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七百六十三章尋找歸路

  雖然明軍潰兵的大部是向南而逃的,但小部分潰兵發現前路是埋伏重重,不敢再向前,他們就反向向北想要尋找一條較為安全的道路,就這樣,這些潰兵正好遇上了汝寧軍的大營。雅文言情首發而清軍的大部人馬也是向南追殺而去,所以向北追殺的清軍并不多,這也使得汝寧軍能夠順利地驅趕他們。

  “吳大帥!大帥啊!您可千萬不要返回松山!”嚴三齡、王聲等新收攏的武官,在吳世恭的大帳內是連連磕頭。

  營外的汝寧軍在接應潰兵,而營內的嚴三齡、王聲他們卻在拼命規勸,他們就是要勸吳世恭不要去救援洪承疇,以最快的速度向南而逃。

  “大帥!此次出征大軍已全軍潰敗,只留下了大帥您的虎賁。大帥也將成為朝廷的柱石,絕對不容有失。松山本是堅城,督師大人暫居此城也并無危險,可容他日從容相救,并不爭這一時。只要大帥回到寧遠,朝廷會知大人忠心,督師大人也明白大人苦衷,您可千萬不能再冒進了。”

  嚴三齡是洪承疇的標營武官,所以他只磕頭不說話,而王聲就說的有些肆無忌憚了。當然,他話中的用詞也很婉轉,聽起來口才也不錯,但不能掩蓋其拋棄洪承疇,獨自逃跑的意思。

  “我意已決!怎肯做那拋棄袍澤之事?”吳世恭大義凜然地說道,“如各位不愿同行,本官自當恭送,絕不勉強。但本官已決意再次北上,要恭迎督師大人出此險地。”

  吳世恭一邊說,一邊用眼角觀察了坐在邊上的周俊吾。只見周俊吾在疾筆奮書,要把吳世恭這番慷慨激昂的話都記錄下來。吳世恭在心中暗自滿意地點了點頭,這些話都是以后宣傳的好素材啊!

  聽到吳世恭是如此堅決,嚴三齡、王聲他們就啞口無言了。憑著他們這些潰兵,根本沒辦法通過清軍的層層阻截,他們也只能夠隨著汝寧軍行動。因此,嚴三齡、王聲他們只能夠接受吳世恭的決定了。

  可就在此時。親兵們帶著十幾名潰兵沖入了大帳。而這些潰兵就有些特別,他們是從北方洪承疇的部隊中逃亡過來的。這些潰兵又給吳世恭他們帶來了一個驚天霹靂般的消息——洪承疇派出的二萬大軍已經全軍覆沒了。

  一聽這消息,吳世恭連罵人的力氣都沒有了。雅文言情首發二萬人的明軍,又不是二萬頭羊,竟然連半個夜晚都支撐不下來,這又讓吳世恭還能說什么話呢?

  其實吳世恭倒有些誤會。在一番詢問以后,吳世恭才得知了這支明軍的敗因。

  當玉田總兵曹變蛟和前屯衛總兵王廷臣率領二萬兵馬除了松山城,來到尖石山地區時,遇上了鰲拜、譚泰率領阻截的近七千清軍。

  兩軍立刻在尖石山地區發生了激戰。因為清軍已經是疲憊不堪,而明軍又是困獸猶斗。在一番激戰之后。作為哀兵的明軍竟然獲得了勝利。并擊退了鰲拜、譚泰的清軍。

  可是當清軍后撤以后,明軍就在原地扎營休整。沒想到天時不利,清軍撤退后漲了大潮,把扎營在海邊的明軍全部淹沒。而鰲拜、譚泰他們一見有機可乘,又趁勢進攻,所以逃出來的官兵又遭清軍截殺,最后只有幾百人逃回到了松山城里。還有十幾人幸運地沖破清軍的阻截,逃到了汝寧軍這里。

  而洪承疇一下由兵力的優勢變為絕對劣勢,他只得固守松山,等著下一批援軍的到來了。

  所以當吳世恭了解清楚原因以后,他就簡直說不出什么話了。這情形真的像是老天爺要亡大明朝一樣,什么奇葩的失敗都能夠遇上。

  不過也是明軍倒霉。遇上兩位不負責任的總兵領兵。曹變蛟也就算了,雖然他出身自遼東,但長期在內地作戰,不知水文倒還情有可原。可王廷臣呢?他所在的前屯衛就是今天的錦西葫蘆島地區,他怎么會不知道潮汐變化呢?只能夠說他們的腦袋都給驢踢了吧!

  不過吳世恭有一點不知道。在出征的時候,那兩位盛氣如虹的兵部代表——張若麒和馬紹愉,他們在全軍大潰退的時候,逃到小凌河口躲藏在海邊的船上,躲過了清軍的追殺,接著倆人就搭乘海船逃回到了寧遠。整個逃跑的過程倒真的顯出他們是“有勇有謀”。

  在后世的歷史上,基本都把松錦大戰的敗因算到了張若麒和馬紹愉的身上,說是因為他們逼迫著洪承疇的出兵,造成了明軍妄動而導致了大敗。其實這說法對這倆人卻并不公平。

  確實,通過吳世恭的接觸,張若麒和馬紹愉這倆人一直是態度蠻橫,對洪承疇和其他明軍軍將也指手畫腳,態度令人相當討厭。可是不要忘記了,他們倆人可是代表著崇禎皇帝,代表著朝廷的。

  讓我們從崇禎皇帝和朝廷的角度想一想。錦州城是在崇禎十三年的三月被圍的,洪承疇是在七月初步調齊了大軍。可現在都是崇禎十四年的八月了,在這一年中,洪承疇根本未做任何行動,除了被譚泰夜襲了一次,也未與清軍發生什么大規模的戰斗,這讓崇禎皇帝和朝廷怎么忍受得了呢?

  寧遠至錦州,也就一百多里路,一年有三百多天,三天走上一里路,爬也要爬到錦州了。如果洪承疇努力了卻遭遇了大敗,那倒也不能多加指責,可他的大軍基本上毫發無傷,這就讓人難以容忍了。畢竟朝廷把最精銳的明軍和大量的糧餉都調到遼東了,可以說是滿足了洪承疇的一切條件,再不出兵,是個人都忍不住啊!更不用說錦州城內的存糧也不是永無止境的。

  還有,洪承疇竟然在排兵布陣的時候忽視了長嶺這個重要通道,這更是指揮上的重大失誤。雖然張若麒和馬紹愉一直在指手畫腳,但這倆人卻并沒有干擾洪承疇的指揮。當然,張若麒和馬紹愉也不懂指揮,他們想干擾也干擾不了。

  再加上筆架山失守以后,洪承疇又沒有足夠的威信控制全軍,導致各鎮總兵獨自外逃,造成全軍潰散的局面。因此可以這么說,松錦大戰的失敗,洪承疇起碼要承擔起九成以上的責任。

  不管怎么樣,現在倒讓吳世恭這里解決一個煩惱了,他們這里的意見倒也統一起來了。現在已經沒必要去救洪承疇,先把自己的汝寧軍帶出生天吧!

  而現在,吳世恭又將面臨一個新問題,他又該選擇哪一條道路返回寧遠呢?吳世恭已經從潰兵口中得知,沿著海邊的道路有著清軍層層埋伏,如從那里經過,必定會面臨大量的戰斗。

  而且現在明軍逃亡的軍隊和洪承疇的軍隊都幾乎全軍覆沒,清軍只要派出一小股部隊看管住錦州和松山這兩城,其他的部隊就可以全部集中起來對付汝寧軍,所以這條以前走慣的道路并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可是對于其他的道路吳世恭他們又不熟,于是吳世恭就把哈丹巴特爾叫入大帳,又把汝寧軍的軍官們全部召集,大伙兒一起討論該如何回寧遠。

  “主子爺!倒是還有一條路,不經過海邊。從#¥,再到¥#,再走#¥……”哈丹巴特爾說的話中不斷地帶有一些蒙古詞匯,說的吳世恭他們是云里霧里。

  “等等!等等!”吳世恭是連忙阻止...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