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七十四章會議和決斷(上)

  在會議的一開始,當吳世恭剛提出自己的想法:到了河南歸德,就要嚴格訓練軍隊,并且要著重加強軍隊的火銃訓練和隊列訓練以后,薛永利就馬上提出了反對意見。

  首先,薛永利介紹了河南歸德所處的地理環境。薛永利說的那個古代的地名是一大堆,聽得吳世恭是云里霧里。到最后,吳世恭只是知道了:河南歸德就在河南省的東部。

  想想也是,就算是薛永利說的是現代的地名,可能吳世恭對河南歸德的方位也不是很清楚。在現代,我們如果去某個地方,只要買張票就行了,誰會關心,那個地方在哪里?除非是那些跑長途的貨運司機。

  為了讓讀者了解一下,就在這里說明:明朝的河南歸德,基本上就是現代的河南省商丘市。

  薛永利說到最后,就總結了一下:那就是河南歸德是個很安全的地方。根本沒必要狠命練兵,去準備打仗。

  薛永利介紹說:河南地處中原,本來就說有八個藩王在河南省落藩。所以,整個河南也是城池密布、大軍林立的。

  而且,河南的北面是北直隸,有著護衛京城的京營,還有一條黃河相隔,所以根本用不著擔心。

  河南的南面,是南直隸,有南京城的重兵,也有湖廣的魚米之鄉要保障。再加上有個中都鳳陽,有重兵把守作為屏障。所以,也不需要擔心。

  河南的東面是山東省。那山東省雖然從明朝開國以來,大亂小亂不斷,但是,基本上從來沒有威脅到河南省。因為,如果要從山東省打到河南省,一定要越過大運河。而大運河是整個明朝的生命線。

  在大運河四周,不僅大軍林立,衛所眾多,而且有專門保衛大運河的漕運部隊。因此,也根本不需要擔心。

  最后,是河南的西部。它和陜西省的連接處,有潼關這個,幾乎是全國最險要的關隘。幾乎沒有任何部隊可以從這里打進來。再說,就算是有部隊攻陷了潼關,穿越整個河南省,打到河南歸德,也不知道是猴年馬月的事了。所以,也不需要擔心。

  (中國的著名關隘,都是極其重要的交通要道。但是,有的很險要。如潼關。有的只是重要,但并不險要。如山海關。)

  其次,薛永利對吳世恭提出的練兵計劃提出了反對意見。尤其是吳世恭提出的火銃訓練和隊列訓練,幾乎是全盤否定。

  薛永利先說了他對火銃的看法:火銃在有城墻保護之下,也就是城池的防御戰中,確實是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可是,火銃在野戰中,卻幾乎發揮不了很大的作用。

  火銃的有效射擊距離也就在一百步左右。可是,當對手的騎兵發動沖刺的時候,依照火銃的裝填速度,最多射擊一至兩發子彈,之后,對手的騎兵就會沖到火銃手面前。到了那個時候,手持火銃的火銃手,手里只拿著根燒火棍,幾乎和赤手空拳沒有什么兩樣。面對著對手的騎兵,也只是面對著一場大屠殺而已。在這方面,火銃手還不如弓箭手呢。

  當吳世恭提出了“三段射”的想法以后。薛永利告訴吳世恭,其實在明朝,“三段射”早就被發明了。這次,侯爺薛濂給了吳世恭的那十把三眼銃,其實就是“三段射”的一種變換形式。

  但是,當打仗的時候,敵人又不是傻瓜,不會傻乎乎地向著你排好陣列的火銃手隊伍中沖去。他們會試探,會迂回,會騷擾,會埋伏。到時候,這些火銃手怎么應付?難道讓這些火銃手一直在戰場上傻乎乎地排著隊列,一步不動嗎?就算是敵人不敢惹你,難道還不會繞開你?

  另外,吳世恭只是做一個千戶,掌管一個千戶所。再加上身邊的護衛,滿打滿算也才有一千多人。就算是所有的人都配備上火銃,又能夠在萬人以上的戰場上,起到什么作用呢?

  當提到,吳世恭提出的隊列訓練時,薛永利簡直是直接說:這是胡鬧了。

  薛永利很明確的說:他從來沒有聽說過,兵丁需要這么嚴格的隊列訓練。最多訓練兵丁排好隊伍,可以成隊列地一起行軍就行了。他向吳世恭提出疑問,讓吳世恭說明白理由,為什么要訓練兵丁掌握這樣的隊列訓練呢?

  當薛永利說到這一點的時候,吳世恭發現,除了象楊狗蛋那么幾個根本不懂軍事,也不想搞懂軍事的人之外,其他的人都是一副贊同薛永利的神情。尤其是,親自參加過隊列訓練的赫飛他們。

  在京城的時候,雖然那些老軍頭在吳世恭的堅持之下,還是給赫飛他們訓練了隊列。可是,在訓練中,這些老軍頭總免不了有意無意地說出:這隊列訓練沒有用。

  一邊是有經驗的老軍人;一邊是出身豪門的富家公子吳世恭,你說赫飛他們會相信誰?再加上在今天,薛永利的說法又和那幾個老軍頭不謀而合。最多,赫飛他們不敢和吳世恭提出反對意見罷了。

  再說了,隊列訓練是那么的枯燥乏味,赫飛他們從心底里就對隊列訓練有著很大的反感。他們的心情就象現代我們參加軍訓一樣,如果軍訓的內容是打槍,那訓練一年都會津津有味;但是如果軍訓的內容是隊列,三天就會感到厭煩。

  在最后,薛永利關照吳世恭:姑爺到了河南歸德,只要太太平平的享受就行了。如果有什么軍事上的事,無論是訓練還是打仗,都將由薛永利來負責。侯爺薛濂派出薛永利到吳世恭身邊,就是要起到這個作用的。當然,薛永利也會不惜一切代價,保護姑爺吳世恭的安全的。

  聽完了薛永利的話,吳世恭無奈地發覺,薛永利說的確實有道理。讓吳世恭更無奈的是,他發覺自己好象都被薛永利說的理由給說服了。雖然,吳世恭也知道,火銃和隊列的作用很大,也是未來軍事發展的方向。可是,吳世恭卻找不到一丁點理由來反駁。

  另外,吳世恭看了那些參加會議的人的神情,發現他們都完全贊同薛永利的觀點。也隱隱約約地把薛永利作為了他們軍事上的領袖。也就是說,在名義上,這些人都承認吳世恭的領導地位。可是,一到打仗,他們肯定會聽薛永利的指揮,不會聽自己的。雖然,薛永利他們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

  其實這點并不奇怪。對于一個軍人來說,最害怕的就是來了個不靠譜的上司來瞎指揮。因為,軍人對于自己有意義的犧牲都可以理解,可以接受。但是,自己如果在瞎指揮下,死得莫名其妙的話,那簡直就是太冤啦!

  而吳世恭現在也是碰到了,信任危機這個問題。更讓吳世恭有苦說不出的是:他知道,在大明朝將會發生大規模的戰爭,可是,就算是吳世恭現在說出來,所有的人也不會相信他。

  更讓吳世恭悲哀的是:吳世恭其實對自己是否有能力訓練軍隊,是否有能力指揮打仗,都沒有一丁點的信心。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