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四百四十五章 雄心壯志

  大秦的觸角,無處不在。

  姑師城。

  位于天山南部的一個山間盤地里,這里地勢低洼,又有交河流經于城下,形成了一小片天然的綠洲。

  作為秦國探入天山乃至蔥嶺一帶的前哨,姑師城的地位極為重要,它不僅僅是北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更是秦國打入西域的一枚重要棋子。

  季心鎮守這座秦國最西陲的城池已有七年時間。當年,那個虎牢關前的楚國年輕校尉,在歲月的風沙印跡下,漸漸的褪去了幼稚,多了幾分成熟。

  成熟的不僅僅是季心。

  還在姑師這座城市,也在以肉眼看得見的速度飛快成長著。經過數年的發展,姑師這座天山之麓的綠洲城市,其規模比之前要龐大了許多,單從城市人口來說,姑師城的常駐人口已經從七年前的不足五千人,發展到如今的五萬人左右。

  秦軍入駐。

  黑衣黑甲、一臉的肅穆,加上戰無不勝的威名,西域的那些盜寇們,就算借十個膽子給他們,也不敢在姑師城搶劫商隊。有了這一層保護,不管是來自哪里的商隊,都將姑師作為絲綢之路上的一個支點。

  姑師城池,仿照長安的架構,東、西、南、北四條筆直的大道。交錯縱橫的街巷、小道,還有繁忙人流不息的集市,這一切都在昭示著,姑師的未來無限光明和燦爛。

  得益于豐富的情報和信息資源,匈奴殘部內部的異常變動,很快被鎮守西域的秦軍得悉,這一突如其來的變化,讓姑師城中的秦將季心立時警覺起來,秦國大軍即將西征,匈奴人卻搶先一步遷涉。這會給秦軍西征帶來怎樣的變化還是未知數。

  姑師八百里加急驛報。

  一堆堆烽火在不停歇的燃起,與此同時,在長安城外,高陵一帶的秦軍校場上,神武大帝李原正在巡視隊伍,從各地征召而來的秦軍將士正在接受出征前的最后檢閱,這支大軍中間。不乏讓人耳熟能詳的戰將。

  與統一戰爭時期屢屢兵力不足。只能依靠精兵質量取勝的情況相比,如今李原麾下可謂兵強馬壯。

  在北地作戰,騎軍的作用要遠遠的超過步兵諸多,李原這次也是下了大力氣。征調了兩大牧場的精銳騎兵參戰。

  一臉橫肉胡須的秦將曹信率領著他的部眾,昂首位列于最西首,已經晉升為隴西軍首領的他,麾下的兵卒有近五萬余眾,包括了小月氏、狄、樓煩等各族的勇士,這些一早就選降投靠秦國的部落,關注的是實在的利益,現在他們一個個在秦國的快速發展中得益,本部落的實力大增。

  曹信從五萬隴西軍中精挑萬選。挑出了一萬五千強悍騎卒為先驅。這支由草原民族的后代組成的騎兵隊伍,將成為西征軍中的先鋒。

  以校場的規模,在容納了五萬將兵之后,已經顯得擁擠不堪,站在曹信的隴西軍邊上的。是另一支并為先鋒的部隊,以能征善戰而著稱的河西軍。

  河西與隴西一條大河相隔,從淵源來說,相互之間還是同一個根源,河西軍的將領駱甲與曹信也關系不錯,但在關系到誰為西征先鋒的問題上,駱甲與曹信卻是各不相讓,此次西征,駱甲動員了將近三萬的兵馬,其中騎兵就有一萬余眾,在這支隊伍中間,有一部騎兵分外引人注目。

  鬼方白羊部落。

  這個久違了的草原部落,在弱水一帶休養生息整整七年之后,終于漸漸的恢復了生機,而在不斷的融合和壯大過程中,白羊部落在女首領晉希的帶領下,以更為開放的姿態容納著來自異族的人丁,這種融合和開放讓白羊部落由游牧民族漸漸的演變為半游牧半農耕的民族。

  由于實力上的使然,晉希這次出兵的數量不多,算起來約有三千騎,這點力量在整個河西軍中算不得什么,但其重要性卻是不可取代的。

  白羊部落當年從阿爾泰山一帶東歸。一路之上,歷經艱辛萬苦,對于蔥嶺以西的地形地貌,秦軍諸部之中,沒有哪一支軍隊比他們更為熟悉。所以,三千白羊部落的勇士,將擔負起先鋒中最為重要的斥候部隊的重任。

  當年,李原執意收留晉希殘部的做法,讓人無法理解,而今天,七年之后,許多當初懷有質疑之意的人,才始恍然大悟,原來李原一早就存了這一份心思,想到這里,不少人就更加對李原心存敬畏。

  除了河西軍、隴西軍這二萬五千騎兵先鋒外,位于東首的,是整整五萬的氣勢滂溥的幽燕秦騎。

  秦國滅燕已經有九年時間,韓信在這九年里,北擊匈奴丘力部落,東屠高麗半島,再掃蕩翰難河東端的匈奴人老巢,其實力增長之快,讓其余諸軍都望塵莫及,如果這回李原不下令征西的話,韓信這般擴張勢頭下去,很有可能會引發一場秦國內部的巨變。

  當然,如今西征在即,韓信也是意氣風發,決定跟隨李原的腳步,去更西方遙遠未知的地方開拓新的征程。在共同的理想下,李原、韓信還有跟隨他們的許許多多的秦軍將領,眼眸中盡是激動和狂熱之色。

  七萬余騎軍,這個規模是李原開國統兵以來的最大數目,兩支騎兵部隊,一支來自西邊,一支來自東首,當然,這些騎兵并不是西征軍的全部,剩下位于校場中央位置的,是西征軍中的真正主力部隊。

  足足十五萬的步騎,這些來自于秦國內地各郡的兵馬將卒,他們將擔負起連接前線與后方的重任,他們中間的許多人是第一次來到長安,在前來的途中,他們滿懷著憧憬,毅然告別家鄉,投奔到李原的麾下,投身到一往無前的西征激流之中。

  來自江東的正當壯年的楚地英豪桓楚。

  來自嶺南的秦軍征南名將馮宣。

  還有馬金、周平等許多出場機會不多,但卻渴望在戰場上證明自己的秦軍將領,他們一個個神情敬畏,熱切的注視著高臺上的同一個人。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