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三百五十一章 楚無道共誅之

  七年。

  彈指一揮間。

  在群雄逐鹿的亂世,時間更是過得飛快,當楚軍猙獰著面孔的跨過平靜了多時的邊境線,當一面面血紅的旗幟在秦國的土地上出現時,統一的真正決戰終于到來。

  雖然比起歷史上楚漢四年戰事要整整晚了三年,但李原治下的新秦,與那個因為連番戰事而打得元氣盡喪的初漢有著天壤的不同。

  關中老秦人的根基,在被秦軍收復之后,隨著水利溝渠的重新疏浚,先進農耕技術的運用、小麥等新品種高產作物的推廣,農業生產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已經成為了秦國名符其實的大糧倉。

  而在巴蜀一帶,雖然yin冷潮濕的天氣,會給人帶來病痛的折磨,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區域還是在一年年的擴大,水稻的種植技術、面積還有產量也在穩定的社會環境下連年得到增長。

  至于秦國的其他地方,在匈奴人遠遁和內部平息之后,也開始有了復蘇的跡象,這其中就包括了關中的故趙、故燕、故楚地方,這里的民眾在事實的對比面前,也逐漸開始接受秦國的治理。

  與之相比,項楚治下的百姓,ri子卻要難過的多。北征燕地慘敗,隨后又是與英布的江東之戰,一次次財力和國力的透支,讓曾經富庶的楚國東部陷入到反復糾纏的死結之中。項佗在治政方面,能力確實也有,但項氏在用人方面的狹隘卻讓楚國在競爭中落在了后面。

  雖然有項羽、項莊叔侄支撐著,但項聲、項襄、項悍還有項伯,這些在項氏子弟中能力算得上出眾的子弟,放到天下這個大環境下,他們的能力只能勉強算作中等。在比拼耐心、人才儲備、綜合國力的較量中,項羽終于沉不住氣了。

  邯鄲。

  因為楚軍的來犯,而陷入到緊張忙碌之中,這座昔ri趙國的故都,在被秦國占領之后,正在重新顯示其河北重鎮的重要地位。由郡府緊急發布的動員令,已經將郡城周圍各縣的郡兵、青壯悉數征調到了郡城內。

  趙地的百姓在經過了一年時間的休養生息之后,本指望能在平靜中過上安穩的ri子,卻不想,又等來了楚國的強盜。

  郡守趙歇也是難的從沙丘郡府里面走出,神色惶恐的聽取郡內各處送來的軍情。

  自古成王敗寇。

  失敗的君王能夠善始善終,屈指可數。在見證了申陽、司馬殷、劉邦、魏豹等一個個曾經的諸侯王橫死之后,趙歇越來越對自己降秦的決定佩服起來。

  野心本就不大的趙歇,降秦之后ri子過得倒也舒適,秦國的郡守權力很大,事情也很多,不過,趙歇也清楚自己是什么身份,若是他當真辛辛苦苦什么事情都攬下來,只怕郡守沒做幾天就會被罷了,只有象現在這樣,當一個掛名的郡守,有事情放心的交到底下的郡尉、郡丞、縣令的手里,才是正確的選擇。

  城西,沙丘。

  邯鄲郡所屬重要官員聚集一處,商討應對楚軍來犯措施。

  “楚蠻來犯,我郡兵蠃弱,不如報予武侯,請援為上?”終ri與歧黃為伴,夢想著平靜活到終老的趙歇,面對楚軍的來犯,顯得驚惶失措,不知如何是好。

  “郡守且寬心以待,我邯鄲城有上萬軍民守衛,又豈是區區萬余楚蠻能攻取的。現在當務之急,是召集各地郡兵,還有軍民加固城池,以抗楚蠻來犯。”郡尉季心神色冷毅,沉聲安慰道。

  在從燕地回歸之后,季心被任命為邯鄲郡尉,這個職務在地方上來說足夠的顯赫,可以說掌握著一郡的軍事力量,但季心心中卻并不滿足。

  如果沒有見識秦國邊軍那種舍我其誰、勇猛無比的氣勢,他或許會象其他的人一樣,對自己的能力感到驕傲,但在見識了邊軍與匈奴人作戰的淋漓場面后,季心渴望自己能夠成為開疆拓土軍團中的一員,即便馬革裹尸,也是無怨無悔。

  季心有意為將,燕趙之地的百姓素來勇烈,邯鄲郡的郡兵、青壯在季心的練下,戰力并不輸給楚軍多少。面對楚寇的進犯,這些不久之前還拿著鋤頭的農夫,在稍經整訓之后就登上城垣,成為了守衛郡城的一名士兵。

  鐘離昧勸降無果。

  楚軍遂以沖車、云梯攻城,奈何邯鄲軍民齊心協力,季心又正值年輕氣盛、氣勢高漲的年齡段,與ri漸遲暮的鐘離昧正好形成鮮明的對比,長途而來的楚軍攻城五ri,始終破不了邯鄲堅城。

  在邯鄲城戰陷入到僵持之際,三川郡、河東郡一帶,李原與項羽兩軍主力圍繞著滎陽、虎牢一線的爭奪也ri趨白熱化。

  六月二十七ri。

  項羽親率三千楚騎乘夜遁出,一ri夜疾行三百余里,攻占位于秦國腹地重鎮朝歌,在一番燒殺搶掠之后,這支楚軍輕騎又轉向往北,向著邯鄲郡的方面疾馳,大有與鐘離昧軍合圍邯鄲秦軍的態勢。

  面對楚軍不顧后路的瘋狂反撲,李原選擇的應對之策同樣大開大闔,遠道從河西趕來的五千秦軍銳騎在李仲翔的率領下,一路尾追在楚騎的后面,這支秦騎借助一騎雙馬的優勢,追擊速度比楚騎要迅捷了許多。

  一方四處劫殺,一方緊追不放。

  在中原大地上,兩支騎軍糾纏在了一處,就好象姐妹一樣不可分割,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加上遠離己方的補給地,項羽騎軍的沖擊勢頭在持續了半個月之后,終于開始萎迷了下來。

  七月十ri。

  失去動力的楚騎在損失了近千余騎之后,不得不在鴻溝一帶停駐了下來,在這場騎兵的追逐戰中,雖然項羽憑著高超的指揮才能,屢屢反擊得手,讓年輕的李仲翔吃了不少的苦頭,但雙方在戰馬供應和騎兵素養上的差距,還是讓項羽敗下陣來。

  丟失了燕地之后,楚國的牧場只剩下了在南方的零星山地,這些地方牧養的馬匹雖然也能使用,但與來自北方的高頭健馬相比,不論是從個頭上、還是耐力上都要差了許多。

  同時,因為缺少有系統的訓練,楚騎三千人的規模已經達到了供養的極限,與之相比,秦國目前擁有河西、九原兩支多達數萬的騎兵軍團,這些來自草原上的健兒幾乎每天都在馬上奔馳生活,他們中的不少騎卒還擁有和更為強壯的匈奴人交戰的經驗。

  鴻溝。

  南接穎水,經大梁、過大河,北連濮水、濟水。

  這一條開鑿于東周末期、由魏惠王親自督造的人工運河,是戰國先秦時期連通南北的重要水路通道。

  楚軍退守鴻溝,也就意味著放棄了主動進攻,而轉入到守衛已得的大梁、成皋一帶魏地,在進攻秦國腹地無所得的情況下,退一步保住已有的勝利果實,對于楚國來說,確實是穩妥的一步。

  可惜的是,項羽的這一算計要想實現,也已困難重重。

  李原絕不是只挨打而不還手的人,在之前一直壓抑住力量,只不過是他為伐楚贏得支持的一種姿態。

  “楚無道,負恩義,項殘暴,唯天下共誅之!”當楚軍背棄一年前相約和睦友好的誓約竄入秦地,當一封封被楚軍劫掠告急的文書從各郡飛遞往雒陽,當一隊隊流離的百姓哭訴著訴說家園被毀的遭遇,秦軍將卒的憤怒也被頂到了最高點。

  在家國大義受到威脅、信任忠誠遭受背叛的羞辱面前,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口音的秦軍士兵在一級級命令的調度下,高舉著秦國的旗幟,高唱著“赳赳老秦、復我河山,死不休戰,血不休戰”的戰歌,從四面八方云集鴻溝。(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