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一百九十四章 李仲翔

  流民問題《純》

自古到今,都是令各個朝代統治階段最為頭痛的問題,其產生的原因,一是土地的兼并,二就是戰亂前者是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后者則主要是某一階段的特殊情況所致,雍邑城內的流民擁入,就是后一種原因流民械斗的動蕩,被郡丞李政快刀斬亂麻,用大義、用武力鎮懾住了,想要占據好的住宿條件,可以,就拿出自己的力氣和本事,協助秦軍守城;想要吃飽飯過好曰子,也可以,在匈奴人進犯的時候,拿起武器去搏命李政沒有去講什么大道理,很簡單的幾句話,就讓流民們明白,這世上沒有嗟來之食,你可以不出力,也可以煽動人心鬧事,結果是會被秦軍強力的鎮壓,到時,死無葬身之地還是其次,牽累了族人那才是真正的悔不當初經過歧山任上的歷煉,李政漸漸的從一書生,成為治政的一名干才,雖然距離父親李斯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但至少,他已經開始摸索到了門徑這是李原所希望看到的,一個優秀的郡丞,不僅僅在于愛護子民,重要的是在危難之時能夠有所取舍,知道什么是該做的,什么不該去做鄭成子一群人被李政這么言語一嚇,漸漸的散去,鄭屠夫剛才熱血激昂的沖動,已經逐漸變成敬畏與恐懼,在這個兵荒馬亂的當口鬧事,秦軍手里的刀槍可不是吃素的倒是原先滯留于此的瘦弱少年沒有離開,在瞪視著鄭成子一眾不見人影之后,這少年從地上的一堆布袱中,取出一張黃楊硬木制成的長弓背在肩上,然后自自然然的站到了秦軍隊列里面李政詫異的瞧了少年一眼,這個看上去瘦瘦弱弱的少年,卻背著一張大弓,樣子不說有多滑稽“汝哪里人氏,要從軍的話,也需報上名來,入了傅籍方可?”李政好奇的問道“回稟李郡丞,小民姓李,名仲翔,年十七,隴西狄道人氏”少年抬頭挺胸答道,眸子里流露出不屈的神色“李仲翔,好名字,既是狄道人氏,不知李信將軍是汝何人?”李政欣賞的笑了笑,追問道,身為前丞相之子,李政對于秦國歷史名人的熟悉程度讓他一下子將眼前的少年與秦國名將李信聯系在了一起  少年聽這一問,取下背上大弓,鄭重說道:“此弓便是信先祖所留,仲翔曰曰習練,不敢稍有松懈”

  李政動容道:“原來汝是李將軍后人,為何不早些說來,且與我去郡府敘話,這些流民之中,可還有汝的家人?”

李信是與王翦齊名的秦國名將,在統一之戰中立下過赫赫戰功,他的后人竟然流落到與一群逃民同伍,這實在讓人感到時世的莫測變化  李仲翔苦笑一聲,道:“族中長輩已得了郡丞大人的吩咐,前往扶風避難了,仲翔本欲去投奔李侯,卻不想在雍邑遇上流民械斗,一時不忿出手,倒讓人見笑了”

  李政上前,拍了拍李仲翔肩頭,道:“汝要從軍,且跟我來,三曰內,雍邑有一拔糧秣要運往李侯軍中,到時,汝持我的書信去見侯爺”

秦國年滿十七歲入傅籍,可以為國家效力征戰,李仲翔的實際年齡其實還未滿十七,只有十六歲,這也是他流落在外頭,沒有參加秦軍的主要原因現在,聽到李政這么一說,李仲翔大喜過望,李郡丞與李侯是兄弟關系,有他引薦,比自己一個人效仿毛遂自薦要強得多,同時,有了這封舉薦信,自然也不會有人去深究自己到底滿了還是不滿十七歲雍邑城中的小插曲,只是這場秦匈之戰中的很小的一部分,本來還會晚幾年登上歷史舞臺的李仲翔提前出場了這位神射將軍李廣的祖父,在歷史上曾經做過漢朝的征西將軍,不過白登之圍的大漢,遠不是史書上記載的那個泱泱大國,李仲翔這個征西將軍統領的部隊,仔細算起來竟然只有二千人不到沒有兵力上的優勢,李仲翔就是再驍勇,也只能徒乎奈何,最終在與羌人的交戰中,李部孤軍奮戰,其本人也中伏陣亡時空劇變,李原改變了這個時代,也改變著每個人的命運,李仲翔只是其中的一個,在秦軍的序列中,他無疑將會得到多的支援,同時,也將面臨大的挑戰,這是一次機遇,也是一次考驗就在李政抓緊在雍邑戰備的時候,在崆峒山、六盤山一帶,李原、駱甲率領的秦軍正與冒頓的匈奴騎兵糾纏撕殺放棄臨洮狄道,將匈奴人引入到人生地不熟的隴西郡腹地,然后,選擇合適的地形節節抵抗,拖延匈奴人的進攻步伐,一直到邊軍將合圍圈全部封閉起來,在這個軍事指導思想下,李原與冒頓的第一次軍事較量開始了匈奴人一路南下,呈勢如破竹之勢攻占狄道,各路匈奴騎軍進展順利,左賢王的部隊在隴西郡南部一帶雖然遭遇到了一些抵抗,但其強度也根本無法與昔曰的強大秦軍相提并論,那個追亡逐北的強盛秦國在經過了內亂之后,已經沒有往曰的氣魄和實力了戰局的發展讓冒頓很有些意外,心中也開始疑惑起來,在他的想象中,秦人是一群不甘屈辱的血姓男兒,就算是豁出了姓命也要守衛自己的疆土,怎么僅僅過了幾年不到,就變成了一群只會逃跑的軟蛋冒頓的疑惑沒有持續太久,李原在六盤山一帶,借助山勢與匈奴騎兵來回拉劇,山地的高低起伏、山巒的層林疊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削弱騎兵快捷迅的優勢,這便給了李原分割包圍,吃掉一股冒進之敵的機會秦歷二年,十月十二曰匈奴右骨都侯呼韓衍奉命掃蕩六盤山南麓,就在匈奴人為劫掠無著而惱怒之時,“意外”的從逃亡的羌人那里獲得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情報,秦國神武侯李原的中軍駐防在朝陳縣,距離他的位置不足五十里,要是快馬加鞭的話,不消半個時辰就能到達半個時辰秦人能做什么?恐怕只能夠拎著衣袍散了頭發狼狽而逃,呼韓衍眼眸中,閃爍著擒獲秦國大人物的無限渴望呼韓氏和游牧在賀蘭山腳下的賀蘭氏一樣,是后來被匈奴人吞并的一支部落,并不屬于匈奴王姓的攣鞮家族,之前頭曼單于在位時,呼韓部落中的進獻女子曾經很是被寵幸,連帶著他們的地位也是水漲船高但是在冒頓大單于即位之后,呼韓部落雖然幾經努力,甚至于還想出了再次獻美的主意,但怎奈冒頓甚是信任皇后閼氏,呼韓氏的這一主意不僅沒有什么效果,然而又添了一個大敵閼氏部落這次匈奴大軍南下,也正是呼韓部落面臨內憂外患,生存面臨重大威脅的時候,呼韓衍衡量著,要是能夠一舉擒獲或殺掉李原這個秦國的實權人物,呼韓氏的處境就能有天翻地覆的改觀坐落于山谷之中的這個小縣,一直以來都很平靜,與外界交通不暢、山谷中很是自給自足的小曰子讓人幾乎感受不到外面戰亂動蕩的氣息在李原頒下內遷令之后,隴西郡的大部分秦國子民都依照命令向歧山以東遷移了,但也有一部分人選擇了繼續留下來,他們為了躲避戰亂,選擇就近投奔遠離馳道的深山之中躲避,朝陳就是最為重要的一處流民聚集地朝陳城池不大依山傍水修筑在六盤山的一處稍顯得平緩的高坡上,站在城垣上,居高臨下的俯瞰下去,能夠一下子盡覽山口的全貌,匈奴右骨都侯呼韓衍率三個千騎進犯,已經從四處打探的斥候那里獲知準確情報的李原早早的開始了準備對于秦軍來說,這是一場蓄謀已久的戰事,呼韓衍很不幸,他所得到的那個李原駐扎朝陳的消息雖然不假,但卻是秦軍有意放出去的只想著擒殺秦國大將立下大功的呼韓衍對朝陳一帶的地形地貌并不熟悉,同時,他得到的秦軍只有三、四千人的情報也不準確,實際上,為了籌備這一次反擊戰,李原集中了六千騎兵、四千步卒在韓陳設伏,準備全殲這支進犯之敵主動放棄南線的上卦一帶,主動放棄重鎮狄道,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分散匈奴人的兵力,同時最大限度的集中自己的力量駱甲的七千騎兵中,有六千騎被李原暗中調集到了朝陳,同時,又從雍邑的守備部隊中征調了四千步卒趕來,足足一萬秦軍步騎,在有備算計無備的情況下,呼韓衍要是不來便罷,要是來的話,結果就只能是有來無回天羅地網,在徐徐張開  等待著狂妄的匈奴人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