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五百二十五章 羅馬軍事化改革

  地中海海上爭霸戰的鐘聲停止。

  羅馬人匆匆組建起來的新艦隊,在大秦與迦太基海上聯合力量的打擊下不復存在,由商船水手和雇傭兵組成的羅馬海軍,在戰力上明顯要弱了一籌,他們的結局就和羅馬共和國這個夕陽大國一樣,還未完全開放就即將凋零。

  羅馬艦隊在科西嘉島海域幾乎全軍覆沒。這一戰況迅速的由熱那亞傳遍整個亞平寧,正全力以赴應對秦軍東線攻勢的羅馬當權者們大驚失色,沒有了海軍的保護,整個半島的外圍防護將變得支離破碎,秦國海軍艦隊隨時隨地有可能搭載著士兵登上羅馬本土。

  面對如此危局,西庇阿顧不得再在阿爾卑斯山前線坐鎮,急急囑咐龐培勉力守衛之后,即帶著二萬余精兵南歸。

  大秦歷十八年,立夏。

  失去海上補給的羅馬伊比利亞行省首府貝爾港失陷,守衛此城的羅馬軍隊約三千人放下武器,向秦軍將領李仲翔投降。

  在這次授降過程中,羅馬人的高傲再一次的顯露了出來,他們固執的堅持將迦太基一方排除在外,這使得志在復仇的漢尼拔大為惱火,隨后,迦太基軍隊在伊比利亞的東北部一帶采取了大屠殺行動,將近數萬的羅馬依附者被砍頭。

  血雨腥風之下,羅馬共和國危機臨頭。

  面對嚴峻的形勢,西庇阿在羅馬城召開了緊急元老院會議,在這次的會議上,西庇阿提議由他來擔任元老院的議長,這一提議在幾乎沒有阻力的情況下通過,由此,西庇阿這位羅馬軍事強人終于集軍權、政權于一身,羅馬的共和體制也在這一刻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羅馬帝國的新獨裁體制。

  共和與獨裁。

  是人類歷史進程中的兩個重要對比指標。

  在人類的文明之始。象羅馬元老院這樣的集體議事機構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當時的社會發展,羅馬人也是憑著共和的這一體制,才漸漸的由弱小的小城邦發展為地中海一帶最為強大的大國。

  但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面臨東方大國的壓迫和打擊,羅馬共和體制的弊端也顯露無疑,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羅馬舉國重要決策方面應對遲緩,屢屢喪失軍事和戰場上的主動權。

  十月至十一月。

  整整一個月時間里,西庇阿一邊下令收縮兵力,節節防御秦軍的進攻。另一方面抓緊在國內開始軍事改革舉措。

  這次改革,西庇阿和他的親信們下了很大的決心,其中在軍事和軍工層面,許多項的舉措都和秦國有聯系,就算處于敵對關系,羅馬人在事實面前,終于不得不承認,他們必須要學習東方敵人的長處,不然的話。他們就真的要滅國了。

  在軍事層面,西庇阿決定軍隊由方陣隊改為軍團作戰陣形,這一改變也是歷史上羅馬步兵軍團形成的雛形。士兵的武器,也不再由士兵自己提供。而是仿效秦國兵造的方式,由國家專門制造兵器的部門統一打制。

  短劍、重標槍。

  這兩種能夠發揮出羅馬士兵近身肉搏優勢、遠程打擊優勢的武器被西庇阿等羅馬將領認可,并隨之統一裝備到軍中,羅馬士兵之前的武器主要是長矛和弓箭。劍和標槍只是輔助兵器,而現在長矛被重標槍所取代,羅馬人的遠程打擊能力一下子大大提高。可以想見,當兩軍對壘之時,羅馬人的標槍森林鋪天蓋地而來,將會給對手帶來多大的壓力。

  另外,羅馬軍隊新配發的短劍,長度約為兩英尺,劍寬約兩英寸,很重,劍頭十分尖利。劍柄可用木、骨、象牙或金屬制成。這種短劍的作用,更擅刺殺而不在于砍殺,它的威力在近身搏殺中更能體現。

  在防御武器方面,羅馬人也仿照了秦國的盾牌樣式,把原先的圓盾改成結實的長圓形凸面體,這種盾牌更符合人體的特征,豎起來之后幾乎可以將身體的大部分遮蓋住,能夠很方便的遮擋住秦軍弩箭的射擊。

  除了武器方面的改進之外,羅馬軍隊在征兵方面,最為明顯的一個變化,就是增加了常備軍和后備役少年兵兩個固定的兵種。

  在原先的義務兵役制下,羅馬士兵平時耕作,戰時出征,很少有機會進行集中的戰術訓練,而現在,羅馬人決定效仿秦軍一樣,將現有的一線兵員全部調整為常備軍,這些將士的裝具、食物、輜重一應物器,都由國家統一補發,而不再由士兵的個人家庭來承擔,同時,為了獎勵出征將士為國征戰的功績,羅馬帝國也會和秦國的軍爵制一樣,對立下戰功的將士進行表彰。

  后備役少年兵,主要由年滿十三周歲未滿十六周歲的少年組成,這些少年雖然身體還沒有發育成熟,但在帝國宣傳機器的鼓動下,卻有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意識,特別是對西庇阿這個軍事領袖更是發自內心的愛戴,所以,訓練這些少年兵,對于羅馬在今后幾年中改變不利的戰場局面至關重要。

  羅馬人的軍事化改革步伐,在秦軍的壓迫下匆匆進行著,對于亞平寧半島內部發生的這些變化,秦國方面也有察覺,不過,李原現在更為關注的,還是在阿爾卑斯山北麓一帶的艱難攻堅戰。

  阿爾卑斯山的冬雪,在這一年下得格外的厚實,秦軍的推進遇到了極大的困難,特別是重型的武器不能運送上來,這使得只能以輕武器作戰的各路秦軍在面對險隘時只能望之而興嘆。

  在西庇阿回國之后,羅馬留守將領龐培指揮的十萬羅馬軍隊,死死的扼住了北部山脈的各處重要隘口,他們的存在,就象一條條無形的鎖鏈,捆住了秦軍進攻的手腳,在此期間,秦軍方面也不是沒有嘗試過突破一、二個隘口,再繞于敵后動搖羅馬人的整條防線,但效果卻始終令人不滿意。(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