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四百一十七章 勇者勝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云。

  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描述八百里洞庭的景象。不過,秦時的洞庭湖卻并沒有這般的遼闊廣袤,洞庭水系只是整個云夢大澤的一部分,與大江以北的浩淼江面相比,南方的洞庭湖水面并不開闊。

  湘水、沅水從五嶺、雪峰山深入一路北向,過了長沙之后,水勢陡然放緩,然后輕輕柔柔的注入水澤之中。

  這點缺少了沖刷力的水量,顯然無法造就又急又深的險峻湖泊,而泥沙沉積之下,又讓洞庭湖水道變得分外難行,要是不熟悉水情水文,船只極有可能遭遇到擱淺甚至于傾覆的意外。

  長沙國二王子,大將軍吳封率軍就設伏于此。

  書生意氣的吳臣脫逃南郡,讓吳封及其羽翼得以順利的掌握了長沙國的軍政大權。

  大江之南,素為楚蠻之地。

  長沙國位于云夢大澤的南面,這里也是昔日楚國關押黥犯、流放有罪大臣的地方,當年楚國大夫屈原被貶,最后投汩羅江而死的地方,就在長沙國境內。

  春秋戰國,中原動亂。

  戰亂頻頻,民眾流離失所,一些有遠見卓識的家族紛紛南遷,其中的一部分,就來到了長沙國。他們的到來,讓長沙國的經濟發展、生產技術有了質的飛躍,而這種飛躍在吳芮統治期間,更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李原的新秦軍在北方大地上所向無敵,但凡反叛的力量不管強弱,不論英雄,紛紛瓦解消散,依附在這些反秦勢力上的舊部們,也各自逃生或隱居深山,其中有一部分的人,在眼見著中原無有立足之地后,遂毅然南渡。來到長沙國投奔吳芮。

  他們中間,就有棄魏從楚的名士張敖,其為張耳之子,在楚國滅亡之后,張敖擔心被秦國追究其游說項楚攻伐之事,遂與門客貫高、趙午偷渡云夢澤,來到長沙國避亂。不久后,張敖被吳芮任命為國相。貫高為大夫,趙午為將軍,他們與吳封不謀而合,將長沙國的軍政大權牢牢把控。

  這一次,為了應對秦軍的進犯,吳封、張敖、貫高、趙午也是精心準備,在全國總動員的命令下,長沙軍以一萬余人守衛都城長沙、另以千、百人守衛境內的幾座縣城,剩下的一萬二千余精銳,在吳封、趙午的率領下。乘坐大小戰船百余艘,沿著湘水北上,準備在洞庭湖與湘水、沅水的交匯處與秦軍決戰。

  長沙軍設伏于洞庭湖進入湘水的水道周圍。吳封令趙午率領一部佯裝抵抗且戰且退,自引主力艦隊隱伏在沅水河道,等到馮宣軍進入曲折多窄的水道時。才始一舉殺出,試圖全殲馮宣這股“輕敵冒進”的秦軍部隊。

  面對前后夾擊的困境,馮宣顧不得喝斥吳臣無能,事先不告知清楚敵情,連忙下令曼丘臣部速速登岸,建立營壘固守,同時,己部水軍以輕艦艨沖為先導,以樓船為主力,一反被動挨打的局面,反向朝著趙午的長沙軍沖了過去。

  水道狹窄。

  船只轉身不易。

  秦軍又面臨夾擊的困境,要是不能迅速的破除一個方向的來敵,就只能被圍困殲滅。

  進還是退。

  是選擇迎戰,而是掉頭退回大澤。

  馮宣在決擇面前,毫不猶豫的作出了正確的選擇。

  狹路相逢勇者勝。

  這是李原一直教導的信條,秦軍水師的五十余條大小戰船幾乎將水道堵得嚴嚴實實,要是號令不一,有的船想要轉身,有的想要進攻的話,勢必會造成自亂,而那樣一來,秦軍不用與敵交鋒就先敗了。

  “咚咚咚――!”樓船座艦上,甲板上赤膊的秦軍甲士正在拼命的擂響戰鼓。

  船舷交接處,一個個手持長戟的士兵神情嚴肅,正在聽著帶隊隊率一遍又一遍的敘述,等一會兒,他們就會在船只交會時與敵卒面對面的對戰,這種水上的接舷戰最考驗的就是人的勇敢和犧牲精神。

  面對敵方刺來的鋒利槍尖,你是迎上去狠狠的回刺,還是驚慌失措的掉頭逃跑,這一瞬間的選擇,考驗的不僅僅是人心,還是團隊合力。

  馮宣水軍組建于三年前,分別由來自巴郡的巴族將士、云夢澤的盜寇,還有南郡招募的青壯組成,這支水軍部隊成立之初,曾經與英布軍大戰過一場,當時的情形可比現在兇險多了,而經此一戰的許多戰卒如今已是軍中的各級將校了。

  “大秦,大秦!”

  秦軍戰船上,呼喊聲一陣高過一陣。

  河岸上,秦軍偏將曼丘臣正率領著他的步卒在沼澤地帶艱難前進,水軍危殆,如果馮宣的船隊覆滅的話,曼丘臣的這一支孤軍退無可退,食無可食,就會陷入到敵軍布下的包圍圈中,所以,為了自己的生存,兩支秦軍必須并肩作戰。

  湘水上。

  橘子洲頭。

  長沙吳軍將領趙午,有些忐忑不安的來回在甲板上踱步。蜀中無大將,寥化作先鋒,趙午的軍事經驗,也就是在跟隨著張耳時獲得的點滴經驗,至于真刀真槍的指揮軍隊作戰,趙午還真沒有過。

  按照趙午的心思,這次對秦作戰,長沙軍還是以穩為主,堂堂正正的沿著洞庭湖、湘水的出口安營扎寨,秦軍要想進攻長沙都城,就必須先占領湘水的通道,而作為守御的一方,又占了地勢、人和的優勢,對付遠道而來兵力又不足的秦軍,不能說取得多大的戰果,至少拼消耗拼時間的話,完全是長沙軍占得上風。

  可是,吳封在臨離開長沙時,答應的好好的,一等到遠離了束縛,就立即擺出長沙國未來君王的氣勢,將趙午的意見給批的一文不值。

  畏敵如虎。

  無膽鼠輩這還是好聽的言語,最最難堪的,吳封居然自顧自的決定分兵二路,伏擊秦軍部隊,而且還自作主張帶走了長沙水軍中最為精銳的百余條大船,留給趙午的,則是數量達到二百來條的小艦船。

  “趙將軍,本王給你留下多一點的戰船,你可不要負了本王的一片好意?”吳封洋洋自得,乘坐大船自往洞庭湖設伏去了,讓趙午無奈的瞧著手底下的一眾老弱殘兵無可奈何。

  前方的戰鼓聲,越來越近。

  讓趙午越來越心神不寧起來。

  這次出征,張敖、貫高坐鎮長沙,而軍隊指揮這個苦差使,就交到了趙午的手里,按照張敖的意思,有趙午盯著,吳封要是亂來,總還能補救,可是,以吳封自大狂妄的脾氣,又哪里聽得進趙午的勸說。

  “快去打探清楚,秦蠻有沒有回撤?”趙午猶豫了一會,終于耐不住性子,吩咐道。

  未等趙午話音落下,就聽得有將士驚慌失措的叫喊起來:“不好了,秦蠻子殺過來了?”

  “什么,秦軍朝著自己來了,這怎么可能,在聽到被包圍了之后,他們應該軍無斗志,掉轉船頭撤退才是――!”趙午大驚失色。

  “快快,快聚集將士,準備迎戰!”

  長沙軍一陣手忙腳亂之后,終于聚集起了一支看上去規模還算龐大的隊伍,只不過,這支水軍怎么看都有點別扭。

  船只上百條。

  但可以敵過秦軍朦沖戰船沖撞的,幾乎沒有。更不用說高大厚實的樓船了。

  長沙軍水卒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門,有的士兵手里,持著平素打漁的漁叉,雖然使慣了手,但漁叉只是普通的木柄加上青銅的叉頭,其鋒利程度根本無法與秦軍的制式武器相比,而且,隨著秦軍兵造鐵器工藝的完善,不僅是北方邊境的邊卒,就連南方的這些水軍將士也開始換裝換武器。

  鐵制的長戟戟尖,鋒利無比的鍛打刀鋒,這些技術上的優勢,讓長沙軍本就不多的優勢在近戰中蕩然無存。

  “轟!”

  在雙方將卒的吶喊叫喝聲中,兩艘戰船高速對沖,然后猛烈的撞在了一處,朦沖艦船上的秦軍將士在慣性的作用下,紛紛向后仰倒,不過,他們顯然對此等程度的沖撞已有準備,五人一隊的秦軍隊伍中,竟有一根繩索系在腰上,而繩索的另一端,則被死死的綁在了船舷的硬木板上。

  “快砍斷繩子,殺敵!”一名面相有些蒼白的秦軍隊率啞著嗓子叫喊了一聲,拔出鐵劍一斬而下。

  聽得他這一聲叫喝,朦沖艦上的百余名秦軍水卒一個個迅速的反應過來,紛紛解除束縛,不顧一切的向近在眼前的長沙軍戰船跳了過來。

  秦軍勢猛。

  秦船撞角又是堅硬無比。

  在兩船沖撞中,速度沒有起來、個頭又是不及的長沙軍戰船破損嚴重,船首部分已經開裂,江水正是汩汩流入,而在船只中央位置,準備不足的長沙軍士兵還在慌亂的施救受傷的同伴,完全沒有應對秦軍跳舷進攻的意思。

  以有備戰無備。

  以經過系統水戰訓練的士兵對付只是匆忙強征來的青壯,結果可想而知。

  長沙軍將領趙午目瞪口呆的看著混亂不堪的己方陣形,一時啞口無語,他萬萬沒有想到,僅僅一輪的近戰,自己這一方看似堅固的防御陣勢會變得支離破碎。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