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三百五十四章 誰想不到的

  燕頗與烏玄明二人一起迎出兀惹城。

  九月遼東的天空,開始變得蕭瑟起來。

  然而二人臉上皆露出笑容,仿佛chūn天提前降低在這片黑土地上。

  城外來了許多人,同時還帶來許多物事。

  是宋九來了,之所以趙匡義讓宋九判登州,全是一個幌子,真正用義是讓宋九去遼東協助烏玄明。

  誰能想到。

  當然真相只有少數人知道,對外是保密的。

  二人客氣地將宋九迎到城中,隨他同來的還有高瓊與楊延玉、楊延昭,以及十幾名書院學子,一百多名禁軍侍衛,高瓊他們與這些侍衛不僅要保護宋九,還負責指揮與訓練女真人軍隊之職,學子是將要教導女真人耕種,以及建立成熟的制度。

  他們前來,還帶來豐厚的禮物,大量武器,以及一些農具。

  進城后,幾個重要的人物坐了下來。

  契丹將大軍用于幽云,使得宋九此行十分平安,有驚無險的到達兀惹城。一路上宋九學習當地語言,肯定不是宋朝語言,也不是普通話,就不知道是不是后來的滿語,但有些象普通話的發音。

  宋九還不大熟悉,所以大家交流時說得很慢。

  烏玄明深施大禮道:“真沒有想到朝廷居然讓宋公來我們這里。”

  按理說這是一個落后的國度,因為宋九提議,開始有來往了,烏玄明早在去年就派了使者去京城,聽到宋朝的一些情況,也知道宋九在宋朝的地位。

  宋九親自前來,讓烏玄明受寵若驚。

  其實還是他們不強大,缺少自信,再加上宋朝向他們提供了許多支持,若是換成了完顏阿骨打,根本不會當做一回事。

  宋九臉sè平靜,不過心里說道,開了一個好頭,同樣是一個未知數,天知道這些女真人會怎么想。現在看來,他們還是領這份情的,那就好辦了。

  因此徐徐說道:“大王,我來這里,主要是協助國王與燕將軍使貴國變得更強大,恢復昔rì渤海國的榮光。”

  “謝過鄭公。”

  “不用謝,我來說幾條想法,你們看看能不能接受。想要強大,第一個是局勢。如今契丹與我朝在開戰,重心全部在燕云,兵力也放在燕云地區,后方兵力少,這給你們一個崛起的機會。若浪費這個時機,你們將永世受契丹人奴役了。”

  “貴國有沒有大捷?”燕頗問道。

  “我朝用兵僅數月,拿下太原,接著攻打幽州,只是用兵時久,將士疲憊,陛下仁慈,這才退兵。不過你們放心,我朝對東北不感興趣,只圖燕云地區。”

  “那就好。”

  “但你們想要抓住這個時機,得一步步地去做,首先你們看那兩人,若毆打起來,誰會贏?”宋九指院前兩名護衛,一個高大強壯,一個稍稍瘦小一點。

  結果不用說了。宋九又說道:“但那名瘦小者若是三人,又是誰贏?”

  “這就是我提供的第一條建議,暫時你們眼睛不要放于南方,然而也不能滿足于眼下狀況,眼下你們實力太差了,一旦契丹緩過氣來,你們烏舍國必被滅亡。所以你們必須放于東北與北部地區。”

  也就是五國部與黃龍府附近的完顏部等生女真各部。

  “由我朝提供的大量jīng銳武器,你們實力遠超于他們,但也不能一味強攻,或拉攏,或強攻,趁著契丹沒有辦法注意你們時,將這一地區統一起來,壯大你們的實力。但這個也要分先后,先是聯合烏昭度的安定國(今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奧爾加),然后共同對付東北,與長白山北麓各部,哪里契丹不會太關注,將他們吞并下來后,實力進一步壯大,還要做一件事,向契丹上表稱臣,迷惑他們,同時對付黃龍府附近的各部與鐵驪。”

  “稱臣?”

  “稱臣是一種假像,這是為了贏得你們吞并其他各部的時間。一旦將這些部族聯合起來,實力壯大之后,就不需要再稱臣了,那時候你們要提出大義。”

  “大義?”燕頗與烏玄明根本就不知道它的作用。

  “就是正名,你們要立國稱王,這樣才有更大的號召力,再打出旗號,驅逐契丹,還我渤海,占領整個遼東。”

  燕烏二人深思。

  “這是我提供的戰略,還有訓練。我朝將士武力不及你們渤海戰士,為何與契丹交戰時占據上風,”宋九在吹牛了,這也是給他們信心:“不僅是兵力因素,我朝與契丹交戰,多次以少勝多。這關健的原因,一是將領的指揮能力,二是軍隊訓練有素,軍紀嚴明,賞罰分明。我帶來數員將領與一百多名侍衛,將由他們訓練你們部族戰士,讓他們變得更強大。”

  “好。”燕頗道。

  他是原契丹大將,懂得更多軍事方面的知識。

  “第三就是制度,沒有制度,不成方圓。我提供給你們一種制度,各部聯合制度,只要贊成你們恢復渤海國榮光的,大部族首領可以拜為王,中小部族首可以拜為公候,另外給他們議事權,同時你們用我朝提供的一些武器與支持,分賞給他們,以便拉攏,讓你們上下一心。但有一點,一旦用兵時,必須各部主動出兵,以便與契丹相抗衡。”

  想要有一種成熟的制度,需要更多的細節。這必須慢慢來,宋九所講的只是一個大概。

  “第四就是經濟與生產,你們有許多寶貴的物產,如皮毛藥材等等,我將提你們一些支持,運到我朝,換回你們需要的物事。同時還有耕作,雖然東北僅一季收成,可全是肥沃的黑土地,可以種植chūn麥,豆粟,只是你們種植方法太落后了,現在我帶來一些人,由他們教導你們的百姓種植,以后推廣這種先進的耕種方式,將會養活更多的人,也不愁交戰時的糧草供給。只要這四條你們接受了,那么一個強大的渤海國就會屹立。”

  這就是宋九在涿州城的靈感。

  耶律休哥重傷,這幾個月是不想好起來。

  然而那個蕭燕燕是一個極其好勝的女人,一旦幽州稍做恢復,必然報復宋朝。沒了耶律休哥,其他大將,宋九未必放在眼中。

  在他與趙匡義談話中,也一再提醒趙匡義重視這個耶律休哥。

  那是一個妖孽程度可比擬韓信的人物。

  只要契丹報復,可能會失敗,契丹將必會重新起用耶律休哥。這一拖,就會有一年多時間。

  有這個時間,在朝廷支持下,以及宋九指導下,烏舍國足以將實力范圍延伸到黃龍府附近,甚至將后方安定國等處一一兼并。

  同時相關的制度也成立起來了,甚至先進的耕種方式也漸漸推廣,那時契丹就是醒悟了,烏舍國早就尾大不掉。

  若不管,烏舍國會南下,整個遼東會丟失。若管,最少會牽制契丹十萬以上的軍隊。

  再加上宋朝南面夾進,它將成為契丹一劑致命的毒藥。

  只是想實現它,宋九可能必須在苦寒的遼東呆上兩年以上的時間。所以讓趙匡義感慨萬千。

  事實發展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在宋九提議下,烏舍國緩稱王,廣積糧,向契丹表示臣服。那時契丹正在與宋朝打得熱火朝天,接到消息后,加上東北苦寒,契丹不太重視,因此高興地接受了他們臣服,并且封烏玄明為太師,對烏玄明的擴張表示了緘默。

  而且宋九制訂的所謂制度有很大的迷惑xìng。

  提到了種種好處,只有一條,大家必須要協助出兵,但出兵所得大家共同分享,沒有提稅務。一個國家成立,必須要有完整的稅務制度,否則這個國家很難發展。

  然而宋九當真想女真人提前在遼東建立一個大金國?

  加上在宋朝支持下,烏舍國力量越來越強大,許多部族表示了臣服。

  擴張的速度幾乎超出了宋九的預計。

  不好的一面就是所謂的安定國,他們在遼東深處,靠近了后來的rì本海。又十分落后,將契丹少數官兵驅逐后,沒有唇亡齒寒的觀念,所以不答應兩國合一。

  直到第二年秋天,烏舍國力量進一步壯大,用兵東方,將安定國擊敗后,烏昭度才表示歸順。不過他影響不大,而且離東北方向的五國部同樣遙遠,但那時讓宋九意外的發現安定國有一個良港,他不知道這就是后來的奧爾加灣。

  也就是從此以后,宋朝想提供物資與武器,不需要再經鴨綠江這條航線,而是直接從海船將物資運到這個港灣,直接從后方就可以到達烏舍國,從而免去了許多風險。

  宋九去了東北,這條消息嚴格保密的。

  就連潘美也不知道,這導致潘美在家中胡思亂想,陛下果然是一個心腹很狹窄的人啊。

  實際從這時起,趙匡義對宋九越來越看重。

  宋九是忠臣,然而其他一些人呢?

  歷史因為同情,往往忽視了在涿州城中發生的那件事。

  石守信他們想扶立趙德昭,在明朝也發生過,但那時明英宗被韃靼人抓了多長時間?國家無君好幾個月了,于謙等人才扶持了明代宗做皇帝。

  而高梁河之戰中,趙匡義僅失蹤了兩天,下落還不明呢,石守信等人就想升官發財,準備扶持趙德昭。

  趙匡義開不出口,畢竟這個前提是他無恥地逃跑了,導致下落不明的。然而他內心深處怎么想?

  第一個導致趙德昭兄弟的慘劇。

  第二個導致趙匡義猜疑心更重。

  第三個導致趙匡義對這些大將們更加地不放心。

  所以當時宋九除了及時制止外,一聲嘆息。

  回到京城,趙匡義下了三道詔書,先是以中書令西京留守石守信從征范陽,督前軍失律,責授崇信節度使兼中書令。還是中書令與節度使,不過這時候的節度使全變成了虛職,最重要的一道實職洛陽留守拿掉了。

  石守信心中有數,相對這個處罰結果,算是好的,戚戚的謝恩。

  接著將作監段思恭因為在秦州擅用官錢造器皿,又妄以供奉為名,向百姓賤買狨毛與虎皮,為通判王延范所發,貶為少府少監。段思恭因不學無術,在任上接連犯了許多錯誤,但算是一個良吏,王延范所舉報的,許多官員皆在犯這兩個類似的錯誤,但因為趙匡義正在惱羞成怒當中,于是貶官。

  這與涿州無關。

  接著第三道詔書下達。彰信節度使劉遇責授宿州觀察使,光州刺史史珪責授武定行軍司馬,皆坐從征范陽,所部兵逗撓失律故。

  石劉史三人有何失職之處,論快誰跑得有趙匡義快?當然,真正原因是說不出口的。

  只賞了一人。

  以楊業為鄭州觀察使,再讓潘美為河東三交口都部署,以防契丹入侵。

  然后趙德昭發言了。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