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鄉試,也就是各省海選。各省分擬各題,側重各不相同。最切合朝廷風向的自然是順天鄉試了。擬題如下:(以策論為例)
題1,漢初馳商賈之律論題2,東漢中興功臣多習儒術論題3,龔遂治渤海虞詡治朝歌論題4,隋唐二史不為王通立傳論題5,吳兢上貞觀政要張九齡上千秋金鑒司馬光上資治通鑒真德秀上大學衍義論以下再列幾省相對有特色的試題河南,中州形勢論陜西,王猛治秦論山西,韓信引兵下井陘如陳余用李左車策信將何以待之論 (這類題型屬于地域色彩相對較濃的一型)
最囂張的是湖南,夏少康年四十以一成一旅致中興論(明擺著是親光緒啊)
最有趣的是廣東,武以俠犯禁論(估計是當時廣東革命黨暗殺之風太烈了)
最費解的是山東,遼金元開國兵力論(也沒人舉報它,這種題目足夠興一場**了)
=================================
然后是會試:
光緒三十年正逢西太后七旬萬壽,為慶賀太后壽誕,故將本是正科的會試和殿試改稱為甲辰恩科.
考時:四月初十日 考點:由于京師貢院毀于庚子拳亂之時,故時會試改在開封舉行.
考官:裕德(協辦大學士),張百熙(吏部尚書),陸潤庠(左都御史庠),戴鴻慈(戶部右侍郎)。
第一場,史論5篇:
1、“周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
(注:“內”指中央政府,“外”指諸侯藩鎮)
2、“賈誼五餌三表之說,班固譏其疏.然秦穆嘗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說亦以戒單于,其說未嘗不效論”;
(注:賈誼是西漢初期人,其“五餌三表之說”為——“愛人之狀,好人之技,仁道也;信為大操,常義也;愛好有實,已諾可期,十死一生,彼將必至:此三表也。賜之盛服車乘以壞其目;賜之盛食珍味以壞其口;賜之音樂婦人以壞其耳;賜之高堂邃宇府庫奴婢以壞其腹;于來降者,以上召幸之,相娛樂,親酌而手食之,以壞其心:此五餌也。”——是關于安撫邊境少數民族的意見。中行說(音:躍)看過漢武大帝的都知道)
3、“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
(注:“申”指申不害,“商”指商鞅,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因其變法而使國強民富。這題考的是對改革的看法。)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賢才與參謀請于私第見客論”;
(注:這題考的是納賢之策。要于“私邸”見天下賢才,相信現在的官員沒有能做到的。)
5、“北宋結金以圖燕趙,南宋助元以攻蔡論”。
(注:這題考的是外交的“以夷制夷”之策。)
第二場考各國政治,藝學策五道:
1,“學堂之設,其旨有三,所以陶鑄國?造就人才,振興實業.國民不能自立,必立學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愛之心,自養之技能,必需之知識,蓋東西各國所同,日本則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鑄國民之教育也.講求政治,法律,理財,外交諸專門,以備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設農,工,商,礦諸學,以期富國利民,此振興實業之教育也.三者孰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實.盍縷舉近百年來歷史以證明其事策”。
3,“日本變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國以日強,埃及用外國人至千余員,遂至失財政裁判之權而國以不振.試詳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禮言農政最詳,諸子有農家之學.近時各國研究農務,多以人事轉移氣候,其要曰土地,曰資本,曰勞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實資智識.方今修明學制,列為專科,冀存要術之遺.試陳教農之策”。
5,“美國禁止華工,久成苛例,今屆十年期滿,亟宜援引公法,駁正原約,以期保護僑民策”。(注:1868年加利福尼亞州通過排華法案,限制華人赴美國,并以殘酷手段排擠已在美國之華人。此后各州陸續通過該法,直至遍及美國。此法案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美結成戰略盟友后才告廢止。)(這種題目放在現在考,偶看都夠用了)
第三場四書五經首題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義”——出于大學次題為:“中立而不倚強哉矯義”——出于中庸三題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義”——出于周易各個題目的背景起因:掌握了背景和起因才能有針對的性的答題 1、周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
周唐指的是周朝和唐朝。外重內輕——周朝實行諸侯分封制,最后造成諸侯做大,周天子靠邊站。唐朝則實行藩鎮制,導致藩鎮做大,形成事實上的藩鎮割據。
秦魏指的是秦朝和北魏,權利集中于皇帝手中,但中央集權的效果并沒有比封建制和藩鎮制好多少。
————————————————————————————————————————
2、“賈誼五餌三表之說,班固譏其疏.然秦穆嘗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說亦以戒單于,其說未嘗不效論”
賈誼針對當時的匈奴提出了制約對策,就是五餌三表之說。五餌就是要用中原優越的生活條件吸引游牧民族,三表就是向游牧民族實行懷柔政策,對游牧民族實行同化。
班固譏笑賈誼五餌三表之說是書生之見,但春秋時期的秦穆公用懷柔大棒征服了在其北方的西戎游牧部落,中行說這個人本來是漢朝的官員,被皇帝強行派到匈奴做使者,結果此人怨憤,投靠匈奴王,為匈奴對抗漢朝出謀畫策,基本意思就是要對抗賈誼五餌三表之說,保持游牧民族的原生態,以免被中原文化同化。
————————————————————————————————————————
3、“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
申商——就是戰國時期的申不害和商鞅,以變法著名,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意思是諸葛亮不是法家,但使用了法家的治國方法,王安石也是使用法家的理論來實行變法,但屬于只做不說的類型。
——————————————————————————————————————————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賢才與參謀請于私第見客論”
裴度是晚唐時期的宰相,是個好官。他向皇帝報告要招攬四方賢才和參謀在自己家里聚會討論。皇帝是最怕手下的重臣結黨培植自己的勢力,歷史上很多例子,因為重臣結黨營私,敗壞朝綱的。但裴度做的很好,沒有結黨反而為朝廷推薦了許多人才,象平定蔡洲的李朔就是他推薦和扶持的。
題目意思是要探討同樣的行為導致不同的效果。。
————————————————————————————————
5、“北宋結金以圖燕趙,南宋助元以攻蔡論”。
宋朝的皇帝的確是比較糊涂的。北宋時期,所謂的“燕云十六州”被遼國占領,北宋就和在更北的金人聯合打擊遼國,遼國倒是衰弱了,反而金國借機做大,滅了北宋俘虜了徽欽兩個皇帝。
南宋犯了北宋同樣的錯誤,聯合蒙古滅了金國,這里的“蔡”就是蔡州,最后金國皇帝逃到蔡州,被北宋和蒙古軍隊聯合攻陷。
最后會元之選落在兩個人頭上,其一為福建閩縣人林志烜;其二為湖南茶陵人譚廷闿。兩人學問,家世相當(小林子是晚清名臣林則徐的族人,老譚是前兩廣總督譚鐘麟的愛子)。兩廂比較,朝中還是湖南人比較有面子,主考之一的張百熙,湖南長沙人,出來說了幾句:
“吾鄉二百余年,三鼎甲具備,獨少會元。場中得湖南一卷,寫作俱佳,以正大光明次序論,吾班次第二,例中會魁,科舉將停,機會難在,情商裕相,庶使吾鄉科名免有缺陷”。于是首席主考裕德(字壽田,喜塔臘氏,滿洲正白旗)賣了一個人情給他,另外兩位考官戴鴻慈(字少懷,廣東南海人),陸潤庠(字鳳石,江蘇元和人,狀元出身)也無異義,遂點了譚廷闿,如此一來湖南科舉雖然完美收場,而大清少了一位大三元(林志烜之前已是FJ省之解元,此次要不是被放了鴿子的話,殿試時,按科場規矩鐵定會被推點狀元,以成就一番科場佳話)。
最后是殿試,也就相當于領導監督下的決賽,馬虎不得。
考時:五月二十一日考點:保和殿 考官:王文韶(字夔石,浙江仁和人),鹿傳麟(字滋軒,直隸人),陸潤庠(字鳳石,江蘇元和人,),張英麟(字振卿,山東歷城人),葛寶華(山陰人),陳璧(字玉蒼,福建侯官人),李殿林(字春丞,山西大同人),綿文(宗室)
考題:策題四道,
1,“世局日變,任事需才,學堂,警察,交涉,工藝諸政,皆非不學之人所能董理.將欲任以繁劇,必先擴其見聞,陶成之責,是在長官.顧各省設館課吏,多屬具文,上以誠求,下以偽應.宜籌良法,以振策之”。
2,“漢唐以來兵制,以今日情勢證之歟”。
3,古之理財,與各國之預算決算有異同否”。
4“士習之邪正,視乎教育之得失.古者司徒修明禮教,以選士,俊士,造士為任官之法.漢重明經,復設孝廉賢良諸科,其時賈董之徒最稱淵茂.東漢之士以節義相高,論者或病其清議標榜,果定評歟唐初文學最盛,中葉以后,干進者至有求知己與溫卷之名,隆替盛衰之故,試探其原.……今欲使四海之內,邪慝不興,正學日著,其道何之從?”
最終名次:狀元劉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傳臚,張啟后。
附上會元譚廷闿的滿分試卷。
提問:“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實.盍縷舉近百年來歷史以證明其事策”。
回答;湖南考生譚廷闿 西儒有曰:“兩平等相遇,公法即權力,兩不平等相遇,權力即公法”。吾每誦其言而悲之,公法之誠不可恃,恃公法乃適為強大者之藉口也。
近百年來,泰西諸國勢均力敵,蓋無可以瘠人以自肥者,而保全土地之名以起,猝然聞之,或有所甚不得已,甚且勞師縻餉不惜,天下皆從而諒之,或有頌禱之,以為于大義然,于公法亦然也。究其實罔不以義始而以利終,彼其為人乃其所自為也,外交政策之巧,有如是哉。
昔拿破侖之欲襲英也,英人以自衛故,奪丹麥之海軍,又以保全西,葡,駐兵干涉其內政。當時無非之者,以合于公法也。及其終英遂握海上之全權而無與抗,此一事也。
維也納之會議,所以保全歐洲之局也。舉拿破侖所破壞者,一一而建設之。名非不正也,而其既也,俄奧普遂分波蘭,索遜割地與普,荷蘭得萊茵河之上流,英專地中海之大勢,此又一事也。
且夫克里米亞之役,世所稱義戰也。遏俄人之南下,存土祚于將危,一舉二善,而英法無所利焉。迨巴黎約成,英遂鞏印度之防,法之路易拿破侖遂一蹴而登皇位矣。意奧之爭,法起而援之,保同盟也,沙尼兩地,折而入法。丹麥之紛,德奧合而敵之,保同種也,而雪,霍二州憤而屬奧,德。希土之戰,俄出而預之,保同教也,而黑海之條約遂廢。
此四事者,原因不一,成效不齊,要之保全者率不利,利獨歸倡保全之人,此其故可以深長思也。有保全土耳其之名,而英得以據沙衣白納,有保全古巴之名,而美可以縣非列賓。握蘇彝士之航路,有法所不能爭者,保全埃及之說為之也。開尼加拉之運河,而哥侖比亞不能問者,保全巴拿馬之說為之也。有其甚者,朝言保全而夕已奪之,英之印度緬甸,法之越南柬蒱塞是已。
嗚呼,保全土地者,公法之精理也,而徒為人攘利之資,以公法所不料也。以彼強大國之鋒,雖以無道行之,固無敢誰何者,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哉。朝鮮之降為半主也,旅順大連灣之暫租也,初非無保全土地之說也,而今者又紛紛見告矣,遠探歷史之成績,近攬列強之深謀,危乎,恤乎,毋為外交政策所籠而不自悟也。
不過譚并不是忠臣,幾年后湖南獨立,他是都督,日后更曾為國民政府的主席,狀元劉春霖也不是善茬,投奔袁世凱去搞洪憲帝制了。
用當時清朝遺老的話來說:一則憔悴京華,仍效犬馬之走,一則驅弛嶺表,徒為蠻觸之爭,已忘其為故國詞臣,先朝仙吏,國家養士二百年之報,如此結局,尚何言哉?
一場,史論5篇:
1“周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
西周東周諸侯混戰,周天子名為共主實為共辱,中央集權體制未建立,外(諸侯)重內(周天子)輕,各路諸侯雖能有效控制地方,卻造成天下政令不一,相互攻伐,天下亂。
秦朝與曹魏以法家治國,收天下權力于中央,但對地方控制不力,地方官吏權小兵少錢缺,無力無心管理地方,凡事要等要靠中央決策,貽誤時機,而且一個政策不考慮地方差異,強硬一體推行,根本沒有因地制宜的考量。雖無地方官府割據對抗中央之虞,卻有頭重腳輕的隱患。到底那個政策比較得當?
2“賈誼五餌三表之說,班固譏其疏.然秦穆嘗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說亦以戒單于,其說未嘗不效論”;
“愛人之狀,好人之技,仁道也;信為大操,常義也;愛好有實,已諾可期,十死一生,彼將必至:此三表也。
賜之盛服車乘以壞其目;賜之盛食珍味以壞其口;賜之音樂婦人以壞其耳;賜之高堂邃宇府庫奴婢以壞其腹;于來降者,以上召幸之,相娛樂,親酌而手食之,以壞其心:此五餌也。
簡單的說,三表五餌的意思,就是西漢賈誼希望漢獨的君王和大臣,以誠信、仁義、投其所好的方式,以榮華富貴、嬌妻美妾、高堂華府、解衣推食、招降納叛的手段,來籠絡和安撫邊地游牧民族的單于(酋長)貴族。其策被漢武帝之前的皇帝所推行。
而曾入東漢大將軍竇憲幕府的歷史學家班固(作漢書)則是個強硬的主戰派,竇憲奉旨遠征匈奴,班固被任為中護軍隨行,參預謀議。竇憲大敗北單于,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內的杭愛山),命班固撰寫了著名的燕然山銘文,刻石記功而還。他更有個投筆從戎封侯拜將,以三十六騎夜襲出使鄯善國匈奴使團,屠殺以盡,一舉挫敗匈奴聯結西域各國進攻東漢的企圖。其后威鎮西域五十余國,橫行天山南北二十二年的弟弟“定遠侯”班超。所以,以一個主張對外強硬攻伐的從軍做戰的的歷史學家的角度出發,賈誼的這套“和平共處,友好往來”的方針,自然是值得大大嘲諷的了!但這賈誼的這套政策從秦穆公開始便實行,有效的幫助秦國壯大,也未必沒有效率,就此展開論述。
3“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
申商:.戰國時申不害與商鞅的并稱。兩人均為法家的重要人物。申商之術:指申不害?商鞅的學說。(中國封建歷史,自漢武以下,無不是外儒內法,到了清末,更是有以法(法家)治國的強大推力)。
夫申商者,所謂先秦法家之宗爾。
戰國之世,有謂百家爭鳴者是也。方其時,儒,墨,道,法,兵,農,陰陽,雜,縱橫九家,莫不以己為是。申子相韓十年,國強政治,諸侯不敢以犯。商鞅雖死,然秦終統六國。由此觀之,法家之言實有益于世也,然王文荊公諱言法家之名者何也?自漢初所以黃老治國,漢武以儒術正天下之言者,鑒乎暴秦之亡也。視秦諸世,莫不以法為教。商鞅韓非李斯之徒,皆秦之上客,盡用其言,求治其國。以是,秦之法令,莫不峻苛,終有戍卒函谷之舉。故天下皆目秦之失乃用其言矣!
夫宋王荊公之世,崇文抑武之風盛矣,而儒者地位尤顯。是故不敢言法家之學,有宋一代,輕法令于世族而重于百姓此又異于秦也。且自秦以來,歷代無言遵法而抑儒者,此又為一也。終宋之世,非無良將賢才,慶歷諸公,無不為一時豪杰之士,且逢圣主,然法未及一時而廢。故荊公之諱言法家之名實鑒于此也。荊公之法,十六載而亡,不可謂荊公之不圖哉!比及范文正公,實善矣!
治國策略評述,也是改革問題。申商是指戰國時的法家牛人申不害和商鞅。申商之術主張“法”“術”“勢”“名”“實”之說。術就是御下之術;名指君臣名分,上下名分,制度化之后,也就是“法”;“勢”是統治者所擁有的優勢或特權;一切“術”“法”和“勢”,歸根結底都是為了獲得更大的“實”,也就是富國強兵。題目說,諸葛亮治國只用了一些申商的御下之術,但只為保住自己的地位,而失去了申商之術富國強兵的精髓。王安石運用了申商之術的精髓,卻諱于名分,最終變法失敗。試論述之。(這篇文章對諸葛亮評價一般,比較符合真實歷史,赫赫~~)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賢才與參謀請于私第見客論”;
分析:裴度是中唐名相,曾主持攻滅蔡州藩鎮吳元濟。這個題目主要是說,裴度上奏,宰相應該招延四方賢才,在自己的私邸建立幕府討論政事。試論這樣做是否合適?
5“北宋結金以圖燕趙,南宋助元以攻蔡論”。
分析:國際戰略問題。北宋時期,宋徽宗遣使與金國約定,宋金聯合擊遼,宋軍攻打燕云,金軍攻打中京,滅遼后,燕云地區歸宋,宋給遼的歲幣轉送給金,是為“海上之盟”。但后來,宋朝軍隊居然被遼打敗。所以滅遼后,金國不愿將燕云十六州交給宋,反而在滅遼之后,把進攻矛頭指向北宋。
同樣,宋理宗紹定五年(1232)12月,蒙古遣王戢使宋,提議與宋結盟,議定滅金后以河南地歸宋。蒙宋結盟后,宋與蒙古合攻蔡州,次年正月,蔡州城破,金哀宗自殺,金亡。但金亡后,窩闊臺違背將河南歸宋的諾言,只以陳、蔡東南一隅歸宋,同時任劉福為河南道總管。宋廷不得已接受這一改變后退兵。
遠交近攻是非常正確的策略,但是運用的唯一條件是在攻勢條件下,自己的力量比別人強大,又暫時需要別人的配合時。否則,遠交近攻的就成了別人,而自己則淪為被遠交近攻的對象。不能不說靖康之恥、南宋滅亡與此國際政策的失誤有關。
殿試第二場:考各國政治,藝學策五道:
1,“學堂之設,其旨有三,所以陶鑄國民,造就人才,振興實業。國民不能自立,必立學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愛之心,自養之技能,必需之知識,蓋東西各國所同,日本則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鑄國民之教育也。講求政治,法律,理財,外交諸專門,以備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設農,工,商,礦諸學,以期富國利民,此振興實業之教育也。三者孰為最急策”。
考的是有關教育政策的問題。教育有三個主要目的:一是陶鑄國民,使國民都懂得五講四美三熱愛,有基本文化素質(可以視為基礎教育)。二是造就人才,著力培養政治、經濟、法律、外交等各方面的精英,來為中國各民族的百年大業而奮斗(可視為精英教育,或者高等教育)。三是振興實業,培養農學、工科等技術學科的人才,好大力發展經濟(可視為職業教育)。試問考生,哪個教育目前是最緊急的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實。盍縷舉近百年來歷史以證明其事策”。
分析:西方的殖民地政策分析。泰西就是指西歐各國列強。題目說,西方的殖民地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的名義,而榨取實際的經濟利益。(資本主義,資本才是王道啊……)可否列舉他們近百年來的歷史來證明他們的這種政策?
3,“日本變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國以日強,埃及用外國人至千余員,遂至失財政裁判之權而國以不振。試詳言其得失利弊策”。
分析:對外開放的策略問題。日本最開始變法的時候,聘用外國人,國家日漸富強。而埃及人用外國人,導致失去了財政權,國家不振。試詳細分析兩國政策的得失利弊。
4,“周禮言農政最詳,諸子有農家之學。近時各國研究農務,多以人事轉移氣候,其要曰土地,曰資本,曰勞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實資智識。方今修明學制,列為專科,冀存要術之遺。試陳教農之策”。
分析:農業問題。三農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問題。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最近各國研究農業,都不大談氣候(這個比較小農經濟),而說“土地”、“資本”和“勞力”(這個,不是薩繆爾森的三要素嘛……)。而能把這三者搞好,實在需要智慧和見識的。現在我們改革了學制,把農業經濟學列為必修課。希望能夠從中得到幫助。試陳述我國農業問題的發展政策,如何引導農民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面前抓住機遇加快發展。
5,“美國禁止華工,久成苛例,今屆十年期滿,亟宜援引公法,駁正原約,以期保護僑民策”。
分析:僑民問題。美國法規禁止華人非法務工,到現在馬上十年期滿了。該如何援引國際公法,駁斥美國的不合理條約,來保護我國僑民?
試第三場:四書、五經 首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義”
分析:大學開篇首句。這個基本可以算送分題了~~~
次題:“中立而不倚強哉矯義”
分析:語出中庸。“中立而不倚,強哉矯”。簡單翻譯過來就是,為人處世,始終有自己堅持的原則,不偏不倚。真牛比啊!
末題:“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義”
分析:語出周易?系辭。原句“包羲氏沒,神農氏作,?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大致是在描述古代社會商品交換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