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一千四百一十六章 復雜難懂的中醫

  中醫為什么那樣的難學,難精?其實這里面和中醫的來源有著很深的關系,相比起西醫那科學明朗的理論而言,中醫的理論真的是很復雜,很難懂。<

  中醫理論來源于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

  中醫學理論體系是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在唯物論和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逐步形成的,它來源于實踐,反過來又指導實踐。通過對現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內在機理。

  因此,中醫學這一獨特的理論體系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辨證論治。

  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氣血津液、臟象、經絡、運氣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運氣學說:運氣學說又稱五運六氣,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說。

  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長夏、秋、冬的季候循環。六氣則是一年四季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子。

  運氣學說是根據天文歷法參數用來推算、預測來年的天象、氣候、疾病發生流行的規律,并提供預防、養生的方法。

  精氣學說: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有“升降出入”四種形式。由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稱為“氣化”,如動物的“生長壯老已”。植物的“生長化收藏”。

  氣是天地萬物之間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應。如:“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天地之精氣化生為人。

  陰陽學說:陰陽是宇宙中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

  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為陽,背日光為陰。陰陽的交互作用包括:陰陽交感、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

  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范疇。鄧氏的現代陰陽是“對立統一”或“矛盾關系”的一種劃分或細分,兩者是種屬關系。

  對立統一規律是“陰陽”的上位屬概念,陰陽則是對立統一的兩個下位種概念。

  陰陽是互不相容又緊密聯系的兩個對立面的一對性態或屬性。陰陽的內涵互相否定。一個概念“陰”肯定對象的陰的屬性,另一個概念“陽”則以否定陰概念所肯定的屬性,作為陽對象的屬性;

  陰陽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補,其總和等于它們最鄰近的屬概念的外延,即兩個種概念外延的和或并。

  陰陽是對立統一或矛盾關系中兩個不同性態,屬性的一對哲學或邏輯范疇的概括。就是兩事物或一事物即相互依賴。相互聯系,又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反相承的一對并列的種概念。

  人們通過對矛盾現象的觀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為陰陽范疇,并用陰陽二氣的消長來解釋事物的運動變化。

  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由陰陽二部分組成。凡是劇烈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于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陰。

  因而陰陽存在兩個對立面,在陰陽消長和對立統一作用下。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相互變化中構成世界萬物。

  中醫運用陰陽對立統一的觀念來闡述人體上下、內外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生命同自然、社會這些外界環節之間的復雜聯系。

  陰陽對立統一的相對平衡,是維持和保證人體正常活動的基礎;陰陽對立統一關系的失調和破壞,則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生,影響生命的正常活動。

  五行學說: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成就,五行學說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范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動態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和轉化規律。

  五行學說中以五臟配五行即:肝與木、心與火、脾與土、金與肺、水與腎。

  五臟與五行相生相克應保持相對平衡和穩定,和諧相處。如果五臟與五行發生失調,出現太過、不及或反侮,也會致疾病的發生,這對于推斷疾病的好轉和惡變,治療方法,提供了充足依據。

  中醫主要運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系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五行于中醫則體現了具備這五種屬性的人體五大系統的相互關系。木、火、土、金、水這五個符號分別代表肝、心、脾、肺、腎所統領的五大系統。

  中醫不是研究微觀的病毒細菌如何作用于人體的理論而是研究人體整體的各個系統之間的關系,并且通過中藥,按摩,針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調節各個系統之間的平衡,以此保持身體健康。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勝復、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氣血津液學說: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腑臟、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護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在生理上具有推動、溫煦、防御、固攝、氣化等功能。氣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機體,氣散則形體滅亡。

  莊子說:“通天下一氣耳”,全天下就是一個氣。有了這個氣就運動。就生生不息,就變化不止,沒有這口氣就完了。

  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具有很高的營養和滋潤作用。

  血必須在脈中運行,才能發揮它的生理作用。血在脈中循環運行,內至腑臟,外達皮肉筋骨。不斷對全身各腑臟組織器官起著充分的營養和滋潤作用,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

  津液是指各腑臟組織器官的內在體液及正常分泌物,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

  津和液的性狀功能及分布部位各有不同。津是指性質較清稀,流動性較大,分布于體表皮膚肌肉,并能滲注于血脈。起著滋潤的作用。液是指性質較稠厚。流動性較小,流注于骨節、腑臟、腦髓等組織,起著濡養作用。

  氣血津液都是機體腑臟、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所需要的能量,而氣血津液又依賴于腑臟、經絡等組織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動。如果氣血津液代射不正常或腑臟、經絡等組織器官不能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就會引起疾病的發生。

  臟腑學說:臟腑學說主要是研究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藏:指人體內的五臟六腑、奇恒之府,通稱為臟腑。

  象:一指“形象”,即臟腑的解剖型態;二指“征象”,即臟腑表現于外的生理病理;三指“應像”。即臟腑相應于四時陰陽之象。

  透過外在“象”的變化,以測知內在“藏”的生理病理狀態。稱為“從象測藏”。即“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

  “臟腑”不單是解剖型態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內的綜合概念。

  五臟:指肝、心、脾、肺、腎,一般籠統功能為“化生和儲藏精氣”。

  六腑: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一般籠統功能為“腐熟水榖、分清泌濁、傳化糟粕”。

  奇恒之府:指“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氣血津液氣、血、津液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氣的生成源自先天與后天。稟受于父母的精氣,稱為“先天之氣”。肺吸入自然的清氣,與脾胃運化水榖產生的水榖之氣,合稱為“后天之氣”。

  氣有推動、溫煦、防御、固攝、氣化、營養等作用。

  人體的氣可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

  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常,稱為“氣機不調”。其表現形式有氣滯、氣郁、氣逆、氣陷、氣脫、氣閉等。

經絡學說參見:針灸學及腧穴  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

  經絡系統包括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別絡、浮絡、孫絡、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

  經絡在中醫學的重要性正如《扁鵲心書》所說:“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蓋經絡不明,無以識病證之根源,究陰陽之傳變。”

  經脈學說: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與臟腑相互關系密切的學說。經絡被定義為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起溝通內外,網絡全身的作用。

  在病理情況下,經絡系統功能發生變化,會呈現相應的癥狀和體征,通過這些表現,可以診斷體內臟腑疾病。

  病因學說:《黃帝內經》將病因分為陰陽兩類:“生于陽者,得之風雨寒暑”,“生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把病因分為三類:“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宋代陳無擇提出“三因學說”:外所因、內所因、不內外因。

  近代則將病因分為五類: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和癘氣。

  內傷病因:包括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失宜、勞逸失度。

  繼發病因:包括痰飲、瘀血、結石。

  其他病因:包括外傷、寄生蟲、胎傳、諸毒、醫過。

  發病邪氣與正氣交戰,決定發病及疾病的發展變化。又稱為“正邪分爭”。

  “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正氣”指人體的自我修復調節能力、適應環境能力、抗病能力等。

  “正氣不足”是發病的內在依據,即“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體質、情志、地域、氣候等,與發病有密切關系。

  病機病機是疾病發生、發展與傳變的機理,又稱“病理”。基本病機包括: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失常、津液代謝失常;

  內生五邪。包括:風氣內動、寒從中生、濕濁內生、津傷化燥、火熱內生;

  病位傳變,包括:表里出入、六經傳變、三焦傳變、衛氣營血傳變、臟腑傳變等;

  病性轉化,包括:寒熱轉化、虛實轉化等;

  最后還有中醫學說里面最為神秘的元氣學說:中醫認為,元氣為先天之精所化生。是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氣。由先天之腎所藏,后天脾胃來濡養,借三焦和經絡流行分布并彌散全身。

  中醫和西醫一樣,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其獨特之處,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

  主要特點有:中醫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由陰陽兩大類物質構成,陰陽二氣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時刻都在運動與變化之中。

  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兩者處于一種動態的平衡之中。一旦這種動態平衡受到破壞,即呈現為病理狀態。而在治療疾病,糾正陰陽失衡時并非采取孤立靜止的看問題方法,多從動態的角度出發,即強調“恒動觀”。

  認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即“天人合一”、“天人相應”。人的生命活動規律以及疾病的發生等都與自然界的各種變化(如季節氣候、地區方域、晝夜晨昏等)息息相關,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同及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程度不同,其體質特征和發病規律亦有所區別。

  因此在診斷、治療同一種疾病時,多注重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

  認為人體各個組織、器官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不論在生理上還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

  因而從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現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多從整體的角度來對待疾病的治療與預防,特別強調“整體觀”。

一、整體觀念  整體是指人體的統一性和完整性。

  1.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是由若干臟器和組織、器官所組成的。各個組織、器官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功能,決定了機體的整體統一性。

  2.人與自然的統一性,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自然界的變化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而機體則相應地產生反應。在功能上相互協調,相互為用,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

二、辯證論治  1.概念:所謂“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系,能夠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因而它比癥狀能更全面、更深刻、更準確地揭示出疾病的發展過程和本質。

  所謂“辯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辯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從而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證候的過程。

  所謂“論治”又叫施治,則是根據辯證分析的結果來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辯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則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所以辯證論治的過程,實質上是中醫學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過程。

2.辯病與辯證的關系  疾病是具有特定的癥狀和體征的,而證則是疾病過程中典型的反應狀態。中醫臨床認識和治療疾病是既辯病又辯證,并通過辯證而進一步認識疾病。

  例如感冒可見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等癥狀,病屬在表,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機體反應性的不同,又常表現為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兩種不同的證。

  只有辯別清楚是風寒還是風熱,才能確定選用辛溫解表還是辛涼解表方法,給予恰當有效的治療,而不是單純的“見熱退熱”“頭痛醫頭”的局部對癥方法。

  三、相似觀念現代分形觀----中醫的三個哲學觀,是取象比類的現代化科學化。

  分形是上個世紀米國人創立的,但分形即--相似的觀念中國幾千年前就有,如著名的陰陽,五行就是最古老的分形觀,上個世紀鄧宇等的新發現。

  是取象比類、象數學、取數比類的現代化科學化,即通過類比、象征方式把握對象世界聯系的思維方法,運用帶有感性、形象、直觀的概念、符號表達對象世界的抽象意義。(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