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504章 委托培養

  如果有人統計過華夏經濟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相關數據,人們就會明白,在華夏的經濟高速發展的三十多年里,農民做出的犧牲最多。♠レ[]

  當然,任何國家的城市化進程,農民都會面臨一個背井離鄉的問題。不過,有些國家和地區在這一過程中,卻盡可能地保護了農民的利益,譬如海峽對面的那座小島,無論是現在還是農民的農民,或者已經進城了的上一代農民和二代農民,他們的利益都是得到了充分保證的。

  華夏的農民是絕對的弱勢群體,而且還抱著“民不與官斗”的傳統思想,可謂是溫良恭儉讓的典型,非常有利于統治與管理。但這絕不是犧牲農民利益的理由。

此外,趙無極關于如何保護農民的利益還有一些建議。譬如礦山,華夏的國法規定礦山屬于國有,這本沒有錯。但是,國有并不等于身居礦山之處的農民得不到一點利益吧  因此,趙無極建議道:大型礦山由國家主持開發非常有必要,但在利益分配時,要考慮到當地農民的利益,大型和超大型礦山的利益分配,適宜以市或縣境內的農民為受益范圍;中型礦山的開發,適宜以縣或鄉境內的農民為受益范圍;

  而小型礦山,趙無極則直接建議,其受益對象為鄉范圍的全體農民,至于開發問題,完全可以交給市場來運作,國家只是對其產業、安全等進行政策或法規上的管理最好。

  至于微型礦山,則以村為受益對象為最好,因為土地的集體所有制其實是以村為單位的。

  大中型礦山的農民受益問題,是指國家在收取資源稅時,要考慮到農民的利益,要一次性直接將收益分給農民,而不是給當地zhèngfǔ。

  至于zhèngfǔ如何從大型礦山中獲得收益,華夏并不缺少這方面的政策,各類稅費。向來是zhōngyāng與地方分成的,地方zhèngfǔ完全可以從中受益。

  這樣的建議聽起來似乎有點天方夜譚,但實際上擁有極強的cāo作性。農民一次性的收益,也并不是指的現金,它可以是某項產業的“股份”,可以定期和長期分紅。

  對于如何讓農民介入市朝運作,趙無極也提了一些建議。那就是農民的固定資產。譬如公路邊的一幢磚瓦房,只要其還另有房屋,可以允許其作為固定資產向銀行貸款,以獲得商業上的啟動資金。

  雖然這樣做比較麻煩,但政策上應該有這樣的考慮。至于其中的風險,肯定是有的。不過是cāo作層面的風險罷了。而且,農民也只有經歷過商業風險,才會成為的商業時代的人才。

  再,作為zhèngfǔ,怎么能怕麻煩呢。

  此前的那些建議,多是關于民生的,而且也是一些具體的問題。這些問題。即便今天不解決,明天也會解決,只要不解決,其問題就會存在。后世直到趙無極重生前,有些問題也沒解決,但并不表示那些問題就不存在,事實上,國家化大力氣解決也解決不好了。

  趙無極最為看重的。或者趙無極最想借重的,是華夏的教育計劃。

  華夏的教育,后世的詬曹多,問題很多,但不可否認,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教育能夠普及到如此程度。已經是很不容易了。

  再,華夏的教育問題,也不僅僅是zhèngfǔ或教育部門的問題,它是一個社會問題。更是一個家庭問題。由于家庭教育的不當,加劇了教育問題的烈度。

  家庭教育包括家庭環境在內,是學生正常成長過程中最大的“可變量”,因為華夏的學校教育,與其他任何國家的教育一樣,都是一種制式教育,主張規模化培養。當然,華夏的模式化更強一些罷了。

  因此,學生在學校有“變壞”的可能,但其可能性遠小于家庭環境與父母的教育。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而且是“終身制”的老師,父母不能忘記教育子女的責任。

  有的家庭,經濟條件較好,一味地“寵溺”孩子,結果造成其性格變異,根本不適應學校的社會的要求,一進入學校,由于其表現怪異,自然受到批評,而一受到批評,則產生逆反;這時,如不及時校正,極有可能走向反面。

  有的家庭,由于貧窮或其他原因,疏于對孩子的教育,這同樣會造成這樣那樣的問題。

  教育所面臨的這些問題,趙無極并無特別的辦法,它有賴于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趙無極所介入的,主要表現在:

  九年制義務教育問題。九年制義務教育,國家已經提出,但是,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成本卻得由家長承擔,這是相當不合宜的。平行時空,要到2006年以后,國家才明確規定,九年制義務教育不再收取學費雜費,一改“人民教育人民辦”為“人民教育zhèngfǔ辦”。

  趙無極此次提出的,則是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學雜費問題,雖然小學和初中收費并不多,但對于貧困家庭來,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趙無極建議華夏最好逐年減低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收費問題,并在5年后停止不收。

  大力發展高中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問題。國家要盡快保證初中畢業后的學生能夠分流到普通高中和職業技術學校。事實上,初中畢業生其年齡太小,并不太適合進入社會,如果能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和接受高中教育,不但是學生之福,學生家庭之福,更是國家之福。

  為了服華夏高層,趙無極準備了世界各國關于職業技術教育的材料,特別是普國職業教育的成功案例。

  為了配合這一政,趙無極指示理想國際集團及其下屬企業集團,從1990年起,企業所招員工必須具有高中畢業和中職畢業文明,同時,在三年后,將只招收具有中職畢業的學生。

  與此同時,從1990年起,鳶島自治領將不再接受普通家庭成員移民的要求,而必須是家庭中至少有一人具有規定學歷,愿意到鳶島工作取得鳶島“就業證”滿一年,才可將其家人移民到鳶島自治領。

  高等教育擴招問題。平行時空,華夏在1998年開始大規模擴招,并明確提出其擴招后的畢業生國家將不再分配工作。

  這一改革勢所必然,但是,華夏的擴招步伐一是來得太陡,民眾根本來不及消化其后果;二是突然擴招帶來的教育資源短缺的矛盾,讓教育質量大幅度下滑,直到趙無極重生前,其質量下滑的趨勢也沒止住。

  趙無極提議,以1990年國家計劃的605萬為標準,當年增加5萬大學本專科學生,此后每年增加5萬本科學生,至于專科學校,條件具備可升入本科,條件不具備,可改為職業技術學院。

  華夏的高等教育,有一個怪現象,明明本科生的質量都不能勝任工作了,但還有一半的專科生也叫“大學生”,其實,專科及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的學生,完全可以稱之為“職大生”或“職校生”,以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

  這樣,并不是歧視專科生。事實上,在后世的就業中,中職校的就業面最好,大專次之,本科學生就業表現最差。原因就在于專科、中職學生的就業期望值更低,雖然理論知識可能不如本科生,但其實踐能力、cāo作能力卻得到了用人單位的認同。

  為了服華夏高層特別是教育系統的領導,趙無極不得不與華夏簽訂了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即《鳶島自治領與華夏共和國關于委托培養人才的協議》。

  這個協議最核心的內容有三條:第一條,鳶島自治領每年在華夏招收的大學畢業生不得低于5萬人,鳶島自治領將以大學畢業生每生5萬華夏幣或以培養成本的200向華夏支付培養費用。

  第二條,鳶島自治領每年在華夏招收的專科及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生不得低于不得低于10萬人。鳶島自治領將將以專科及職校畢業生每生不低于3萬華夏幣,或以培養成本的200向華夏支付培養費用。

  第三條,鳶島自治領每年在華夏招收的碩士及博士畢業生,其總數不得高于華夏當年畢業數的10;鳶島自治領每招收一名碩士畢業生,將以碩士畢業生每生10萬華夏幣博士畢業生每生20萬華夏幣或以兩類畢業生培養成本的200向華夏支付培養費用。

  其中的第三條,還是趙無極據理力爭之下,才形成的相對于鳶島比較有利的條文。如果趙無極一個都不招,趙無極就可不向華夏支付費用。

  而前面兩條,卻是硬性規定,即便趙無極招不夠,華夏也要硬塞給鳶島自治領5萬本科生或10萬專科職業學校的畢業生。

  精彩推薦:

  (陽朔)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