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三百九十五章 大反攻的號角

  武王復出!

  武王其實并沒有重病,而是前往秦國的祖先發源地天水河谷,祭祀建立起秦國的列代君王、先賢。

  這個官方的說法,雖然讓一些智慧聰明的人不太相信,但對于大多數的秦國百姓來說,卻是最能被接受的。

  這些天來,匈奴人在河套的殘暴讓一個個血性的秦人怒發沖冠,讓那些歸附到秦國不久的關東郡縣新秦人憤慨。隨著新秦統治的日益穩固,新秦人對秦國的歸屬感也在一天天增強,有越來越多的關東人氏認為:七國內戰,那是兄弟之間的爭斗;與匈奴人的戰事,則是兩個民族之間的搏殺。

  以血還血,以牙還牙。

  血不流干,死不休戰。

  把匈奴人趕出去,然后秦國大軍長驅直入,進入漠北,掃蕩匈奴王庭,徹底解決這個困擾中原民族多年的患疥。

  十月一日。

  李原在長安誓師,來自秦國各地的精銳之師聚集一處,為了應對這次匈奴人的大舉來犯,秦國中央朝廷除了號令邊境線一帶的各支部隊就在向戰事激烈的地方靠攏外,還從秦國腹地除江東以外的各地征發兵卒,加入征討大軍。

  將領方面,王尚、鐘離昧分別成為李原的左右手,謀士方面,李左車、婁敬均被李原招入到帳下,而一直渴望能夠上陣殺敵的獨眼猛將曹信,則被任命為先鋒將,這一命令也讓曹信足足興奮了好幾天。

  除了曹信之外,許多年輕的秦軍將校也有一大批加入到了出征的序列之中,這里面的不少人就是當年隨同李原從關中各地撤退到雍歧的少年,而在這些年輕人中,最為出色的一位就是現在河西獨擋一面的秦將甘勇。

  甘勇的頻頻重用,讓如他一樣的年輕人感到歡欣鼓舞,他們緬懷著昔日蒙氏大軍的榮光,他們渴望著如先輩們一樣,抵御外虜,抗擊敵寇,成為保家衛國的英雄。

  大軍北進!

  一路受到關中各城、九原郡各處軍民的夾道歡迎,李原的旗幟所到之處,大秦百姓歡聲雷動,五萬將卒士氣高漲,誓與匈奴人血戰到底。

  好消息總是接踵而來!

  就在秦國大軍出征之際,來自西域的戰報由快馬飛騎報來,在遙遠的西域以西的地方,一路追擊大月氏的秦騎與烏孫兩軍聯合,終于在阿爾泰山的北麓將四處逃竄,又走投無路的大月氏王圍殲。

  大月氏王在絕望之下,向秦與烏孫聯軍投降,結果被烏孫王獵驕靡一刀斬落人頭。在掙扎著一次次西遷求生之后,大月氏終于消失于歷史長河。

  烏孫與月氏。

  雙方恩怨糾纏三百余年,從兩個部落在河西走廊祁連山腳下相互攻伐開始,再到烏孫西遷天山一帶,大月氏隨著又跟著將烏孫人趕到伊犁河谷,這中間的過程講述起來只是干巴巴的文字,而真實的過程卻伴隨著烏孫人的血淚。

  面對奪去家園的仇人,大月氏人屈辱的向匈奴人跪下了雙膝,并甘心情愿的成為匈奴人進軍西域的幫手。烏孫人則選擇了與秦國聯合,奮起反抗大月氏這個敵人,在這方面,烏孫王獵驕靡的見識明顯要勝過大月氏王很多。這也是他會青史留名,而大月氏除了一個族群的名字外,連首領是誰都不可考的原因。

  大月氏在西域的地盤,隨即被烏孫、西域各國瓜分,秦國只是在姑師一城駐扎了一千五百余名步卒,以示存在,秦將季心成為了這支小部隊的統領,同時,他也自然而然的成為姑師城的實際統治者。

  姑師秦軍的存在,也昭告生活在西域的各部,秦軍隨時會卷土重來,他們要是想長久的占據天山南北,就必須將秦國視為依靠。

  一城為一國。

  這是西域小國林立的現狀,季心在無意之間,赫然成為了西游記里面唐僧西天取經時的小國國王。

  當然,這樣的國王,并不是季心想要的。

  不止是他,就連已是西域聯軍統帥的李仲翔都在給李原的軍情奏報中,對自己不得不率領一支雜牌軍隊而感到不滿。

  得到大月氏覆亡的消息后,如樓蘭、疏勒這些有野心、有想法的西域城邦大國,一個個喜出望外,他們紛紛派出使者,與李仲翔這個熟人聯系,以其搶在其他國家之前,先一步將觸角伸向天山以北。

  天山以南,以沙漠綠洲為主,綠洲上的人口和規模都會受到限制,而在北方的草原上,天高海闊牧草肥美,正好可以提供人口增長所需的物質條件。

  結束西域戰事之后,征戰異邦的秦騎軍開始返回,接下來西域一帶的守衛任務,就轉交到李仲翔率領的各國聯軍方面。

  駱甲騎軍的回歸,給在河西作戰的秦軍甘勇部、季布部帶來了極大的利好消息,在過去的一個月里面,呼衍邪遲遲不往敦煌口袋里面鉆,而秦軍苦于以步軍對付匈奴人騎兵上的劣勢,河西戰局陷入到長期的對峙狀態。

  現在有了駱甲這一支快速反應部隊,河西秦軍終于有了與匈奴人較量的底氣。

  大秦西線的情況,隨著駱甲騎軍的返回,而漸漸的好轉。

  呼衍邪盡管老奸巨滑,但長久在秦國的土地上劫掠,畢竟不如自己的草原上來得方便,而更重要的是,河西走廊上一個個秦國的城池,就象鑲嵌在鏈條上的一個個堡壘,象匈奴人看得到,卻吃不到。

  攻擊象白羊殘部這樣的目標,并不能解決龐大的游騎的補給。匈奴人南下,并不只是為給馬匹一口草料,而是要搶劫秦國的糧秣、財帛、人口,為渡過即將到來的嚴冬做好各方面的儲備。

  如果劫掠的東西只是滿足平時的消耗,那匈奴人就算再取得勝利,最終也還是失敗。

  東線燕北一帶的情形,和河西差不太多,韓信的燕北軍經過一年的訓練,已經初步成形,這些來自于齊地的青壯,經過一個冬天的考驗,漸漸的有了軍人的模樣。

  匈奴左賢王丘力金與呼衍邪一樣,都是遭受過秦軍打擊的教訓,所以,在奉命進攻秦國時開始表現也不積極,同樣最后在匈奴使者的逼迫下,不得不盡起部眾。不過,丘力金在進攻目標的選擇上,還是保留了一手。

  他沒有繼續上一次燕北之戰時的路線,而是先向西進軍,然后在秦邊軍集團與燕代軍團的結合部,圍攻重鎮馬邑。

  馬邑。

  位于云中郡與代郡的結合部位,素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始皇三十四年,秦將蒙恬在雁門關外北逐匈奴,圍城養馬,造就了馬邑之名,南起雁門關、北至殺虎口,這一條“馬邑古道”南延北伸,形成了中原和大漠以至中亞、歐洲互通的交通大動脈。

  匈奴人一旦攻占馬邑,即可揮師進入中原腹地,向東橫掃故趙大地,并可以包抄燕地秦軍的側后。向西則可占領河東郡,并威脅秦國最大的兵造所在晉陽。

  馬邑告急。

  守衛此城的秦軍將領,不是別人,正是脫離邊軍集團之后,駐扎于云中郡、河東郡一帶的秦軍猛將蘇角。

  這位邊軍中的宿將已經年近五旬,面色依舊紅潤,身體更是挺得筆直,李原每一次北上經過河東,都會到蘇角郡府坐上一坐。

  不為別的,就是和這位軍中宿將敘一敘舊,隨著年齡的增長,還有一代又一代年輕將領的崛起,象蘇角這樣的宿將就是秦軍中的中流砥柱,李原希望蘇角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既為年輕人樹立一個職業軍隊的榜樣,同時也為新秦的軍隊注入傳統的軍魂。

  秦軍軍魂是什么?

  那就是戰歌中唱的“赳赳老秦,復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戰――!”這一種不屈的精神,才是秦軍將士勇往直前、勇敢作戰的靈魂。

  丘力金進攻馬邑。

  面對戰場經驗極為豐富的秦將蘇角,丘力金撞了一個頭破血流,匈奴人在馬邑城中戰死者甚眾,卻始終不能將蘇角軍引出城外野戰。

  沖動并不代表勇敢。

  在經歷了巨鹿被霸王項羽殺得大敗,差一點連命都喪于斯役的教訓之后,蘇角眼中已經沒有了狂妄之氣,而更重要的是,李原的出現,讓他在一次次震驚之余,感到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十月三日。

  接到李原大反攻的命令,燕北秦軍大將韓信一面自率本部人馬出漁陽、襄平,冒著深秋的漫天風雪,向匈奴丘力部落的老巢進軍,另一面命令副將楊翁子率一軍馳援馬邑,秦國在被動挨打了大半年之后,終于正式吹響了反攻號角。

  與此同時,河套一帶,邊軍繼續以九原、永泉等幾處堅城為依托,死死的拖住了匈奴人的步伐,冒頓的王庭移駐高闕城,連續三次下令各部聚攏,合力擊潰河套一帶的殘余秦軍。

  十月五日,永泉城陷落。

  守城的秦民約二千余人,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戰死最后一人,匈奴人陷城之后,為泄私憤,放火焚城。

  沖天的烽煙火光,在河套平原上升騰而起,站在五十里之外九原城的城樓外,能夠看得清清楚楚。

  邊軍大將王離手扶城垛,眼望烽煙起處,久久無語。rs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