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382章 無知者無畏

  這次,米國人的議論被那個研究馬義和社義的博士戴文完全翻譯為華語,而且,是直接反問的陶成蹊。

  而我們的陶司長,除了堅定地回答“我會游泳,而且技術很好”外,對是否超過自己的能力,對萬一遇到危險之類的問題,陶成蹊也無法自言其說。

  雙方的座談,到此進入一個高潮。因為華夏方面的管作家反問了一句:“你們米國人,在遇到小孩從大橋上落水這種情報時,會怎么辦?”

  “我們首先會報警,呼叫水上救生隊;如果確信自己沒有危險,也可以跳下橋去救人!”米國人很自信地答道。

  “報警?警察要管這事兒嗎?”華夏這方也議論開了。在華夏,警察可是不管這事兒的。當然,如果遇到街上有人行兇,或打架斗毆之類的事情,警察是有管的,但這事兒,華夏的警察是不會管的。當然,如果警察就在現場,也會管的。只是,如果報警,等警察來了后,那孩子豈不是已經在水中淹死了?

  于是,華夏的一位姓高的作家再次反問:“如果這樣,你們米國人也太冷漠了吧?”

  是啊,你們米國人也太冷漠了吧?其他人都跟著附和道。顯然,他們認為米國人的處理方式不對。

  對于華夏人的反問,米國人也找不到更有力的方式反擊,因為在他們看來,如此處理是天經地義的。這個問題,其實是米國人在提問時自己沒找好材料,但趙無極卻覺得米國人的方式更科學一些,他決定引導一番米國人,讓米國青年贏得這個問題的辯論。同時也讓華夏青年有一番思考。

  不過,就在趙無極準備問米國人時,米國方面的一個叫艾薇爾的一個美女卻順勢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遇到大街上有人持刀殺人,你們華夏人會怎么辦?”

  “聰明啊!”趙無極感嘆了一句,這個問題。才具有辯論價值,因為剛才那個“孩子落水”的問題,太容易受到客觀環境的影響了,而且,對于大多數會游泳的人來說,只要不是突漲洪水。一般情況下也是沒多少危險的,在這種客觀條件下,米國方面的處理意見確實稍有點“冷漠”。

  “我們會沖上去制止歹徒!”華夏方面幾乎異口同聲地答道。趙無極知道,華夏青年在這個問題上,似乎是上當了。

  果然,艾薇爾聽到翻譯的英語后。立即反問道:“你們難道都不害怕死亡?”

  “不怕!”又是異同聲地回答。

  完了,完了!趙無極內心哀嘆了一句,這個回答,似乎表露了華夏人的勇氣,但卻同時也表露了華夏青年愛說假話,易于沖動,而且還沒有獨立思想的弱點。

  艾薇爾聰明地抓住了華夏青年“不怕”兩個字。繼續大做文章:“你們難道沒有想過,被歹徒殺死的后果?你們難道就沒想過,即便你們制服了歹徒,不懼怕歹徒的同伙報復?”

  被歹徒殺死的后果?被歹徒的同伙報復?此時,即便再說“不怕”的人也會沉思一會兒。

  好在另一個叫科特的家伙立即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升華:“在米國遇到這種歹徒行兇的情況,我們米國人一般還是采取報警的方式。為什么你們華夏人遇到這樣的問題不是找警察,而是喜歡自己解決呢?要知道,警察畢竟是受過專業訓練,他們在救護落水兒童,在制止犯罪方面肯定更專業一些。難道。你們華夏人不喜歡警察,或者,沒有警察?”

  有人說,米國是提倡個人英雄主義的國家,而華夏是提倡集體英雄主義的國家。但在具體事務的表現上,似乎華夏人更擁有一種英雄情結。當然,很快地,華夏這種個人英雄主義就將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全民“冷漠”,見死不救!

  最后,米國人關于華夏青年是否喜歡警察的問題,華夏人并沒有給出讓米國方面認可的答案。而這個問題,趙無極也同樣產生了疑問。

  直到在回國的飛機上,趙無極才尋找到一種答案。米國,從它立國之日起,就處于一種法治的狀態下,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各類社會保障譬如與警察有關的社會安全保障不斷地得到強化,再加上米國警察與香城港的警察一樣,警署布置合理,報警后,出警速度非常快,因此,米國人或類似的發達國家的民眾在自救或“警救”方面,一般都主張選擇后者。

  而華夏在這方面明顯是短板,在幾千年的專制社會里,類似于警察的衙役或捕快,大多數時候都站在民眾的對立面,因此,民眾除非萬不得己,不會選擇這種官方的力量來維護自己的利益,他們選擇的是自救方式,如果災難已經發生,他們也會選擇“報仇”的方式。

  而在當今的華夏,雖然警察隊伍整體素質還不錯,但已經出現了警匪勾結的事件,而且,由于裝備、人員的欠缺,警察出警的速度也無法與米國等國家相比,到了后世,警察的表現就更不用說了,差得無限。

  也因為如此,華夏便形成了一種“求警不如求己”、“求人不如求己”的文化傳統;而米國從立國開始,就有了一個好的制度,因此,在米國就形成了“求己不如求警”的理性傳統。

  當然,在米國,還有一個重要的現象,那就是歹徒如果持槍入室搶劫殺人,主人是可以反擊的,而且是可以開槍的。也就是說,米國的法律決定了,米國人在自己的家里即自己的私人空間里,是安全的。即便是警察,也不能隨意推門而入。但在華夏,不論在公眾場合或私人空間,都無法尋找到這種安全感。

  青年人坐在一起,哪怕是語言不通的青年人,也會對一個共同的問題感興趣,那就是男女關系。

  “請問段希文小姐,現在華夏男女之間的關系,是不是還講一個男女授受不親啊?”戴文因為懂華語,因此提問非常積極,而且他在大聲提問之后,又會用英語告訴同伴。

  “趙無極,什么叫男女授受不親啊?”段希文在聽到戴文的話后,轉過頭來問趙無極。

  “第一個授,即授予、給予;第二個受字,接受;親,指親自接觸;這句話的本意是,男女之間,在相互贈送或接受禮物時,不能親自接觸。”

  趙無極的回答非常機械、呆板,但也非常準確。其實,這個“男女授受不親”說起來雖然是所謂的封建禮教,但這句話同樣具有現實意義。男女之間的交往,確實也需要一定的禮儀、禮節,不能搞成后世的那種動不動就是“一夜情”的情形。即便趙無極已經與三個女人有了關系,但他也認為古代的禮儀有它的道理。

  用現代的語言表述,男女授受不親,應該為:男女之間表達感情或者愛慕之心,不要那么直接,而是委婉一點,含蓄一點,無論是贈予物品的一方或者是接受信物的一方都應保持一定的禮節,尊重對方,不讓對方難做,也不讓自己難堪。萬一對方對你沒那個意思,也不好當面說,讓你下不來臺,這樣才算是懂得禮貌。

  從這個意義上說,男女授受不親,確實是男女交往最重要的禮節要求了。

  但是,段希文連“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的本意都不清楚,因此,她的回答肯定不可能有這種境界,而沒有這種境界,就只有兩種答案了,一種是肯定,一種是否定。但無論是肯定或否定,都不是好的答案。畢竟,“男女授受不親”也屬于華夏傳統文化中的一個相對重要的內容。

  “戴文先生,您是翻的哪一年的老黃歷啊?現在的華夏青年,崇尚的是戀愛自由,婚姻自由,在這一點上,與你們米國青年是一樣的。”

  段希文這個回答,看似非常好,就是公孫言大使也不停點頭。但是,在趙無極看來,這個答案其實是不太好的,因為,它割裂了傳統與現在的關系,實際上是否定了華夏和傳統文化。

  趙無極的猜測非常正確,因為戴文馬上又問道:“那么,華夏古代在涉及到男女關系的一些現象,譬如相敬如賓、相濡以沫、相依為命、白頭偕老等詞語,現在都不存在了?”

  “這些,肯定還是存在的。譬如白頭偕老,別人結婚時,我們也是這樣祝福的。”段希文答道。但是,語氣中明顯有些不自信。

  “各位華夏同朋友,我最近看了一些華夏文化方面的書,譬如華夏在有關古代女子的禮儀時,講到三從四德、三綱五常兩個重要的詞語,但是,我所看的書上,卻沒有對這兩個詞語的解釋,有沒有哪位朋友,能夠幫我解釋一下?”戴文狀極誠懇地問道。

  趙無極覺得,戴文問的這個問題,可能不只是問題本身這樣簡單,而是有其他所指。但是,趙無極還要想戴文問這個問題的意義時,段希文卻沖動地冒了出來:“什么三從四德,三綱五常,我們華夏,現在是新社會了,這些封建社會的糟粕,早就不存在了!”

  “戴文先生,您剛才問的這個問題,確實是華夏古代的事了,我們這一代青年,并不學這些,這些東西,學來也沒用。”一直不說話的李成運,也搶到機會表達了一句自己的觀點。(。。。)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