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安當先說道:“秦王,您知道當初大宋朝野為何都認為農夫段義獻上的傳國玉璽是假的嗎?”
“司馬先生知道其中的原由?快請道來。”
司馬安侃侃而談道:“首先,段義發現傳國玉璽的地點讓人存疑,后唐建都洛陽,后唐末帝時,河東節度使石敬塘帶契丹軍攻至洛陽。末帝李從珂懷抱著傳國玉璽登上玄武樓,玉璽從此下落不明;
而宋哲宗時,農夫段義是在陜西咸陽耕地時發現傳國玉璽,這地點相差千里。按道理說,如果李從珂沒有抱著傳國玉璽,或是當時有人搶出傳國玉璽,帶到咸陽,如此國之重寶,持有人必定視若性命,就算不得不埋藏起來,也定會深埋,豈是一個農夫在地翻耕土地就能翻出來的?”
秦牧頷首說道:“司馬學士言之不理,不過,這世間事,總有萬一,如此并不足以證明農夫段義所發現的不是真的傳國玉璽。”
呂大器接口道:“秦王,不止如此,建安二十五年,曹丕逼漢獻帝禪位,建立了曹魏。傳國玉璽自然為曹丕所有。曹丕得位不正,心虛使然,便畫蛇添足,命人在傳國玉璽的肩部刻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想以此來證明曹魏法統的合法性;
晉代魏,得傳國璽,晉懷帝永嘉五年,匈奴部、前趙劉聰滅西晉,傳國玉璽為趙聰所得。東晉咸和四年,后趙石勒滅前趙,奪得玉璽;
在亂世中,所有野心家都想給自己臉上貼金,希望證明自己權力的合法性,同時貶低、打擊對手。于是石勒也畫蛇添足在傳國璽右側加刻了‘天命石氏’,以表明自己做皇帝是天命所歸;
而農夫段義在咸陽發現。并經蔡京等人鑒定的玉璽上既沒有曹丕所刻的‘大魏受漢傳國璽’隸字,也沒有石勒所刻的‘天命石氏’四字。在玉璽肩部及右側也沒有磨損的痕跡,也就是說,段義所獻的玉璽根本不是始皇帝所制的傳國玉璽。”
路振飛不屑地說道:“蔡京這等國賊,為了哄騙君上,偽制傳國玉璽,但因史學不精,不知其理,徒惹人笑話。宋徽宗對金石書畫頗有研究,知其偽。命人偽刻印璽十方。時人有畫蛇添足之譏,實則徽宗有淡化傳國璽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最后司馬安說道:“宋哲宗所得傳國玉璽本為偽制,后為金人奪去,再流落蒙元,傳至林丹汗,多爾袞又從林丹汗手中奪得,獻予皇太極,皇太極視為至寶,乃改國號金為清。殊不知所得玉璽不過蔡京等奸臣偽造而已,實在可笑。”
推薦下,\咪\咪\閱讀\app\\真心不錯,值得裝個,畢竟書源多,書籍全,更新快!
邵華說道:“此次馮新發現玉璽是在洛水北岸,正是李從珂抱璽的玄武樓附近,且裝玉璽的鐵匣子有大焚燒過的痕跡。這與史載相符。如今應命馬都督派兵盡快將玉璽護送回來,再找幾個金石名家及眾位大臣一同觀鑒,以確定其真偽。”
司馬安談談地加了一句:“臣料想這次發現的玉璽定為始皇帝所制的傳國玉璽,我王繼承始皇帝法統。天命所歸,是以始皇帝玉璽出世,恭喜秦王。賀喜秦王。”
“慢著,慢著,各位大臣先別忙著賀喜,此事須謹慎,先不要大肆宣揚,還是先鑒定真偽再說吧。”
秦牧的顧慮很有道理,本來沒有傳國玉璽,大家都不去想這事,但發現了傳國玉璽最后卻被證實是假的話,不免讓人聯想到秦牧得位的合法性;
甚至別人會笑話這是他自己偽造出來糊弄人的,如果真是這樣,不免有曹丕在傳國璽上刻字的心虛之感。
那日馮新找到馬永貞的都衙,說是有重寶奉獻,馬永貞正為落陽戰事憂心,哪有心思看什么寶物,隨口就讓親兵去打發馮新。
馮新按自己母親所言,說明要獻的是皇帝用的御印后,馬永貞這才讓人把馮新帶進衙。
馬永貞自己也認不得篆書,根本不知玉印上刻的是什么字,但玉印上五龍交錯,栩栩如生,他不敢怠慢,便請洛陽城中一個老儒來鑒定,那老儒一見玉璽,驚呼神物,一口斷定這是傳國玉璽。
馬永貞自己也驚得目瞪口呆,連忙調重兵守衛都衙,并將馮新母子接到都衙來住,命軍醫為馮新的母親治病。
同時急急傳信秦牧。另一方面,命身在虎牢關的朱一錦立即回洛陽,以五百精銳騎兵護送傳國璽回武昌。
朱一錦以三層錦連同被焚燒過的鐵匣子一同包起,帶著五百騎兵自洛陽出發,過伊闕關,經新野,走襄陽,披星戴月一路飛馳趕回武昌。
秦牧對此事異常重視,特命呂大器、路振飛、司馬安、楊廷麟、武炎武、艾南英、羅萬藻、宋應星、宋獻策、郭都賢等人趕回武昌迎璽,另外還請吳洪裕等八位民間有名的收藏家及金石家一同參予鑒定真偽。
傳國玉璽上的文字是秦朝宰相李斯所書,收藏家負責對比玉璽上的字與李斯的小篆是否相符。金石家負責鑒定玉璽的質地及鐫刻的年代。
司馬安等大臣則要根據正史記載,對比這枚玉璽尺寸、玉色、以及各種特征與史料記載是否相符。
秦牧雖然有意降低此事的熱度,但還是很快傳得人盡皆知,特別是武昌城中,云集了各地趕來趕考的讀書人,以及來參加八股論壇的大儒,街巷市井、酒樓茶肆之中,一時爭相哄傳,弄人民情鼎沸。
傳國玉璽不是一般的東西,它有著強大的象征意義,是正統皇權的象征,只有得到傳國玉璽的皇帝,世人才認為他是受命于天,否則就是自封的“白板皇帝”。
而秦牧是始皇帝后裔,宣稱繼承始皇帝法統,若是這枚傳國玉璽是真的,那么所有人都有理由相信,秦牧繼承始皇帝法統真是天命所歸。
武昌城里,對此事的討論,甚至為讓秦牧的東征之戰,以及八股文的爭論都黯然失色,所有人關心的都是傳國玉璽的真偽。
經過司馬安、路振飛、呂大器等人,及八名民間收藏家、金石大家計二十人鑒定,認為玉璽上的“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字篆書與李斯留傳的其它書法一至,系出同一人之手;
玉璽有一角損壞,以金鑲嵌,與史載王莽逼孝元太后王政君交玉璽,孝元太后怒擲玉璽損壞一角相符;
玉璽大小四寸見方,玉色正青,篆文刻工,皆非近世所為,其背螭鈕五盤,鈕間有小竅,用以貫組。肩部刻有“大魏受漢傳國璽”七個隸字,刻工出自三國時期。右側另刻有“天命石氏”四字,刻工亦為兩晉之風。
且玉璽飾以龍鳳鳥魚,乃蟲書鳥跡之法,于今所傳古書,莫可比擬,非漢以后所能明了。經二十人再三鑒定,認定這枚玉璽正是始皇帝所制傳國璽。
路振飛、楊廷麟、艾南英、羅萬藻、顧炎武等人素以秉性耿直,治學嚴謹著稱,另有八名臨時請來的民間收藏家及金石大家,他們得出如此一致的結論,認定這枚玉璽就是始皇帝所制的傳國玉璽,足以令人信服。
結論一出,舉世嘩然。
秦牧將東征戰事暫時交給蒙軻和劉猛,自己親回武昌,舉行隆重的儀式,祭祀始皇帝,供奉傳國玉璽。
艾南英等三百六十多人,一同上書請秦牧即皇帝位。
秦牧在祭祀儀式上拒絕了眾人的勸進,并當著萬千人的面說:“先祖的江山,還為胡虜所占,中原大地,仍為胡塵所暗,當此天下淪亡之際,傳國璽重出人間,這是天意,天意要本王奮起反抗,驅除韃虜,使中國不至淪亡。漢將霍去病有言,匈奴未滅,何以為家?今日本王也要當著天下人的面鄭重宣布,一日不驅除韃虜,本王一日不即皇帝位。以此自勉,矢志不渝。本王也希望天下人共勉,眾志成城,前赴后繼,共克時難,驅除韃虜,復我華夏衣冠。”
秦牧話聲一落,觀禮的百姓頓時暴出海嘯般的聲音:
“秦王萬歲!”
“秦王萬歲!”
“秦王萬歲!”
ps:第二更,哪個........今天更新之后還有得一票,不免心懷惴惴,兄弟們怎么了?