厭惡不已,戰場的形勢瞬息萬變,鐘離昧審時度勢的決斷,怎么也比范增一個老家伙的臆想要強了許多。

  這場爭執加劇了楚軍內部的分裂,在項羽的壓制下,在彭城被英布的軍隊包圍的關健當口,雙方都保持了相當的克制,這次項佗明著是來慰軍,暗里卻是帶著項羽的最后通諜來的,也是給了鐘離昧一個臺階。

  項羽在信里的意思很明白,同意回兵的一切都好,不同意的話,那么,鐘離昧就和英布一樣,從楚軍序列中分離出去。

  這讓鐘離昧感到很不是滋味。

  霸王,已經不是那個在漳水畔,與將士同喝一盞酒,同吃一塊肉的楚軍驍將了,他什么時候變得這么不能容人了。

  也許是成為諸侯領袖的那時變的吧!具體的時間,鐘離昧也是說不出來。

  如果沒有張耳的到來和與韓信軍的對峙,鐘離昧最后的決定,可能還是會聽從項羽的命令,回到彭城,依舊成為項羽的一員部將。

  但現在,鐘離昧卻不想這么做了。

  趙地千里,正是英豪角逐的戰場,duli領軍作戰的淋漓暢快,讓鐘離昧感受到了解除束縛之后的ziyou與無羈,這才是他心里想要的。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