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二百一十六章只留下信譽了

  等見到了護衛們抬了一桶冷水把王密澆醒,又目送著王密爬著離開,吳世恭轉身回到了守備衙門的大堂中。而大堂中,剛才在屏風后聽著吳世恭和王密交談的鄧啟帆,已經出了屏風,來到了大堂。

  見到吳世恭回到大堂,鄧啟帆就一拱手說出了諍言:“大人,雖說今日那王掌柜言行無狀,可大人您這舉動也太莽撞了一點吧。”

  吳世恭搖搖頭道:“本官和祈家已無調和余地。再怎么做結果都一樣。現在本官已經有了鹽場,也有可以銷售鹽貨的地方,可就是因為這祈家阻撓,讓本官空有金山而不得。在今日交談之前,本官還想著萬一祈家服軟,本官也可以讓一部分利,從祈家那兒拿一些鹽貨。可鄧先生剛才也瞧見了,那王掌柜是何種態度。”

  “就算是今日里本官委曲求全,從祈家拿到了鹽貨,可是那鹽貨供應的脖子,總是卡在祈家的手中。萬一今后祈家想著要再卡一下本官的脖子,到時候可能就會壞了本官大事了。”

  “現在就看一下本官的收益吧,那田地所出因為天災暫時是沒有指望了。而河南一地以窮苦百姓為多,工坊和商行所獲也不多。現在也就靠這鹽貨的生意了。而本官因為養兵,現在是花錢似流水。本官也是心急啊!如果不能夠早日解決這鹽貨的問題,可能本官根本就撐不到三年以后啊。”

  鄧啟帆聽了以后是點點頭:“大人所慮的也是。可學生還是認為大人應該暫時忍住這口氣,與那祈家虛與委蛇。到時候那鹽貨可在祈家和陸家之間相互競價,大人也可多獲些利來。”

  吳世恭長嘆了一口氣,對鄧啟帆說道:“其實這也是本官的無奈,本官何嘗不知道先生您的法子好呢?鄧先生,今日里,也就給你說一些明白話。”

  “先說本官的身份吧。外人看起來,本官是個勛貴之后,顯得很光鮮。可本官心知肚明,那個勛貴之后的牌子,騙騙無知的百姓倒也能夠派些用處,可是在那些明白人的眼里,連個屁都不是。還不用說薛家已經失勢,吳家把本官拋在祠堂外面,任本官自生自滅了。”

  “本官的官職,也就是個小小的守備。在那些文官的眼里,也是屁都不是。要不是幾次手下的兒郎拼命,本官也早就不知道丟官丟命幾回了。”

  “本官的財力。說實話,在外人眼里,本官似乎日進斗金的,可苦水自己知。鄧先生也是知道本官詳細的財源的。每年都是入不敷出。都是靠著本官私財的貼補,還有岳丈薛侯爺的幫助才勉強支撐啊。”

  “那本官的根基呢?本官來到這河南,人生地不熟,上任初始,上官欺凌、本地士紳鬧心、鄉人排擠。就是時至今日,還時不時出些妖蛾子。”

  “可就是在這如履薄冰之中,本官今日的成就又如何呢?擁有田地十幾萬畝,家奴幾萬。還有精兵五千,并且隨時可以拉起強軍上萬。只要本官愿意,隨時就可以控制住歸德府和汝寧府的大部。還有,和河南當地士紳也關系融洽,毫不夸張地說,本官已完全扎根于這兩府之中了。”

  “而本官成功的原因又是為何呢?本官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本官講一個‘信‘字。只要本官所承諾的,本官還從來沒有違背過。”

  “對兵丁的軍餉,本官從來沒有扣克拖延過;對士紳的承諾,本官就是自己吃虧,也從來沒有以勢壓人過。憑著他們的信任,所以本官才能夠走到今日這地步。”

  “而今日看這鹽貨生意,本官也知道,如果現在本官和祈家合作較為妥當。可這樣一來,對那陸家的承諾又該擺放在何處呢?所以也可以這么說,本官現在其實是一無所有,唯一所有的就是一個信譽。”

  對于吳世恭的話,從小讀圣賢書的鄧啟帆也說不出什么不對來。可是作為吳世恭的首席幕僚,鄧啟帆還是覺得吳世恭有些迂腐。不過為了掩飾自己的看法,鄧啟帆還是開玩笑說道:“大人除了信以外,還有一個‘勇‘字吧。”

  吳世恭聽了以后是哈哈大笑。接著,他仿佛看出來鄧啟帆的想法一樣,對鄧啟帆徹底交了心:“鄧先生也不要說本官迂腐。坑蒙拐騙的這一套本官也懂,本官也做的出來。也不怕在鄧先生面前丟臉,本官在京城時,曾經開過賭坊,可到了河南以后,本官就再也不碰這種邪門的生意了。本官也知道這些生意來錢快,可本官就是不愿意再做這一行了。”

  “可本官又為何如此呢?當然如果只顧得眼前,那本官做事當然無所顧忌,可未來整個大明朝可是風雨飄零的,本官如果想走得好、走得長,就一定要著眼于長久。”

  見到吳世恭敞開肺腑,鄧啟帆也不捏著藏著了,他直接問吳世恭道:“大人,您一直說大明朝會大亂,可這天下雖然有些小的瘡痍,可依學生來看,還沒有到這一步吧。”

  “不然。”吳世恭搖頭道,“我們現在先看一看這天下之勢。我們大明朝這支正朔不提,之外還有兩股大的勢力,一股就是關外的韃子;另一股就是西北的陜匪。”

  “先說關外的韃子吧,在關外連戰連勝倒也罷了,可前年去年竟然能夠越過長城,打到京師,雖然被各地勤王明軍所擊退,可實力卻毫無損傷。這韃子能夠說是瘡痍嗎?”

  “再說西北的陜匪。短短四年,從陜北一地,作亂到陜西和山西兩省,而且勢頭越來越大,這也能夠說是瘡痍嗎?”

  “還有就是,就看看我們河南吧。從崇禎元年至此,四年來三年大旱,百姓都居無定所,食不果腹。鄧先生也知道歸德府和汝寧府的狀況,除了沿河靠近城池的地區,還有我們所建立的那些莊子,其他的地方,流民在鄉野間已經時成群結隊。要不是有本官的大軍威懾,就說不準那些流民會做出什么不測的行為來。”

  “也許是如鄧先生所想,大明朝的實力是最為強大的。可依本官的看法,如果朝廷積聚全力,只針對一方,無論是韃子還是陜匪,朝廷也肯定會處于上風。可那兩股勢力,彼此間卻有意無意地相互配合,不斷地放著大明朝的血。讓朝廷大軍疲于奔命,這大明朝的前途確實堪憂啊。”

  “還有一個隱患。就看看本官吧,在這短短的四年中,也有了不小的勢力。難道在其他地方沒有軍頭和本官一樣干嗎?據本官所知,起碼那遼東的軍將也大多數都是聽調不聽宣了。這些軍將手中有了實力,對朝廷的忠誠又有幾何呢?”

  鄧啟帆聽明白了吳世恭的話,他點點頭說道:“確實有可能,這亂相倒有些象是中唐之節度使之亂了。”

  吳世恭也聽不懂什么中唐的,什么節度使之亂的,但他也知道了鄧啟帆明白了自己所說的意思。所以吳世恭接著說道:“那我們該在這亂世中如何作為呢?往大里說,鄧先生自己意會即可;往小里說,起碼也要保家安民。可憑我們現在的實力,還真的不夠瞧的。”

  “那韃子入關,就號稱有十萬大軍,那陜匪就更夸張了,動不動就是十幾萬、幾十萬人馬。而與這些敵手交鋒,三年五載肯定是拿不下來的。起碼也要拖上十年,所以本官做事就是要圖個長遠。這也是本官做事要講究信譽的原因。”

  鄧啟帆沒想到吳世恭把鹽貨的生意扯到了如此遠的地方。不過,鄧啟帆心中還是有些疑問:“那么大人,你真的就肯定三年內會發生天下大亂嗎?”

  吳世恭搖搖頭說道:“本官也不是神仙,當然不能夠肯定。不過,看這情況也是八九不離十的。所以這次鄧先生想要去京城會試,本官強行阻止了下來。雖然本官現在確實少不了先生您,可那樣做也是為了先生好啊!”

  “本官也在這里做個承諾,如果三年以后風平浪靜,鄧先生如果再去京城會試,離開本官另謀發展,本官將絕對不會阻攔的。”

  “既然大人對學生如此信任,學生敢不用命否?”鄧啟帆抱拳感謝道。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